陈益家族墓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拟打造“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旅游景区最早番薯地 永伴“第一人”

广州日报 2019-05-24 09:18

虎门牛黄品种番薯。陈氏家族墓群是文保单位。陈氏家族墓群一共有4座坟墓。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满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满元、卢政

东莞虎门镇传来好消息,位于虎门金洲社区梁屋村南面小捷山半山腰上的陈益家族墓正式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昨天,相关座谈会在虎门举行。据东莞史学家杨宝霖多方考证,陈益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至今,陈益家族墓前的番薯地,仍栽种着18种番薯以纪念陈益。

“陈益引种番薯是东莞市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东莞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国忧民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展示了东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东莞市虎门宣教文体局副局长梁高鸿说,为了可以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文物资源,让这些文物资源活起来,虎门镇政府将在适当的时机,兴建陈益纪念公园,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来此参观旅游,引导全社会重视粮食、关注粮食、节约粮食。

文化风景线

现状:

墓群前栽种18种番薯纪念陈益

昨天,东莞市虎门镇召开陈益家族墓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座谈会,深入了解陈益400多年前冒险从越南引种番薯,为我国开辟粮源解决国人饥荒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座谈会还就虎门镇将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陈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事宜进行了交流。

期间,记者前往陈益家族墓进行了实地探访。记者看见,该墓群位于东莞虎门金洲社区梁屋小组小捷山的山腰上。该处明代陈氏家族墓群一共有4座坟墓,最早落葬的是明嘉靖年间陈益的祖父陈莲峰的墓;之后,以陈莲峰墓葬为核心,有了其后代陈虞肩、陈益、陈儒楚的夫人邓氏等墓。墓群经过修葺均得到较好的保护。

墓群墓台前种植有一片红薯,四周栽有青翠的柏树,外围则被荔荫所覆。墓群的一边,竖立有一块大理石石碑,石碑上写有“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陈莲峰墓”字样。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开始,东莞市虎门镇北栅社区便聘请了一位工作人员负责对陈益家族墓群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员谭棪滔介绍,他是地道的虎门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片墓群,同时让更多的人对陈益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他在墓群前的一片土地上栽种有18种来自全国各地,如广东、福建、湖北等地的番薯。“只要自己外出旅游,看到有番薯的地方,我都会特意购买种植。”谭棪滔说,在墓地前种植的这片番薯,虎门牛黄的品种是他平时最用心打理的。据了解,这个品种在虎门种植已有很长的历史,且一直深受虎门当地人喜爱。也有本地的老人说,这个品种的番薯就是当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的品种。不过,这一说法是否属实现在已难以考证了。

未来:虎门拟兴建陈益纪念公园

据梁高鸿介绍,2018年,虎门镇政府推荐陈益家族墓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19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陈益家族墓入选。

了更好地保护利用陈益家族墓,虎门镇将进一步挖掘相关文史信息,对陈益以及其家族等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其信息档案。

陈益家族墓作为我国第一块番薯地的古代农业遗址,虎门镇政府将在适当的时机,兴建一座陈益纪念公园,把它打造成虎门镇一个新的旅游景区,让更多的人了解陈益。通过陈益的事迹,虎门镇希望引导全社会重视粮食、关注粮食、节约粮食;此外,虎门镇进一步加强宣传,通过文学、音乐、舞蹈、评书等艺术形式,讲好陈益的故事,传播陈益历史功绩。虎门镇计划探索开展“全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旅游线路,让游客(特别是新时代社会的青少年)在旅途中体验种番薯、吃番薯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科普教育。

“引种番薯第一人”陈益

冒杀身危险藏番薯种在铜鼓中带回虎门

据历代史学家考证,番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番薯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东莞史学家杨宝霖通过考证和调查,在1982年《农业考古》第二期公开发表论文指出——虎门是我国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陈益是我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这一说法被学术界认同和接受,同时也结束了对于何人最早引种番薯的争论。

杨宝霖先生结论依据来源于虎门镇北栅《凤冈陈氏族谱》之卷七《家传·素衲公小传》。其上记载了陈益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将番薯种从安南偷运回国的经历。

据史料记载,陈益,虎门北栅人,生年不详,卒于1595年;字德裕,性淳朴、直率、沉默寡言,不好奢华、不随流俗。陈益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陈莲峰历任寻州通判、同知、左江兵备道、按察司佥事等职,后封中宪大夫。

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了一道名叫番薯的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当时,陈益心想,要是能把番薯引回家乡虎门种植,将可以解决很多乡人的饥荒问题。但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

从此,陈益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2年之后的1582年,陈益冒着杀身之祸的危险,收买酋卒,将番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偷偷带回虎门。

悟出番薯繁殖技术耗尽家财种植35亩番薯

陈益把番薯种带回家后,还不完全了解番薯的繁殖过程,只能将其种植在书房中的花坞内。不久,番薯在花坞中长出了嫩芽,后来伸出了长长的绿色番薯藤。

一天,陈益家的一位仆人见到花坞里的番薯藤,非常好奇,她用手指将那根番薯藤拉出来,随手一掐,谁知嫩嫩的番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断了。该仆人惊惶失措,生怕陈益责怪她,只得将那根被她掐断的番薯藤偷偷地埋在花坞里的泥土中。谁知,多日后,埋在花坞泥土中的那根番薯藤长出了绿芽,并伸出了土层。陈益发现后,非常惊奇,也惊喜不已。陈益由此悟出,并掌握了番薯繁殖的技术。

此后,陈益在自家庭院里栽种番薯,成熟之后,掘之煮食,香滑之味不减异邦。

接着,陈益耗尽家财,在其祖父陈志敬(号莲峰)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了大面积种植。

陈益种植的35亩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他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番薯田边。

陈益临终时,写下遗言,嘱咐后人,每年春秋二祭,不要忘带番薯一对祭奠他。

据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考证,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陈益的后裔每年前往祭奠扫墓时,仍用红皮薯作为祭品,并写上“红薯一对富胜千箱”八个字。

在陈益的努力下,番薯的种植逐渐在虎门,以至整个广东,甚至中国大地蔓延开来。番薯也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饥荒。

墓群及番薯地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2年,经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在《农业考古》发表了《虎门是我国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一文后,确定了陈益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且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陈莲峰墓地旁的番薯地,为我国最早大规模引种番薯的地方。淹没了400年之久的陈益的故事开始为人所知。1989年1月7日,陈益墓群以及番薯地遗址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8月,北栅社区启动了陈益墓群的修葺工程。2009年1月,陈益墓群的修葺工程完工。

新闻推荐

东莞力争年底前新建3家以上养老机构 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

信息时报官方微信二维码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0-34323172请扫描关注订阅号5月22日,全市民政系统传达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