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破局,应重新认识传统源头再出发
■南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 (局部)
■林良 锦鸡图轴
常保立
山水画如何继续往前走,成了中国美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故宫博物院摹画组组长常保立:
近期,收藏周刊的《岭南山水画破局》专题,引起了美术界广泛的关注,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振聋发聩地发出了“岭南山水到了需要破局的时候”的论点,引起岭南山水画家的思考,更有北京的学者认为这放诸全国仍然有讨论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摹画组组长常保立认为,要思考破局,应冷静下来,重新认识传统,无往不复溯源头,循得根本再出发。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中国艺术是“造像”并因此“相由心生”
收藏周刊:上周我们的报道里提到“岭南山水到了需要破局的时候”,您认为,这仅仅是岭南问题,还是全国现象?
常保立:对,早在前些年,中央美术学院就组织了一场“为中国画——全国最大的山水教学研讨会”,之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有关“《千里江山图》何为历史与艺术史的真实”相关话题的论坛,随后,北京画院又组织了一场“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的研讨会,虽然是教学、传统、创作三个命题,但“山水”二字将三次重要的相关活动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时间,在推陈出新水墨路上有关山水画如何继续往前走,成了中国美术界共同堪忧的话题。当然,也有画家认为自己画得很好。
收藏周刊:为什么会出现“山水画到底如何走”的忧虑?
常保立:美院画院基本来自一个系统。时代所致,民间画手亦多有从属。这也有好处,画家们的造型基础非常扎实、准确。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历代并不是以学习方式由外往里通过“造型”产生美术,传统的中国艺术是“造像”,并因此而“相由心生”。中国丹青水墨的造像,是通过笔画中的用笔来完成的,在欲下还上中无垂不缩,欲左先右中“无往不复”,最后,在“无往不收”中以坚实的筋骨力量放锋打势画内收锋,全程是以“用中”书写形式进行的。这种以书写的方法出来的笔画,随画者的情性,用软毫凭真力写出筋骨,功夫浅深处于尺素跌宕起伏,伏起处,赏者心力精神一块跟着追寻起伏,疾徐纵掣,铺纸入涩的落墨成跡千年过后,作画的语境悉数宛在,文化血脉传真,之宝宜子孙,焉能不感同样筋骨俱在的中土后人。现在很多画家,用着本来含水就少的偏硬短锋狼毫,贴墙竖画下笔后为防水淌,只好把笔舔得很干,而自有毛颖以来,“力透纸背”案几平铺中的捻毫撮管,中国传统水墨丹青的“落墨法”,恰正就是藉水满自落,聚气拔力,顺势而为走笔的。沈重飞拔,万毫齐力的力度,使我们马上想到了软笔长锋羊毫,“惟毫软则奇怪生”宋代米友仁就在他的《潇湘奇观图》中落款提到“羊毫作字”,字就是笔画。就是组成图绘的每一个笔画。
艺术的规律不是创新
是抓住表述事物的根本
收藏周刊:这个在写意画上尤其明显?
常保立:无论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都和书法一样,就一个字儿:“写”,也只有写才会有动态,才会得到发明以笔画灵长阅读的中国人认可,中国是原著民国家,凭籍贯以,在祖先种田耕作生存的吾土中华后裔。以方块字情结观一个点墨落跡,意在度化人伦直指人心的笔画,是亘古以来的共识形成的。通过这个笔画的筋骨,越是不懂画的人越能直接作用于体悟,因为他们距美术事物远,只能综合整体地看问题,而偏偏是整体才更有穿透的合力,内行因为过于强调技术,看问题往往以专业知识直达局部具体,反而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整体体验,而艺术品恰是作者综合能量的整体体现,长此以往,内行的画家们反而不能进步了,僵局由此产生,也就面临破局。古代士夫画担当的水墨画,元代以来愈来愈盛,就因为得画者,一定意不在画。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传统中旦有糟粕会在历史中自动消失,艺术的规律不是创新,是抓住表述事物的根本,以“笔画”粹取提出成图,古人比我们清醒多了。
全国美展看上去画得很好
但都是不会感动人的程序设计画
收藏周刊:从创作的角度,当代山水画家在什么地方体现出不足?
常保立:以笔画成图的传统丹青水墨与今日之“中国画”大不同,而中国画的大忌是程序技术化。艺术经验的个体性不利于传播,为传布只能是规范以普遍技术化,一旦大家都这么干,就会出现全国美展那样看上去画得很好,但却怎么都不会感动人的程序设计画,文化基因,滴血认亲,先人经典的画我们看一眼就能记一辈子,这就是古画中的度化汲取时的今昔真赏双向互补呼应,先人谓之“子孙永葆”。当不但表达的内容是这样,连表现形式的笔画也是饱含着质量的精神筋骨时,这是华夏水墨衍变中多么大的升华啊!难怪到赵孟頫时由不得不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高度,铁钩锁得以解索,为写意画大开先河,他的这个“用笔”几乎涵盖所有的笔画皴法,为山水皴法内擫能量,蓄聚上上品质。
收藏周刊:您认为百年前第一次中国画改良的时候,有哪些突破的地方?
常保立:在中国人特有的水墨情结中,我们讨论今天僵局的突破,正须温故知新。看古代山水的变迁,上接人物故实人伦度化,下引花鸟大写点曳斫拂,不同朝代的不同人,似表现形式变了,但核心的度化功用实际上一点都没变,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明代南海林良
中国美术史得改写
收藏周刊: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您印象中,岭南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常保立: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前朝大海,后有靠山,岭南实际上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福泽宝地,过南风面,越北面风,坐北朝南说广东,左首为闽地武夷山,右边则是广西的十万大山,中央背后东西横亘有五岭,以依山靠海山水俱全的地理优势,从赵陀开南越到葛洪苏轼下罗浮,其中还有韩吏部退潮州,“求正存雅”,从九声六调保有的中州雅音看文化积淀之醇厚,和中原文脉通融就从没断过根,以底气之足岭南在各方面从来敢领风气之先,近现代第一股“洋风”就从岭南开始。要不是明代南海林良应召北上京师皇家大内成为武英仁智两殿主流大画家,哪有“林良吕纪,天下无比”,哪有吴门沈周及四家之唐伯虎,又哪有后起的白阳青藤,当然也就不会有再后的石涛八大扬州八家,赵之谦吴昌硕和最后的齐白石,中国美术史就得改写。“左广林良活欲逸”到过岭南,清狂了得的晚明徐渭正是因为崇拜林良不得了,才成就了自己,宗开大写意之先河。
收藏周刊:岭南山水画应该从哪些方面破局?为什么需要破?
常保立: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古者:久也,悠远也。广府既然守着林良这个史上公认的水墨大写意画家,完全可以系统疏理研究一下,想想昔日韩昌黎、苏东坡、王阳明在岭南的中原文化传布担当,何况大画家四僧之一的石涛就是岭南桂越北上人。当下的中国画,很明显的症结所在是对“笔墨”“临摹”在概念上的误解,笔与墨,是两个概念,临与摹是面对与模搨,也完全是两回事。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组成文字的笔画,也同样构成了图绘,我们谈破局,在认识上要知道。与传统书法绘画概无关系的是:一旦画面操笔被冠以“线条”,接下来的中国古代书写水墨丹青中的最重要的“用笔”:横勒、竖弩、点啄、钩趯、左慑、右震、中锋、欹侧、裹锋、放锋、外拓、内擫等,没了用笔,冠以“线条”,一切都接不上了,一切也就都无从谈起。
我认为,要思考破局,还是冷静下来,回归传统,重新认识传统,找清脉络,溯源头,再出发。
我认为,能认识需要破局,就是对当今美术的一大贡献,因为不但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同样存在着这样问题。破局仍需局内想破局之人,全国的美术读者翘首以待。
拿出林良应召北上的勇气,以一点之规终篇之准的笔画精神,重温中原文化泽被华夏的史实,画出像石涛怀揣一画走天下和八大并称的高赋大作,将不愧此生的历史亲历,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日,开风气之先,广府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以自信硕果再次表率全国。
人物介绍
常保立,故宫博物院首席模搨官、石渠宝笈亲历者、终身聘用专家、故宫博物院摹画组组长、国家图书馆特聘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官搨传承人。
新闻推荐
□王璐这是一件精美的瓷器,价值不菲,像玉一样触手温润,似乎还泛着淡淡的光,放在那里,享受着艳羡的目光,为它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