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挚爱意 为3000年古城立传邱华栋推出新作《北京传》,讲述一座城市的个人记忆
既是古都,又在2020年被评为“世界十大城市”,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关注的焦点,也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近年来,文学界兴起一股书写城市传记的热潮。而继《南京传》《广州传》《潮州传》等城市传记后,北京迎来了自己的传记。作家邱华栋最近出版了新作《北京传》,这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也是一座城市的个人记忆。
一个作家和他生活的城市
1992年大学毕业后,邱华栋即开始在北京工作,如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做第一份工作时,他每周往返怀柔与什刹海的胡同,穿梭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让他对北京的感觉尤为强烈,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见证了北京从一个传统城市变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我觉得我有幸经历了北京最近30年,可以说是最剧烈、空间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对北京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我是非常敏感的。”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写《都柏林人》,彼得·阿克罗伊德写《伦敦传》,邱华栋注意到一些作家的书写和他们生活的城市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也认为一个作家应该书写自己生活的地方。他对自己生活多年的这座城市怀有很深的感情,也慢慢积累了许多关于北京的资料。
在书写过自己家乡,相继推出《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作家梁鸿看来,“北京不单单是个城市,它其实是我们的家,而这个家对人的塑造非常大,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家的面貌,把一个家的历史变迁叙述出来,那么我们可能也会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流动里面,这种流动对于每个人的塑造都是非常关键的。”
作家徐则臣有不少与北京有关的写作,如《跑步穿过中关村》与《北京西郊故事集》等,多年来也特别关注关于北京题材的小说和相关的资料。在他看来,为北京立传是件十分冒险的事,而写作的人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热爱这个城市、是一位久居北京的外省人、必须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和最好是一个小说家,而邱华栋正是这样的作家。
30年积累,3年写作,3个月润色
决定写《北京传》后,对于如何处理这个宏大的题材,邱华栋一度觉得很为难。在读了大量关于北京的文史资料后,他发现大多着眼于北京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关注于舞台上的人和事,但对于舞台本身的变化却不太在意。而大多有关北京的书,纯建筑类与纯历史类的偏多,将两者结合的却很少。为此,他决定将北京城看作一个生命体本身,将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舞台,来书写它的空间变化。
读过《北京传》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极强的空间感,随着时间轴线的演变,能清晰感知到3000年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这正是邱华栋刻意追求与“精心设计”的。“我们所处什么样的一个空间,这是我最在意的,这也是我自己写作的一个点,我觉得我从这个角度写,就可以区别开来所有其他的关于北京的描绘了。”
作家张柠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均生活过,他的写作跟城市也有密切关系,曾推出《三城记》一书。张柠认为,如何为城市立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一个好作家可能就是一个标准。《南京传》与叶兆言的童年回忆密切相关,《北京传》用的则是静态的建筑。对建筑的观察、感悟、体悟、分析和历史演变过程之中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一个空间艺术和一个时间艺术交织出一个非常复杂的文本,这也是一种为城市立传的方法,而《北京传》提供了另外一种编写城市的经验。
在邱华栋看来,《北京传》最大的特点是“厚今薄古”。在书的篇幅安排上,金代以前、从金代到民国、1949年之后三个时期各占三分之一,有约180页的内容讲的是1949年以后的北京。“我自己对新北京的变化非常看重。1949年以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70年让这个城市拥有如今的地位,它肯定是更重要的。”
每一个“北京人”都有自己的“北京传”,每个人都可以书写自己心目中的北京传。30年积累、3年写作、3个月润色,邱华栋作为一个新北京人,将《北京传》看成是“对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以一本小书献上自己的诚挚的爱意”。(黄婷)
新闻推荐
潮州市本月发生草地火灾警情70余起 冬季干燥须紧绷防火这根“弦”
本报讯(记者丁玫)冬季风干物燥,火灾高发。本月,全市共处理草地着火警情70余起,其中单日最高峰达到一天8起。消防部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