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菜”“伊府面” 与“来不及”
黄雄
相传三国蜀汉时期,因连年征战,蜀军屡出祁山,加之蜀道艰难,运输不易,军粮常常供应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诸葛亮思虑再三,终于想出军中自种芜菁(即当今的大头菜)的办法,他命令士兵每到一地就广种芜菁,以之补充因运输而接不上的军食,缓解了军粮供需的矛盾。况且蜀军离去之后,芜菁并没有被浪费,为当地人民普遍采食,称之为“诸葛菜”。
人们在生活中时常吃过“快餐面”,也许,其中一款叫“伊府面”、简称“伊面”的,给你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伊面之所以冠以“伊”字,起因是由乾隆年间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的家厨所创制,因而取名为伊府面。据说伊知府在某次过了用膳时间之后家中来了客人,仓促间难以招待饭食。事后,有一位来自开封的极善烹饪的家厨,替主人献策解难:闲时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供贮存。不管啥时候来了客人,将此面条下水一煮即可吃,且面条色泽金黄,加上葱、姜等不同配料,爽滑味鲜;当然,也可将之再炒,自成新品炒面。此种面别有风味,简捷易煮。其独家秘方,后来传入民间,广受欢迎,人们遂称之为伊府面,成了中国著名传统面食之一。
潮州菜中,有一道叫“来不及”的菜肴,其成因与上述创制伊府面的情况颇为相似。
据说明末清初时期,潮州意溪有一陈姓富户人家,一日正午从省城来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赶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厨准备午宴。家厨杀鸡宰鸭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离市场远,也顾虑其时市场可能已经收市,家厨正犹豫间,忽然瞧见厨房旁边园中香蕉树上有一串成熟的香蕉,他灵机一动,便割下香蕉,略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来。
这道菜外酥内嫩,香甜可口,客人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忙问主人这道菜的名称,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厨唤来询问。家厨便如实说是因为来不及到市场购买肉菜,见到园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临时烹制出来的。
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不及,来不及,就把这道菜称为"来不及"吧!”
“来不及”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从中间切开,夹上一块同样大小的冬瓜册,挂上蛋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来不及”,可以说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时有出现的一种态势,上到军国大事,下到款客下厨,都有可能遇到情势紧急、缺乏处置当时局面的客观条件。变“来不及”为“来得及”,不就考验了当事者的“凡事预则立”的工作智慧么?“诸葛菜”“伊府面”与潮菜中的“来不及”,可说是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吧?
新闻推荐
“家家捶泥,户户拉坯”描述的是潮州制瓷的街景奇观。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