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四个“一流”推动创新资源要素融合发展 松山湖 挑起创新大梁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5-16 06:37

经过18年的耕耘,松山湖如今已成为东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图为松山湖中部航拍。孙俊杰松湖宣摄

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特征的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代表区域之一。孙俊杰松湖宣摄

“科技牵山水、梦起松山湖”。2001年,为应对国内区域竞争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推进东莞发展模式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发建设松山湖的决定,提出把松山湖作为东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龙头的战略构想,努力实现“再造一个东莞”的梦想。

经过18年的耕耘,松山湖如今已经成为东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再造一个东莞”的梦想成为现实。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为园区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接下来,松山湖将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东莞市委“1+1+6”工作思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挑起创新引领大梁,通过统筹发展,发挥松山湖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对接和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为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的贡献。

●撰文:黄少宏松湖宣

创新引领

在中子科学城打造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绿荫夹道,青山叠翠,荔枝林深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下简称“CSNS”)所在地。2019年1月,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刚刚在CSNS完成了首批港澳地区用户实验,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办主任陈延伟透露,CSNS自去年通过国家验收以来已完成多个用户单位多个样品实验,并取得了首批重要科学成果。

2018年,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领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相继落地松山湖。按照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约400亩,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目前,该实验室已成功吸引10个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进驻,CSNS对高端科学家的“磁场效应”开始显现。

在陈延伟看来,随着松山湖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未来在松山湖见到全球顶尖科学家将不再是新鲜事。

从一片荒凉的荔枝园蜕变成为科技与生态并举、新城与产业并进、创业与宜居并存的科技新城,建园18年来,松山湖成功集聚了一大批创新资源,从CSNS、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落户在松山湖片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这里逐步成型;到先后引进了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北大光电研究院、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约30家,再到吸引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赵忠贤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到松山湖创新创业,成为东莞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区域,松山湖已经成为东莞创新发展主引擎所在。

2019年,东莞全面启动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广东省政府同意将其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并以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对此,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黄少文表示:“我们将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把中子科学城打造成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

从创新来讲,珠江三角洲过去40年更多聚焦引进、转化科技成果,而现在,中子科学城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子科学城周边已经或即将拥有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研究平台、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人才支撑。

首先是一流的大型配置装置。目前,中子科学城周边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全国首台、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装置,此外,还在规划配套南方同步辐射光源落地。根据国际经验,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可衍生出众多学科的科研机构。

其次是一流的研究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落地,带动中科院的人才团队成建制地引过来,这为中子科学城搭建一流的研究平台奠定基础,由于有中科院牵头,接下来中子科学城集聚顶尖科学家的能力将一日千里。

再次是一流的企业,在松山湖,华为等龙头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投入一直非常高,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在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方面将直接带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

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研究平台、一流的企业,带动了一流的人才。松山湖管委会预计,接下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顶尖科学家来到松山湖,有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前来这里扎根发展。

“我们理解建设中子科学城的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新产业的摇篮;三是成为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的示范,要与广深港澳四地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在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看来,从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来讲,中子科学城是有条件有机遇的,中子科学城已经在规划上进行空间预留,未来将力争引进全球顶尖大学,继续不断完善中子科学城的创新要素集聚。

产业升级

创造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更多新可能

走进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楼展厅,基地孵化的多个明星项目产品陈列其中,短短四五年时间,这里从零出发,已成功孵化了90多个创新项目或团队,孵化成功率近80%,远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在东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的支持下,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带领团队创建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国际机器人基地及研究院,发展东莞机器人产业,以此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

过去数年,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联结了全球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从0到1再到N,搭建起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到应用的全生态体系,为孵化公司或团队提供人才、创业导师、供应链、资金等全方位资源支持。至今,该基地孵化出了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优超精密、松灵机器人等优秀企业。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1/4。”李泽湘说。

李泽湘和他弟子的足迹,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合作的新可能: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循流进入松山湖,昔日加工贸易“前店后厂”的模式,裂变为“广深港研发+松山湖转化”“香港服务+松山湖智造”等多种方式。一批批优秀的机器人企业正从松山湖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类似产业迭代升级的故事,如今每天都在松山湖上演。以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建园以来,松山湖始终坚持以产业立园,迄今已建立起以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成功引进华为终端、生益科技、新能源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

2018年,园区预计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已成为东莞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兴产业主战场。

2019年,松山湖提出要坚持产业立园不动摇,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营商环境为依托的高品质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具体来讲,园区将实施“优化产业结构”“培优育强”“项目攻坚”三大行动,抢抓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换挡机遇,培育发展一批集成电路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补全做优产业链条,推动产业整体向高端攀升;不断壮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壮大企业集群和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健全园区生物技术产业体系,营造生物产业集聚氛围;大力培育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深入挖掘园区科研团队和先进技术资源,全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点扩面、积攒动能;同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梳理人工智能攻关核心技术清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着力增强后续发展动力和活力。

面向大湾区,松山湖将主动对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端科研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在园区集聚。同时深入对接“港澳所需”与“松山湖所能”,加快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合作平台,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园区投资发展。

品质提升

对标先进城市引领城市品质内涵提升

“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來。”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特征的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代表区域之一。园区规划建设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经过多年的开放建设,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生态本底,绿化覆盖率超过60%,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6.8倍,全年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湖区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每立方厘米1万个(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10倍)。

每到晚间,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都会跟家人在松山湖沟谷公园里走一走,唠嗑家常,这是他一天之中难得的静谧时光,尽情徜徉在自然中沉淀思绪。金大鹏说,不仅是他,他在高能所的同事们也喜欢在松山湖散步,有人每天能走一两万步。这里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

园区生态环境优美,具有高标准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高品质的教育办学水平、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优势构成了松山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品质,也是松山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致胜法宝。

除此之外,近年来,松山湖积极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努力把松山湖打造成为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目前,松山湖正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探索率先复制推广自贸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落实“外商投资法”“非公经济50条”等政策,全力以赴为广大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在广大企业及人才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松山湖正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组建成立教育集团,与周边镇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将园区高水平办学理念和经验植入到各镇街。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立的东华医院松山湖园区也将在年内开业,全面加速提升园区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为了让更多人才安家落户,松山湖积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改革,现有各类人才住房33625套。接下来,松山湖将探索人才产权房建设,预计未来3年内建成人才产权房1200套。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消费需求,园区同样将加快一批商业配套建设。位于北部CBD华润置地大型商业中心项目已于近日通过项目审批,预计年内动工。依托松山湖北站TOD,园区将规划建设松山湖片区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此外,园区还将加快完善幸福花园商业配套业态布局,加快推动南部城市复合中心商业综合体建设。

在全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园区将积极推动东莞5号线、市域轨道3号线、1号线以及松山湖第二通道、桑茶快线等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强与深圳互联互通,积极推动深圳13号线北延、中子科学城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等规划建设,构建对接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松山湖还将全面对标广深港澳等先进城市,大力推动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建设一批高品质文化设施;加快展演中心、群众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南部文化活动中心和国际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推动望野博物馆开馆,丰富城市美术馆内涵,全面提升状元笔公园、桃园公园等文化设施内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协会开展“一会一品牌”活动,打造一批体育品牌赛事,将东莞文化馆松山湖分馆打造为集展览、排练、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文艺之家”,推动文化与科技、体育、旅游、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东莞还将充分发挥松山湖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松山湖高新区现有的优势、好的经验做法复制扩展到松山湖功能区“一园九镇”全域。

聚焦

松山湖功能区启动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

“1+9”探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样板

行政区划不调整、管理层级不增加、168项市级权限下放功能区……5月6日,松山湖功能区落实市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在松山湖学术交流中心召开。这意味着,以强化功能区统筹为主要路径的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大幕在当地正式拉开。

168项市级权限下放一园九镇

东莞市直管镇的行政架构,为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发展带来了高效的行政体制优势,伴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市直管镇机制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汇集分散资源,强化统筹合力,为改革发展创造新活力。

2019年,东莞市在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上再放大招,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选取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园)及周边9镇(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5镇(中堂、望牛墩、麻涌、洪梅、道滘)进行试点,最大程度激发市直管镇体制活力,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供坚强保障。

在不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管理层级,进一步增强基层发展积极性的根本原则下,松山湖功能区将在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五大领域强化功能区统筹发展。

在6日举办的动员会上,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詹志斌、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赖健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何绍田、市林业局局长吴淑萍分别与松山湖管委会签订行政委托协议,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尽放”原则,正式将涉及上述“五大统筹”职责相关的168项市一级事权下放至松山湖功能区。

规划引领增强资源统筹配置

这次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路径是强化功能区统筹。那么,功能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黄少文表示,功能区统筹不是削弱各镇发展能力和利益,也不是挖各镇的发展资源,而是坚持以“共谋”达成“共识”,以“共识”推进“共建”,以“共建”促进“共管”,以“共管”实现“共享”,以共享实现推动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共建共享是推进功能区统筹的工作基调、基本原则。我们一定要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功能区统筹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突出抓好"五个关键点",切实推动改革工作尽快取得实效。”

五个关键点中,加强规划引领是强化功能区统筹的首要任务。规划是龙头,强化统筹必须首先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规划管控,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

松山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在2001年建园之初就高标准完成了凸显生态特色的园区总体规划和多项专项规划,而且18年来始终坚持“一本规划管到位、一张蓝图干到底”。

强化功能区统筹,将吸收借鉴松山湖多年的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协调、综合管控、前瞻引领作用,更加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用好市一级统筹重大发展规划权,对标广深港澳等先进地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要求,加快编制完成具有前瞻性、管长远、能落地的科学规划体系,确保将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为功能区的产业发展、区域交通设施、城市功能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统一的管理依据。

重大项目带动将成“重头戏”

在加强规划引领的同时,松山湖功能区将全力打造成东莞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新的经济增长极、宜居宜业的生态示范区、政务服务改革先行地。

预计到2022年,功能区在“五大统筹”领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和成果将全面呈现,松山湖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镇的发展活力明显激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功能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领先水平,成为新时代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范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示范样板。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期,松山湖功能区将以重大项目及平台带动为“重头戏”,加快推动东部工业园、金多港片区、寒溪河湿地公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园区资源辐射效应,通过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统筹,更高效率、更加集约的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吸引和承载大湾区高端要素资源的高品质新空间。

新闻推荐

提升农村环境品质,重点实施140个乡村振兴项目 促均衡 筑和谐 多维施策 推进莞版乡村振兴

李屋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是东莞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的一个缩影。五月的东莞,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位于望牛墩镇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