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创人力资源红利,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东莞市人社局 为“品质东莞”提供人才力量

南方日报 2019-05-16 06:36

东莞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图为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现场。龚名扬摄

当前,东莞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迎来区域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增创人力资源红利。

在新时期,东莞的人力资源红利,必须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助推东莞经济发展从依靠单一要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要素驱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旨在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东莞将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重点,推动实施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将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开发认定100个技能培训规范标准,建设100个“技师工作站”,向社会提供1000门以上培训课程,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由此,东莞将实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从而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

●撰文:龚名扬薛屏蒋周

优化技能人才晋升培训补贴政策

日前,东莞市技师学院老师徐达与队友在2019年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获得一枚金牌,这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的国际大奖。

早在今年1月底,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杨雄森就在备受瞩目的第48届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代表中国出战,最终,中国队获得团队第一,单项奖方面杨雄森获金奖。

这些看似相对孤立的“单打冠军”,充分说明东莞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在提升,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高层次人才11.5万,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和20%。

近年来,东莞立足制造业基础和集聚产业工人提升技能需求,一方面不拘一格广纳四方人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出台了《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东莞出台《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全面启动“技能人才之都”建设。

技能人才是实体经济的坚强基石,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对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而言,更是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在政策和公司鼓励下,我用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东莞市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11年前中专毕业的李涛在华明灯具有限公司学习模具钳知识,通过努力学习和培训,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模具钳工技师,积累了丰富的钳工经验。

据了解,早在2011年东莞已率先推出自主参训补贴模式,劳动者凭相关证书可享受政府补贴,模式得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此后,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不断得到优化。

下一阶段,东莞将扩大资助性培训补贴范围,开发一批适应东莞产业需要的培训规范,劳动者参加培训获得东莞特色技能等级证书同样享受补贴。

此外,东莞将推广公益性实训模式,在长安、塘厦、莞城、石碣、虎门、厚街建设6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购买一批实训工位。加强“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实行目录制管理,完成培训10万人以上。拓展国际合作规模,全年资助培养3500名以上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东引运河两岸,东部快速路南,拥有“两校一中心一公共服务区”的东莞职教城在“模具名镇”横沥镇的东北部拔地而起。

位于东莞职教城内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学校师生多次在国际性技能比赛中获得金牌。

除了积极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外,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开展实体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可、高含金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推动本土化应用。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们已经像在企业一样真实体验产品设计师的工作了,不管他们最后成果如何,这个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东莞市技师学院中德班的老师丘凤介绍,她从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企业接轨角度出发,把课堂变成真实的企业办公场景,让学生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在这门课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将会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

去年,丘凤指导学生参加“2018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其中4支队伍获得广东省赛区特等奖,3支参赛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1支队伍获得全国三等奖,而她个人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技工院校以及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参与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莞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专业结构,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共8家技工院校,办学规模逐年壮大,在校生规模达2.48万人。

据了解,目前,东莞共有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27所,在校生10万人左右。与全市产业需求相比,办学规模仍然不够大,专业设置也还需优化。

去年,东莞加大对技工院校支持力度,投入5100万元支持民办技工教育,技工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优化技工教育学科和院系设置,东莞技师学院成立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等8个二级学院。

目前,东莞技师学院成为全省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国际化合作进一步拓宽,与澳大利亚建立合作项目。

免费提供高技能实训服务

在距离东莞市技师学院(横沥校区)不到5分钟车程的建筑群里,“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几个字立于高楼之上,格外显眼。

“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相对落后,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一些先进设备根本不会使用;其实,别说是学生,学校老师一般也不会使用这些企业设备。”高训中心副主任吴光明感慨道。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的弊端。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9月,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实训,免费为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提供高技能实训服务。除了开设新兴高端课程,其首创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的难题。

“产教融合上,东莞不少做法走在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前面,如东莞高训中心每年实训20万人次、设备使用率达90%等,反映出东莞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大力支持。”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近年来,东莞依托高训中心加强莞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在内地率先引进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在各镇街建立“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推动镇街围绕产业特色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培训18万人。建设18个技能鉴定站,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到156家,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技能培训鉴定平台体系。

这些努力都有了成果。近日,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联合东莞市泰基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关于大吨位高速精密冲床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技师工作站”加速创新成果传承和推广

去年8月,樟木头镇迎来了首个“技师工作站”,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8年第一批获授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的6家企业之一。

“培养高技术劳动力、高技能的人才是我们分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技师带动一批徒弟,从而带动我们所有的劳动者提升劳动技能,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樟木头镇人力资源分局负责人表示,罗曼公司这次能够评选成功,为樟木头全镇所有的企业下一步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同样在去年被授予“技师工作站”的还有大朗镇的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谢仲铭是该公司的高级研发工程师,在2017年荣获“东莞市首席技师”称号,同时也是“技师工作站”站长。除谢仲铭外,工作站还有王力烽、雷雪桂、陈华等杰出的技师队伍,工作站建立后将坚持培养人才,提升公司技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发挥技师作用,做创新项目、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普及应用生产技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事实上,除了政策和技术院校为技能人才提供教育资源,企业自身对于技能人才也有刚性需求。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易道江告诉笔者,公司多年以来一直注重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制定完善的培训管理办法。

“一方面派员工外出培训,学习岗位相关知识,为员工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也积极举办焊接大赛、数控加工操作大赛、多机型装配比赛等技能竞赛来提升企业各类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申请"技师工作站",能够为企业内技能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平台,也有利于我们企业培养及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014年,东莞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工作站”,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

技师工作站的设立和高效运营,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采取师带徒等方式传承技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平台和技术优势,开发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目前,东莞已建立42家“技师工作站”,计划到2021年全市建立100家“技师工作站”。

评定“首席技师”解决企业生产操作难题

“获得"首席技师"称号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责任感。"首席技师"的评定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一线技师来带动其他工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莞来说更落地、更接地气,也体现了政府重视培养我们的基层技术工人。我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带动其他工人,给他们一些方法上或行业方向上的指导。”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子忱说。

从2016年起,东莞将连续5年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传授技艺特长和绝技绝活,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的生产操作难题。计划到2020年,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技师”。

在评选出的“首席技师”中,有像卢子忱一样从高校毕业后在行业里深耕的技能人才,也有从中专学校毕业后一步步从学徒奋斗至行业佼佼者的匠人。

涂燕姣是东莞“巾帼工匠”中的一员。中专毕业后,她进入一家模具公司做学徒。为了实现“模具设计师”的梦想,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理论知识,周末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如今她不仅完成了成为一名“模具设计师”的梦想,还担任公司模具设计科科长,开始培养适合团队发展的新人。

为了提高团队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涂燕姣在一番探索和总结后制定了一套实用可行的学徒培训方法用于培训应届毕业生。“现在公司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也希望制定一些有效的方法,培养一批适合企业的人才。”涂燕姣说。

从卢子忱到涂燕姣,东莞已累计选树三批共297名“首席技师”,以工匠精英为引领,一股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正在莞邑大地悄然兴起。

除了“首席技师”外,东莞还将选出“莞邑工匠”。

今年,东莞拟从“首席技师”“名城名匠”“技师工作站”内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中评定产生“莞邑工匠”。

“莞邑工匠”是指在东莞市产业人才队伍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湛技艺、丰富实践经验和有突出贡献,在本行业领域中创新创造能力强、影响带动作用大、业内认可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莞邑工匠”每年评定一次,市财政对其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在管理期满并综合验收合格后,再给予个人10万元奖励。

观察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是东莞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到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蝶变,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也是改革开放生动而精彩的缩影。

数十年来,东莞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精英工匠和一流的技术力量,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可以说是东莞的应有之义,更是责任担当。

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去思考和谋划;需要出台总体规划和蓝图,全面指引东莞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东莞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为,东莞技能人才的“量”和“质”将直接塑造东莞制造的未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德国、日本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强国,除了技术领先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拥有一支规模庞大、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队伍。而在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加快的今天,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东莞拥有雄厚的制造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和环境,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东莞能率先行动,把劳动者素质迅速提升上来,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这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而随着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对全市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全市劳动者的素质,无论是对个人职业实现更大发展,还是对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共享,都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如今国家在提倡“工匠精神”,但真正要让这种精神成为社会的共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安身立命,过上好的生活、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人才。只有技能人才受到尊重,工匠精神才有存在的基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只有全社会都尊重、重视、关心技能人才成长,切实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生活待遇和社会待遇,真正让他们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东莞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是有特殊性的,着力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传统评价模式。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才能为东莞的技能人才提供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舞台。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争取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探索经验,既是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的必由之路,更是责任担当。

相关

“五项行动计划”推动东莞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相关要求,2019年东莞市人社系统将重点实施“五项行动计划”,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稳就业”行动计划,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今年,全市就业工作总体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推动和帮扶1.6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促进创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还将做好就业用工监测、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以及落实就业扶贫任务。

二是实施“技能人才之都”行动计划,提供有效人力资源。对标“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重点任务,今年实现全市技术工人比例提升3%以上,技工人才累计增加15万以上,推动40万人以上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将开发、认证一批“东莞标准”,鼓励培训机构自主开展开发技能人才培训标准;新建30个“技师工作站”,建设6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出台实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加快“东莞标准”的开发应用,实施东莞自主培训补贴,实施“一镇一品”人才培训政策;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组织形式等,全方位加强监管,确保培训质量。此外将选树10名“莞邑工匠”、100名“首席技师”,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行动计划,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人才新政。落实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落实产业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完善青年领军人才政策、职称改革政策、事业单位人才激励等政策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出台人力资源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加快人才服务的社会化。促进平台载体提质增效。依托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平台,发挥产业配套和集群效应的优势,集聚一批符合产业特色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优化“双创”中心运营方式,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作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办好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名企名校行、蓝火计划等招才引智品牌活动。

四是实施“社保惠民”行动计划,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定社保征收模式,继续下调工伤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化异地就医结算,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增加微信在线业务类别,完善社保卡线上应用,让群众办理业务更加方便。

五是实施“和谐劳动关系”行动计划,维护劳动关系局势稳定。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加强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形势研判、多元治理和源头治理,加强欠薪治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莞深首条公交化客运班线运行 全程43公里单程60分钟

信息时报讯(记者成小珍通讯员粤交综东莞交通)东莞去深圳多了一种出行新选择!记者昨日从“广东交通发布”获悉,东莞市正式开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