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风铃中挺立
在汕头的文学创作队伍中,残疾人作者虽不多可也占有一定位置,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珍惜生命,热爱文学,勤奋写作,情感真挚,张跃飞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跃飞以不同寻常人的毅力,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在国内各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上千件,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不久前,由北京团结出版社以笔名苏音出版他的专著《岁月风铃》,作者以其切身感受、真率性情告诉世人:残疾人同样有所作为,让广大读者从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味一份含蓄深长的情愫。
张跃飞出身于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父亲曾任金山中学党支书记,1963年汕头创办技工学校,他成为首任校长。父亲喜爱读书,家中也有不少藏书,家庭是他成长的沃土。遗憾的是,张跃飞孩提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再没能像健全人那样正常行走,人生之路也远比一般人曲折坎坷。
天下的残疾人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他们有的终生看不到光明,有的终生发不出言语,有的终生不能走路,有的终生听不见任何声音,甚至有的终生躺在床上煎熬度日……但又有多少残疾人凭自己坚强的意志,做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事。张跃飞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也不愿意屈服于命运。
张跃飞喜欢看书,在阅读过程中,他喜欢从那些残疾人成功者身上取得借鉴,勉励自己,霍金、特里等的励志故事给了他不小的影响。张跃飞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同样可以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969年,因战备疏散,张跃飞随家人一道下放饶平县黄冈镇。入读小学了,同学们互相结伴一起上学,张跃飞行走困难,父母又忙着上班无暇接送。老师了解情况之后,发动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组织了一个护送小组,还找来材料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轮流送张跃飞上学。张跃飞心中感激老师同学们对他的爱护,但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后来张跃飞就借助拐杖,每天坚持上学。
小学毕业了,镇上两所中学都在离家四五里的山边,眼看着同学们都正常升上中学,张跃飞因行动困难,上不了学,苦闷至极。熬过了一年,一个好心的同学对他说:“回校上学吧,我帮你背书包,一起去。”张跃飞赶忙补习了初中一年的功课,跟着插上初二的班。这个同学每天早上准时来带他上学,从不间断。
中学毕业了,许多同学上山下乡,留城的也都安排了工作,但张跃飞是一个残疾人,工作成了问题。1974年,父亲调回汕头复办技工学校,继之举家回迁。经过三年多的待业,张跃飞总算进了一家工厂成为一线工人。但身有残疾,行动不便,要和健全人一样完成生产任务何其艰难!
待业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各种书籍,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自尊、自爱、自重。他决心勇敢迎接各种困难挑战,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立足把本职工作做好。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成为一名好工人,每月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自己的指标。但日复一日流水线上的单调和繁忙,令人疲累而乏味。张跃飞不甘于混沌中的日子流逝,常常用书本来填充业余的空虚,在平淡的日子里心中总有期盼与追求。1981年北京开办了刊授形式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张跃飞有幸成为该校学员,更加系统地修读文学课程,奠好功底,为实现心中的愿望、圆自己的作家梦作好准备。
1985年,张跃飞参加省里刚开考的中文专业自学考试,取得良好成绩。1986年,有两篇论文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通讯》,被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破格吸收为会员。同年,张跃飞受到市总工会的表彰,被评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积极分子。这期间,他细致地观察生活,不断写作,不断向报刊投稿。在实践中他感受着文学创作的甘苦,渐渐走向成熟。
张跃飞历经时代的变迁,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他笔端一直饱含激情,写亲人、写老师、写同学、写朋友,他写城市、写农村、写山水,他更写社会、写时代……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生活的真情,折射出生活的光芒。他是在采撷走过的日子啊!
张跃飞现为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残联分会会员、汕头市残疾人文学联合会副主席。退休之后,即应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之聘,任期刊《潮商·潮学》编辑。
新闻推荐
清明,我又想起母亲。父亲在我9岁时离开人世,母亲在我29岁时离开人世。乡亲们说,本的父亲一生很“惨”,本的母亲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