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人邢晓煌在三水潜心创作,用手中笔熨帖时光慰藉心灵 油画刀·雨露麻·故园情
文/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
画室一角,雨露麻上,笔落布端,色块重叠,16年间在三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跃然纸上——那是日渐丰盈的对美的体悟和想象。
邢晓煌是三水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三水华侨中学美术教师。潮安与三水,是邢晓煌美学启蒙的开端与油画艺术创作的起点。1983年,邢晓煌生于潮州潮安;1000多年前,韩愈被贬潮州,治潮八月大获民心。2005年,邢晓煌大学毕业到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执教;500多年前,明代理学白沙学派开创者陈献章常到三水遍游名胜古迹,广交名儒墨客,留下思贤美谈。
人生海海,逆旅如寄。在邢晓煌笔下,千里之外的潮安,千年以来的家国情怀,牵动着心底的意绪。三江汇流的潮起潮落,三水小城的烟火气,又熨帖着游子的乡愁。
潮安印象民俗风物,美的启蒙
潮安与三水,对邢晓煌而言,都是他在油画创作之路的缪斯女神。
这位女神,宛若一枚硬币,A面总是触动他心底最柔软的家乡记忆。在他笔下,乡愁是形象而具体的:
千里之外的潮安故地,山山水水都流传着韩愈的传说,办学校、兴教育,治水患、驱鳄鱼、解放奴仆、引进良种……潮州人崇文重教之风,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并在潮州几乎每个角落留下深深烙印。邢晓煌的家乡,有一条牌坊街,据说可以“上溯唐宋”,最多曾经“有牌坊91座”,是唐宋以来潮州文风浩瀚的象征。而这一切,兴许都与那位匆匆而至、“治潮仅八月”的韩愈有关。当代学者赵朴初曾作《访韩文公祠口占》,将韩愈对潮州的影响一语道尽:“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浩瀚文风与名儒风骨叫人神往,故园风物则叫人牵挂。每当梦回故里之时,也总是有红梁金瓦、金漆木雕的潮汕民宅,有乡音亲切、生动优雅的潮州皮影,还有那出海归来的渔民和海港外昼夜回响的蓝色潮汐。
“我从小在潮安洪巷村生活。”邢晓煌回忆中的故园,是一个儒家文化很深厚的地方,小时候每逢有重要节庆、祭祀活动,村里的长辈都会很庄重、很虔诚地请出珍藏的先贤画像。
“他们的画像都是整张的工笔重彩画,长约2米,宽1.5米,画像中的先贤与真人几乎成1:1比例。”邢晓煌的美学启蒙,大抵是从每次请出那一幅幅先贤画像的祭祀活动开始。画像栩栩如生的神情,勾勒到位的线条和色彩,人们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幼小的邢晓煌的好奇心。
“到了五年级,镇里来了汕头大学的美术老师开培训班,我就去跟他们学。”邢晓煌从那时候起,常常在纸面上临摹圣斗士星矢等漫画人物,画完一张就贴在家里的墙壁,在屡次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夸奖后,邢晓煌对艺术的热忱逐渐点燃。
将近30年后回头看,不妨推测,邢晓煌的美学启蒙与潮安当地尊师重教的风气息息相关。要不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村里收藏了如此逼真的先贤画像;要不是每逢重要节庆活动,村里都会庄重地举行祭祀仪式;要不是家乡人民千年来感念韩愈治潮的功德——那么很难想象,那个被当地人自嘲“国角省尾”的偏远之地,竟然会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在那儿倔强而茁壮地生长。
而他,亦对那一段际遇满怀感念,当年一个小孩的艺术之路,就是从乡村的祭祀活动中悄然起航。
三水笔触岭南山水,此间可栖
2005年,大学毕业的邢晓煌来到千里外的一座城。三水,是这枚硬币的B面。这一面宛若秋风动芦花,月下捣衣声,尽是小城烟火气。他在这儿,将工作与生活,一一描红与留白:
一碧千顷的云东海湖,是邢晓煌所钟情的采风之地。那儿湖光潋滟、鹭鸟横飞、镬耳高峙、田野苍莽,四时风物引人流连。
“来三水16年,我画了很多油画。”邢晓煌向记者逐一展示他近年来创作的油画,当中不少以云东海为主题。
有一幅取名《当沧海已成桑田》,画中有草地、湖泊、远树、流云,风吹动着这一切,手中的画笔,再现了当时的心境。
“三水的田园风光,总是让人在恬静之中发现生机,在酣畅之际找到内心共情。”邢晓煌常常在云东海湖一带流连,他知道这地方千万年以前曾是一片汪洋,他知道这土地依旧埋藏许多古代鱼类生物化石,他也许还知道,这地方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时移世迁。
另一幅取名叫《记忆犹新》,同样借鉴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画的前景同样有摇曳林影与如茵绿草,后景同样是高天流云与远山叠翠,前后景之间盘桓着一面宽阔的湖。只是这次,在远景之中多了几所房子,原本静极了的画面,也因为这几处人家而点染了分外的温馨。
“我特别喜欢这画面,它跟我的家乡很像,又很不像。”邢晓煌所说的“很像”与“很不像”,是指三水与潮安一样,都有传统民居,只是一个镬耳高峙、一个红梁金瓦,一个田园阡陌、一个山包水络,一个是星腔低唱、以情带声,一个是潮剧慢诉、用情缱绻。
钟情山水,又喜欢印象派风格,邢晓煌的创作理念或许可以从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油画风格找到源流。赵无极将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风格充分融合,以开创性的创作试验诠释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画人境界。
于是,在“很像”与“很不像”之间,那几所房子打破了朦胧的界限,烛照了邢晓煌的追求与心声——那是家的象征,家的渴望,家的皈依。来到三水16年整,他组建了他的家庭,也有了他的事业,他将家庭与事业作为毕生的守护与追求,他对印象派的理解也日臻深刻与圆润。
渐渐地,两座在历史上没有联系的城,却在邢晓煌的笔下,似乎有了一种隐隐的呼应。在巧合之中,三水成了邢晓煌在人生之路上的港湾,在艺术之路上的筑梦之地。细细想,潮安与三水,同在岭南文化藩篱之下,同为当时硕儒泽被之地,两地人民早就有一种对先贤服膺的体认与共情。
现在,邢晓煌这样剖析他的创作心路——家与家园是他创作的源泉。
他画过一组名为《梦回故地》的油画,当曾想起家乡的旧房子,想用一种意识模糊的状态去再现这一感觉。
他解释自己对暖色调的偏爱,并相信自己对画面语言的感觉:《梦回故地》用的都是偏暖的色调,暖色调能烘托情感。他还用黑白灰来加深画面的肌理,甚至在布面上加上沙子,只为让层次感、古旧感更加鲜明而深刻。
他还说他喜欢在雨露麻上作画,这是他从油画创作中得到的启发。上个世纪中期,三水来了很多的艺术家如潘鹤等人,他们留在三水的时间不长,却播下艺术启蒙的种子。三水不少老一辈本土艺术家在他们的启蒙下走上艺术创作之路,这成为三水文艺界津津乐道的美谈,也启迪了邢晓煌的创作:人走到哪里,画笔就画到那里,顺逆境遇便如雨露麻上渐次递增的色块,总会有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艺术探究千锤百炼,作品始成
在潮汕地区,有一种“红头船”,它是历史,更是未来。它的一头,是先民扬帆远航,驶向星辰大海,另外一头,是他们从未割舍、弥久益醇的乡愁。
当代中国,潮安还走出了一位饶宗颐。饶宗颐一生,虽游列国,虽经世变,却始终恪守学人传统,不甚入世而自在自得,哀乐荣辱皆不强烈,遣词造句却字斟句酌,举重若轻。从他的一首《诉衷情》可以看出这种味道:
关心秋水阅繁霜。吹雁不成行。西风只扫黄叶,山色澹吴装。
怜烛短、引杯长。黯情伤。天涯已惯,明日寒花,莫问谁乡。
“红头船”的精神,饶宗颐的乡愁,在每一位潮安人心底,千百年来情愫相连。邢晓煌手中的油画刀与笔下的雨露麻,是对这种情怀与情思的呼应——油画创作可以给游子心灵以慰藉,更可以熨帖时光。
近两年来,邢晓煌以故园风物为题材创作的油画作品《归港》《故乡影子戏》先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逐梦·威海卫”2018全国风景、静物油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最高奖)并被组委会收藏,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油画作品展。
去年春天,邢晓煌着手创作一幅名为《复工后的小息》的油画作品。作品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取材,呈现的是海边渔港的船工在休息之际的画面。近处休憩的船工,稍远处泊靠的渔船,更远处是有点看不清的海平面与天际线。
细看整个画面,这与邢晓煌以故土或家园为题材创作的油画风格迥异。可以感觉,画布之上,色彩的变化尤为清晰,肌理的变化尤为着力。视觉之中,越是鲜艳明亮的色块,越能拉近观众与画中人物的距离,越是灰暗苍白的色块,越能将画中的后景拉远。
“画面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人物的表情都朦胧不清?因为我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生的体悟。”面对记者的提问,邢晓煌说,那段时间,他阅读了很多信息,也思考了很多事情,但最难得的是,他拥有了一段在画室里埋头作画的时间。于是,他拿起他的油画刀,在雨露麻上涂抹颜料。
“理论学习让我们懂得透视和解构的原理,但手持画笔的人不可能每一次都清晰预见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幸运的是,油画创作赋予了绘画者在反复修改中追求极致的奢侈而任性的权利。”在反复试验中,邢晓煌对油画创作的理解日益丰盈。
在一次研讨会中,邢晓煌曾这么阐发自己从工作生活、从油画创作中体悟的道理:艺术创作者一定要热爱生活。他还分外珍惜家庭生活给他带来的休憩空间和创作灵感:“陪伴家人的时候是最放松的时间,而女儿的画,让我明白,至简则至真,小孩子对绘画的热爱是天性使然,他们的想象顺性而为,是发自内心而天马行空的,线条越简单而意趣越是生动。”
“落笔成画不是我对油画创作的追求,而是在反复修改中找到触及灵魂的画面。这跟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磕磕碰碰中才能不断校准自己的追求。”画室里,那个说话的男子手拿油画刀,刀尖在颜料层上涂抹,层层色块在亚麻布上或重叠、或剔除,目光所及之处,正是他未完成的《复工后的小息》——
那人生海海,山山而川,逆旅如寄,流注笔端,正正是人生履痕,生活回响,脑海回响,心底意绪。
人物简介
邢晓煌,潮安人,三水华侨中学
教师,三水区美术家协会理事。2018年9月,油画作品《归港》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逐梦·威海卫”2018全国风景、静物油画作品展,并被组委会收藏。同年9月,油画作品《故乡影子戏》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油画作品展。
对话
记者:您为什么对表现主义创作情有独钟?
邢晓煌:表现主义与我们中国的艺术传统的写意比较接近。它能突出绘画在当下的活力与再生力量,这也会让自己的画面出现更多可能。每当看到云东海的景色,就会联系起家乡记忆中的田野风光,引起我的思乡情绪,而表现主义强调个人意识的艺术重要性,能让绘画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更完美地结合,更好地体现我的追求和感觉。
记者:潮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它在您身上留下了什么文化烙印?
邢晓煌:潮州曾经是“十相留声”之地,更有以潮剧、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很庆幸从小受到这些自然景色和艺术门类的熏陶,它们都是挥之不去的。不论你身在何处,不管你拥有多少,那里永远是你最想、最恋的地方,所以在创作当中经常会出现有关系的图像元素,比如船只渔民和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皮影,内心总会有冲动去表达,去创作。
记者:您提到油画是改出来的,这是您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
邢晓煌:“人无完人”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口角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胜者往往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且会积极地寻找能够修正自己不足的方法,借助一切正确、合理的方法来修正并完善自己。
一幅作品的诞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你对它可能没有一个全面的预想,或者胸有成竹,它可能是全凭一种感觉,伴着随意的涂抹中一笔一画不断叠加,在一点一滴呈现出来的图像和意境中,它从瑕疵向完美的发展,从复杂回归简单,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也是一幅画的人生过程。作品只有在不断地修正中得到完善,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新闻推荐
长达2.2米的侨批家书,是档案史上篇幅最长的一件;也有惜字如金只写“外平安”三字;还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侨批 近3000字侨批绵绵乡情无绝期
字数最多的侨批字数最少的侨批2017年6月,广东省档案局(馆)为收藏家张美生举办个人侨批展《见字如面——张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