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拆猜法”

潮州日报 2021-01-16 11:23

苏捷

文言文,作为学生“首怕”,的确是有其原因。但文言文说到底不过是老祖宗的语言,了不得就是“代沟”宽了点,跨过去就行了。而跨过去,其实可以靠“猜”,毕竟我们身上满满的都是祖先的基因。

当然“猜”也是有一定技术性的,而且“猜”之前,得“拆”,所以美其名曰“拆猜法”。

小学我们就学过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用这个故事原文作为案例来看看怎么“拆”怎么“猜”。按《宋史》记载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段故事从原文拆下来,毕竟高考现在都是“一段到底”,这700字左右的文言文,里面基本涵盖了好几件事。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事先“拆卸”下来,因为一般考核都是人物传记,所以我们可以依据里面的“时间(一般为年号)”“地点(人物所到地点)”“职位(人物官职变化)”来切分。为什么要这样做,切分出来的语句越少,语言单位越小,越方便我们“猜”。

拆出来后,我们就一句一句来,尤其是对下加线的翻译题,我们就得一个个字过了。比如第一句“杨时见程颐于洛”,那么必须继续拆到——词:“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和程颐是人名,自然已经是“词”了,但是“见”“于”“洛”都是字,那么就必须猜它们的意思,猜的方法最简单就是“试组词”,比如“见”可以看见,也可以拜见;“洛”可以是“洛阳”“洛城”“洛州”。这些实词都好猜,那么“于”这样的虚词呢?很简单就是“实推虚”。比如“看见”那么就得“在”,“拜见”就得“到”,这是一种必然的搭配。所以第一句可以翻译出“杨时看见程颐在洛阳”或“杨时拜见程颐到洛阳”。当然这样句子不大顺畅,那么就“倒到它通顺为止”。那么可以得出“杨时在洛阳看见程颐”“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两种翻译。那么到底该是哪一种?

那么我们还得根据“上下文”来猜,幸好我们切分开来的单位比较小,从后面,可以知道杨时是主动去“见”程颐的,所以得翻译成“到……拜见”才对。

按照这方法继续往下,我们会遇到“盖”,组词成“盖子”“锅盖”是不通的,这时候我们就得像我们猜“火星文(形近)”“网络语言(谐音)”一样,猜出是“盖”是“概”,翻译为“大概”。

再往下可能大家觉得“瞑”比较难,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偏旁”来猜,毕竟汉字以“形声字”为主,而古代一开始在造字时大多数以“偏旁”来区分。所以把这个“瞑”字拆开成为“目”和“瞑”,“目”意味着和眼睛有关系,而“冥”我们知道是“暗”,所以“眼睛暗着”就是“闭着眼”。

前面提到主人公是杨时,那么后面的“时”就都是“杨时”了,问题是“时与游酢”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并列成分”来猜,古人虽然多以字作词,但是两个字词并列在一起,也就意味着两者要么“相似”要么“相反”。杨时是个人,那么“与”后面也应该是个人,所以“游酢”是人名。在这句话中好像很容易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大家试试教材中《小石城山记》中“嘉树美箭”“疏数偃仰”,猜猜“箭”和“数”的意思,就会知道这个方法的妙用了。

最后,作为潮州人,不要忘了潮州话是真正的古汉语,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潮州话来猜,比如“去”,我们知道是“离开”;正如我们知道“行”是“走”,“走”是“跑”一样。

那么,以后遇到文言文,就先别怕了,猜猜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到底和你讲了什么故事吧!

新闻推荐

从此波平鲸鳄徙 登临不用杞人忧 潮州镇海楼谈片

潮州府衙镇海楼老照片。镇海楼于1911年被烧毁。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影像资料。丁铨藏图为辛亥革命图集《大革命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