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番批·唐山批 为什么叫“批”?
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潮汕、江门和客家地区,以及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区,数量在19万件左右,汕头的侨批文物馆馆藏有近12万件。因其具有“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极其珍贵,具有独一无二和原生态的价值。2013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侨批”也是华侨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的有力证明。
明明是信,或者说带有汇款的信(五邑那边就叫“银信”),为什么叫“批”呢?
这个问题,老早就有人提问了,也老早就有人研究了,但至今还是个“无头公案”。
有一个大家都基本接受的说法,就是“批”来自于福建闽南话。侨批研究专家常增书先生早在1985年就说过:“侨批”的“批”字来源于闽语。福建人称书信为“批”;潮语的“批”字则专指附寄款项的信件,回信称“回批”。后人研究侨批,继续沿用这种说法。林长华《侨批与侨批文化》一文说:“批”是语相通、俗相同的闽南和粤东侨乡人及其海外乡亲对“信”的习惯叫法,海外华侨的书信称做“侨批”,侨乡人寄信叫“寄批”,收到的侨信俗称“番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和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集邮博览》2016年第11期)
大概,批就是信了(有没有附带汇款都一样),送信叫做“分批”,分批的工作人员叫做“批脚”,收批、寄批的营业所叫做“批局”。记得我小时候,信封还叫做“批壳”,里面的信笺叫做“批肉”,写信叫做“写批”,小镇的街道上还有专门摆摊为人写批的。国外寄回来的,叫做“番批”,寄回国外去的这边叫“回批”,我到了“番畔”(国外),才知道那边叫做“唐山批”。这能与“番畔钱银唐山福”的俗语对应。“唐山”指的是中国、家乡。“唐山批”就是来自中国家乡的信(不带汇款)。
这样说来,“批”在福建(闽南)话里就是信的意思,潮汕话又把带有汇款的信也叫做“批”。我到马来西亚访问时,拿督陈联顺告诉我,公司之间,甚至与官方来往的公函,马来西亚华人使用的福建话、潮州话也叫做“批”,词义更加扩大了。
词义的问题基本上搞清楚了,但还得搞清楚词源。也就是说,为什么闽南话要把信叫做“批”呢?
综合了各种研究成果,小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但大都是假说,未及考证。这里先分享给大家:
一、成批的,批量的。当时南洋各埠与汕头、厦门各地通信,无论是红头船时代还是邮政的轮船时代,全靠船运,递期多达一月,或半月……故“批”之称谓,还应该有“成批到达收埠”的意义。(蔡木雄 蔡绍彬,1988)
批、编好代码按批次寄“批”,已经有人做过研究,早期的批信局把侨民寄托的批信,都按受理的次序一次“批”用一个“字头”。每次批中,又按接受批信的件数“连续号”……泰国批局都统一用《千字文》的字逐个做发批的“字头”。例如第一次发批用《千字文》第一个字“天”,第二次用“地”,第三次用“玄”,第四次用“黄”,以下类推。(邹金盛,2001)曾旭波的研究成果认为,编写批次的方式有6种之多。(《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二、批写,批字于信上。(潮汕的批信)信的内容,“但批纸尾”。这种书信的格式,与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补》中之记述无异……所以,结论是:潮人所称之批,并非俗而不典,而是承唐宋之典,而还于粤、闽之俗。(陈训先,2003)
三、批条,凭它可以取款的条子。《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张员外道:"没在此间,把批子去我宅中质。"”批(批子、批条)原来就是可凭此领取银物的字据凭证,古人早已使用。闽粤人所称的侨批的“批”,必是与此处同义。(郭马风,2004)
以上三种,是从“批”字原义去找银信词义的源头,但说不清“批”为什么是指信件,又何以先在福建(闽南)话中使用。所以又有懂外语的朋友认为,“批”有可能是外语音译词,跟英语的post,或者是西班牙语的postal有关。早期的漳州等地到菲律宾的移民与西班牙人有过深度的接触,所以学着把信、寄信叫做postal,经过音译变化后就成为了poi1。想一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究竟哪一种说法对,我不敢轻下断语。大家就放开讨论吧。
新闻推荐
守护患者胃肠健康的“极限战士” 访潮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袁炜嗣
医生简介:袁炜嗣,潮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七年制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任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