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波平鲸鳄徙 登临不用杞人忧 潮州镇海楼谈片

南方日报 2021-01-14 06:56

潮州府衙镇海楼老照片。镇海楼于1911年被烧毁。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影像资料。丁铨藏

图为辛亥革命图集《大革命写真画》中的《潮州府署被毁之状》图,呈现了府署散乱的颓败相。《大革命写真画》是由商务印书馆在1911年11月至1912年4月出版,每张图附有中英文说明文字。内容包括武昌起义、南京光复至广东光复等,各派要员及军民人等的影像成批呈现。丁铨藏

图为辛亥革命图集《大革命写真画》中的照片。丁铨藏

木雕府楼猴。现藏于潮州市博物馆。

丁铨供图

■编者按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个地域涵盖历史上潮州府“一府管九县”的区域。潮州府署毁于战火,很长一段时间无迹可寻。如今,潮州决定原址复建潮州府署的谯楼——镇海楼,这对于受潮州文化滋养的千万潮人而言,意义重大。

镇海楼牵动了许多潮人的心。那么历史上镇海楼是何模样?有何作用?如何变迁?日前,《旧影潮州》增订版首次公开展示了百年前镇海楼高清老照片,让人一窥其貌。此番潮州市图书馆的陈君贤武广泛考据,旁征博引,著文详述历史上镇海楼的来龙去脉,从建设到损毁,从形制到功能,从建筑特点到文化内涵,无所不及。《南方日报·潮州观察》特辟专版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历史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日,潮州市召开的古城建设提升工作会议指出,启动实施镇海楼等重建工作,对于突显潮州府治“一府九邑”历史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镇海楼项目作为坚定潮州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凝心聚力加快项目进展,确保尽快建成投用、尽快向市民开放。

●陈贤武

镇海楼是府衙之谯楼

那么,潮州府署建于何年?镇海楼在潮州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其历史变迁又是如何呢?列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载:“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三年(1278)毁于兵燹。元至正间,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洪武元年(1368),改为卫(即潮州卫指挥司署,后为潮州总兵府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即今义安路),创作正厅,东经历司,西照磨所;厅后为后堂,堂前为穿亭;亭左广盈库,右架阁,前列仪门、六房、土地祠、谯楼。后堂北为知府廨……成化元年(1465),知府陈瑄重建府堂、六房、谯楼。”乾隆《潮州府志·署廨》:“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知府郭子章重修谯楼……康熙元年(1662)壬寅,知府宋徵璧重修谯楼。”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二·署廨》:“光绪八年(1882),谯楼西角崩塌,张联桂重修。”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大事志》:清宣统三年(1911),革命军第四军为光复潮州,围攻府署,“(知府陈)兆棠伏兵鼓楼"镇海楼"拒守,亲督兵中堂迎战。楼高弹密不可近,众投以炸弹,不毁。灌煤油燔(焚烧)之,楼乃圮。”陈兆棠在出逃时被俘,“戮之于市”。府署地,于“民国后废为海阳县署,三年(1914)改为潮安县署。”(《潮州志补编·古迹志》)有兴趣的读者可详见曾楚楠先生《重建潮州府署刍议》长文(载《拙庵论潮丛稿》二,2019年中华古籍出版社,第178-188页。)

从所引资料可知,谯楼作为潮州府署的配套设施,同创建于明洪武初年。从现存照片知此谯楼下层为砖石结构,楼上二层为木结构,(见丁铨编著:《旧影潮州》,2020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因地处“鹾溼(咸湿)滨海而多风,岁时既久,炎曦(炽烈的日光)蛮雨之淋炙,飓飚(飓风)瘴雾之摧剥,鸟穴蚁孔之穿蚀,舆皂隶台之蹂躏,豕宫鸡桀之堕突,灶黔霉醭之黴黦(黑霉),官地官物视之如传舍,守护益不谨,则摧颓滋易,故不数百年而楼之建葺者屡矣。”(清·张联桂《重建潮州郡署镇海楼记》)故志书方屡有重修之记载。清·张心泰《粤游小识》卷二:“(潮州)府署亦旧枕金山。明洪武始移新街头之北,更建谯楼。"镇海楼"三字,巴陵方公应元所名。署内有宝云楼,康熙年李钟麟建,与此楼对峙。”可知镇海楼就是府衙之谯楼。

大门的门屋进深三架

旧时,一个城市的最高级别的衙门总是位于东北方向的区域。因中国历来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位,地方城市为了迁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门设在东北方位。而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门户当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宅门。而整个府衙建筑群是用一道高墙围绕着,这道外墙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位的大门。这个大门也叫头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大门的重要性,大门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我们可从《乾隆潮州古城图》上看到,在镇海楼对面有一面照壁(大约位置在今南园门口),照壁两侧有围墙,与八字墙相连。照壁左右各有“旌善”“申明”二亭(二亭是明清时朝廷令各地均应设置,有宣达政令、彰善惩恶、淳化风俗的功能。其中旌善亭在申明亭左前,且亭稍高三等,蕴含着崇高抑恶之意)。又在围墙东侧洞开一门,可通今昌黎路(旧时,路隔为二段,围墙外西称“西府巷”,东则称“东府巷”)。照壁朝北的墙面塑有元宝、如意、灵芝、摇钱树之类的吉祥图案,特别不可缺少的是一对鹿、几只猴、莲花、竹笙,寓意“福禄双至”“封侯”“连升三级”。中心图案则是一只(犭+贪)图像,其形状有一点像麒麟,周围塑有不少金银财宝,可它还是张开大嘴,企图吞吃天上的一轮红日。传说它是东海怪兽,嗜好吞日。每见日出则兴奋无比,腾踔踊跃;吞日不得,几番气急败坏后必堕入东海自灭。官邸壁间画此兽,其意甚明,旨在警戒贪饕无厌且图利徇身者。照壁墙面,恰似官府的公告栏,经常贴满了官府的告示、批词、判语等等文件,供人阅读抄录。

大门的门屋进深三架(两柱之间的纵向空间为一架),门屋设有门房,由皂隶把守,严禁闲杂人等出入。潮州府衙是将门屋升高为两层门楼,兼为全城报时的谯楼(也称鼓楼)。谯字原义同“瞧”字,有瞭望的意思。府衙的大门成为全城的制高点,就更突出了大门的地位。门口放置一对龇牙咧嘴的石狮,两旁竖有府职官题名记、修造记、禁示碑等。

衙门六扇开

谯楼,唐·颜师古《汉书注》:“门上为高楼,以望远者耳。楼一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为丽谯。”旧制,府县之谯楼,建在仪门之南,中设鼓漏,以司更点。一般说是始于北魏李崇。延兴五年(475),李崇为兖州刺史,由于当地多盗,李崇便布署各村置一楼,楼挂一鼓,盗发之处击鼓为警,周围诸村听到鼓声,也击鼓相应,并派人守卫要道。倾刻间声闻百里,盗贼多落法网。“诸州置楼悬鼓自此始”。(《魏书·李崇传》)

衙门六扇开,这种屋宇式大门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它的形制受到法律、礼制的严格限制,无论多大的府,大门都只能是三开间(建筑物正面的开间,两根柱子之间的横向空间为间)。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总共有六扇门,所以衙门也往往俗称“六扇门”。俗谚:“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的差役、书吏之类的工作人员俗称为“六扇门里的勾当”。这六扇门平时很少会全部打开,一般只开启东面的两扇供人出入。今全国幸存的两座府署——河南南阳、江苏淮安府署均此规制。潮州府署大门也不应例外,楼下设有门房,由皂隶把守,严禁闲杂人等出入。二、三楼面南为三开间,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总共有六扇门。三楼上悬有“潮州府”三字竖匾,二楼挂“镇海楼”匾额,两旁有楹联。楼中置有鼓、钟、漏刻各一,取“伐鼓鸣角,以警昏昕(早晚),下漏数刻,以节昼夜”(宋·曾巩《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之意。悬山式,高大雄伟,气势恢弘。故清代潮州知府张联桂在《重建潮州郡署镇海楼记》言:“镇海楼者,郡署谯楼也。架屋三层,与宝云楼相拱峙。肆悬钟鼓,用戒昏昕;庐周(警卫庐舍)卫卒,申警防御。”楼上所悬的钟,据光绪《海阳县志·金石略二》记载:“大约三围,高丈许……钟为潮阳灵山寺旧物,其移置府楼岁月不可考。”钟为元泰定三年(1326)潮州路潮阳县灵山护国开善禅寺募缘所铸造,温州平阳铸匠周德成锻制。下“别有字,皆题铸钟人姓名,多被撞灭”。

雄镇海疆拱卫家邦

从上引《粤游小识》卷二:“"镇海楼"三字,巴陵方公应元所名。”“乾隆戊戌,方莲浦太守始易今名。”(清·张联桂《署前镇海楼岁久失修,为风雨所坏。爰合同官捐俸重建,诗以落成》诗自注。)可知“镇海楼”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潮州知府方应元所名。考以“镇海”名楼者,并非潮州所有,在中国沿海一带城市皆建有此楼名,寓“雄镇海疆,拱卫家邦”之意,如河北窑洼,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广东广州,香港等,其中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福州屏山镇海楼并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潮州历来是军事战略重地之一,“潮郡东南皆海也,左控闽、漳,右临惠、广……茫茫大海,无樊篱之限,守之有道,则万里之金汤;防之偶疏,亦众敌之门户。洵洋洋乎雄藩也哉!”(清·蓝鼎元《潮州海防图说》)“广东潮州府属地近海疆,为东南入粤门户。”“为形胜之区,地方最关紧要”。(清·刘坤一《委办潮州等处海防事宜片》)而清代海疆政策持“以守为主”的治边政策,“宁缉边疆,相安为用”,以海岛、藩属为屏障,最终达到拱卫京师、维护中央王朝之目的之保守政策,亦就不难理解潮州方府尊何以改楼名为“镇海楼”之原因了!诚如清光绪八年潮州知府张联桂在《署前镇海楼岁久失修,为风雨所坏。爰合同官捐俸重建,诗以落成》所咏:“凤山晓翠当窗入,鮀浦春潮绕郭流。从此波平鲸鳄徙,登临不用杞人忧。”

楼曾名“揭阳楼”

那么,在此之前,楼又作何名称?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衍东《小豆棚》卷十五《猴诉》记载,楼曾名“揭阳楼”。衍东之父曾尚渭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二十八年官广东海阳县丞,10岁的他随父同行。迨后在所撰的“志怪”短篇小说《小豆棚》,忆及在潮州听到这段故事,记下此楼名,可聊备一说。

按:《潮州志·沿革志》:“稽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置南海郡,以谪徙民与百越杂处,潮地始载于版图。南越王时有揭阳令。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乃于南海郡置揭阳县,潮地有行政区划之设,殆以是为权舆(起始)。”今之揭阳县地,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所新置,不能与汉代所置揭阳县地相混淆,故唐·韩愈《别赵子德》诗:“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宋·王安石《送潮州吕使君》:“韩公揭阳居,戚嗟与死邻。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作者写诗时,潮州尚未辖出揭阳县地。名“揭阳楼”者,是以古称名潮州者。

大门槛柱皆刻木猴而饰

而镇海楼最让人称道的是“大门槛柱皆刻木猴而饰”,此为何故?《小豆棚》里言,古梅杨夫子曾告诉他说,先是当地有个养猴卖艺的江西人被杀了,那猴子逃到树上躲过毒手。过了几天,当知府出行时,猴子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在轿子前拼命叫喊,指手画脚。知府觉得奇怪,就吩咐跟着猴子走,走了十几里路,到了一处树林里,猴子停在一堆浮土前不走了,又拼命拍打胸膛。知府叫人把土扒开,是那个脑袋被打得稀烂的江西人尸体。知府验完了尸体,没有破案线索,就叫人把猴子放了,要捕快注意这只猴子。过了一个多月,那猴子在市场上见到了杀害主人的凶手,跳到凶手身上又抓又打,捕快把那凶手抓到衙门,知府一审就定了罪。当凶手被处死后,那猴子穿上过去卖艺时的服装,在主人坟前如同人一般叩了头,又爬到府衙谯楼——揭阳楼顶,长号数声,跳楼自尽。知府下令把它葬在揭阳楼下,并以猴子图像装饰大门,纪念这只“义猴”。这类故事无妨视为旧时作为教化民众提供的活教材。

实际上,古代的行政区划——府相当于古诸侯方国,故或以诸侯别称知府,略称“侯”。宋·楼钥《攻媿集》卷38《汪德输知崇庆府》:“崇庆名军盖久,而后冠以府号,地望滋重矣。选侯可轻乎?”卷99《端明殿学士致仕黄公墓志铭》:“今之郡镇,即古之诸侯也。”作为府署的象征物,塑“猴”以寓“侯”,祈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

四方面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镇海楼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一是起到司晨、报时、警朝夕的作用。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的一更到拂晓的五更,即从19时至隔天5时。整夜需敲击五次,每到一个更次快速敲击十八响,慢速敲击十八响,不紧不慢十八响,要敲两遍,共计百零八响。当年的“镇海晚钟”还是潮州内八景之一,佃介眉《曼痕·潮州内八景》:“镇海,府署丽谯也。及丈之铜钟,悬于楼栋,昏昕各鸣百零八下。铿锵悦耳,数里可闻。”黄梅岑《浅谈“潮州内八景”》则作“府楼钟声”。

二是接诏的场所。地方官员在拜接皇帝诏令时,都需击钟鼓鸣炮奏乐,表示隆重庄严。

三是报告灾异。如遇日、月蚀,击鼓驱“天狗”等。有时作火警用,遇火警时,先敲一阵乱钟,以示紧急,然后敲数次代表方向,指挥民众在救火能明确灾情的方向。

四是供观赏游览。清·张联桂在《重建潮州郡署镇海楼记》里说:“登其颠者,仰摘星斗,超然尘表;俯瞰闾閤,万屋鳞比;群山环带,左右拱揖;江波海流,远瞩在目,固斯郡之壮观也。”

祈望镇海楼能够在原基址上早日开工,成为一处潮州府的地标性建筑,更希冀在有可能情况下,一一复建整个府署,并能在其中展示潮州二千年之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以实物图片结合声光色的视角诠释传统与当代发展的轨迹,印证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作者系潮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潮州市规委会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编著有《潮州牌坊街》《潮州广济桥》等。)

新闻推荐

文创大赛建立“反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创大赛举行年度大奖评选

■昨日下午,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化创意大赛年终评审在广州越秀公园城市公园展览馆二楼举行。图为专业评委和媒体评委在现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