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让非遗传承“潮”起来
潮州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潮绣、潮剧等非遗让人赞叹不已。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
近年来,潮州市深挖本土文化优势,推出新举措,开展一系列非遗展示、展演、体验活动等,强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助其焕发新活力。潮州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非遗技艺的“接力棒”,并投身其中,通过收徒、开设培训班、创作文创作品等方式,让更多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日前,在市高级技工学校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翠莹开展讲学,为学生们演示了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技艺,随后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一双双巧手在茶水间流转。在阵阵茶香中,同学们感叹熟悉的工夫茶原来另有一番味道。
穿针引线、起针绣制、收针打结……在湘桥区意溪镇中津小学的“潮绣工作坊”上,40多名小学生以绣花针为笔、以绣布为纸,老师黄雪玲悉心指导。针起针落间,学生们绣制出了一朵朵花卉、一片片绿叶。“学校将潮绣引进课堂,孩子们在学习刺绣中动手能力等得到了提升,也增强孩子的艺术审美水平。”黄雪玲告诉记者,开展潮绣班活动,不仅加深孩子们对潮绣这种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为潮绣注入新生命、新活力,让潮绣能在年轻一代得以传承发展。
“80后”的黄煜榆是潮州金银錾刻技艺的传承人,从小听着父亲叮叮当当的錾子声长大,对金银錾刻技艺情有独钟,最近,他创作的金银錾刻作品《鸟语花香》在首届广东省现代家居工艺美术文化创新设计大赛评选中荣获艺术奖金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尝试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创作一些胸花、挂坠等文创产品,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唱、做、念、打”,在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学生们正认真听课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郑舜英,多年来主动承担起传承发扬潮剧艺术的重任,将自己掌握的潮剧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咚、咚、咚……”在潮州大锣鼓文化传播中心,小小“鼓手们”手执鼓棒,在潮州民间音乐团副团长丁泽楷的指导下,变换敲鼓手法和肢体动作,稚嫩的脸上有着坚定的神情。丁泽楷是位“85后”,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市有关方面将潮州大锣鼓引入学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和兴趣,让潮州大锣鼓等到了很好的发展。
“80后”麦秆画工艺师郑烨娃从小在父亲高级工艺师郑和的熏陶与带领下,学习专业工艺美术知识。2012年起,她便在市高级技工学校开班授徒,此后又在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课,让学生体验“非遗”的魅力。她还成立工作室、开客栈、打造研学路线,及创造文化创意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创造出市场价值,从而使其焕发出时代活力。“希望今后可以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和其他外延的可能,我也将坚持用自己的理念和创意,继续为麦秆画这一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努力。”
近年来,在潮州市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下,叶竹青、谢华、吴维潮、张湘明等多位传承人担任韩山师院客座教授,开展传统技艺传授;潮州铁枝木偶戏走进十多所中小学校传承演示,超过3000名学生直接参与学习操作;组织潮州音乐教师进校园开展潮州音乐培训活动,协助有条件的学校组成“校园潮乐队”,推动了潮州非遗由口传心授传承模式逐步向依托学校培养人才相结合转变。此外,还潮州市还举办30多场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等公益培训班,培养青少年认识、热爱本地非遗项目,为传承人队伍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项项潮州非遗技艺,构筑成一个潮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潮州市各级的引领支持下,在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潮州的传统工艺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本报记者吴冰
图/本报记者庄园
新闻推荐
潮州市出现30℃气温打破1月份气温历史最高值纪录 未来几天以晴好天气为主
本报讯(记者吴育杭)最近几天,凤城天气晴朗,气温逐渐回升,22日,潮州市最高气温达到30℃,打破了本地1月份气温的历史最高值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