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城杂忆(二) 担水巷

潮州日报 2020-04-18 10:47

一条不起眼的“巷仔”。

小时候读《水浒》,武大郎寄居的那条紫石街,大概是很狭窄的,潘金莲手里的叉竿一失手,竟会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行人西门庆的头巾上。熟悉担水巷的黄冈人会说,只怕我们的担水巷比紫石街更窄!

印象中的担水巷,没有几处店铺,居家、货栈为多。巷口一摊卖粿条的,颇有知名度,人称“粿条汉”,似乎摊主的大名叫“阿汉”。大人们常说:“粿条汉,好汤水!”记得那摊子的火炉上有一口大锅,锅里永远熬着大块的骨头。那时节没有味素,好汤水一定来自那骨头汤了!

担水巷似乎附属于我家居住的大街丁未路,街与巷近在咫尺。担水巷里住着我最要好的一位小学同学——阿许。许家劈竹编筐,应属小手工业者吧?(不记得土改当年评的什么成分?)阿许是他父亲的长子,放学后还要做不少家务活,包括劈竹编筐的下手活。我吃完饭照例找他同路上学,他多半还没吃饭呢!我的到来,似乎使他的父亲宽宏起来,喊一声,吃饭去吧!但有时也不,阿许不干完手里的活儿是不能吃饭的,叫我等得心焦。

我们是春季班,毕业时节正逢寒假。一天,他眼泪汪汪地告诉我,他父亲不让他报考初中……为什么?不是说定报考饶平二中的么?他摇摇头,没说话。我马上表示,我也不考二中了!他抬起头来,似乎有些欣慰,但很快摇摇头,你父亲不会同意的,他一定让你考二中!阿许的话没有说错。我父亲把我臭骂了一顿,他家里没钱念书,他得帮他父亲做活,他可以打下手,过不了多久,他有了手艺,也能挣钱,你呢?不读书你能做什么?是呀!我父亲的这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毕竟是书生!直到今天,实践证明,鄙人从政无能,经商不敏,扪心自问,除了读书,顶多加上写作,我能做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

啊,当然,担水巷的价值不在于巷口的小食摊,更与我个人生活中的一段插曲无关,这里曾经引发一场震惊全中国的革命——丁未黄冈起义。

1907年(流年丁未),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旨在推翻满清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在黄冈爆发,孙先生手创的青天白日旗第一次在黄冈上空飘扬。虽然党人占领黄冈仅有短短的一周即告失败,但是这次失败却导向四年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孙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丁未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诗人杨方笙有词:“标举义旗推帝制,恢张民主建新邦。败绩亦堂堂!”1934年,黄冈中山公园内建成丁未革命纪念亭,城中开辟新街丁未路,前些年,市中心又耸起丁未革命纪念碑。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据说,当年奉孙先生之命负责指挥举义的同盟会革命党人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余既成等人,还有黄冈三合会头领,他们的秘密指挥部就设在担水巷头的泰兴号。担水巷离我家老屋不过几十米,我问过长辈老人,可谁也说不清泰兴号究竟是哪一幢房子。看来,只好留待县志办的行家们考证了。

担水巷还有一桩传说。当年,“海盗头子”吴乌森少年成名,十五岁便享有“天顶雷公,地下乌森”的威名。他听说黄冈是个美人窝,抢娶了一个黄冈美人,其娘家就在担水巷。也有说那不是她的娘家,是吴乌森在黄冈的临时居留地。新千年前后,当地文人据此题材写了一些文字。看来,吴乌森的传奇既有历史意义,也有审美价值,无妨借此留下一说,以为备考,待有心人重作史辨。

我又走过担水巷,旧貌依然!巷仔“极狭,才通人”,新式旧式二层小楼紧挨着,颇有些鳞次栉比,眼前猛然飞扬起历史的烟尘!一直往南走,出巷仔,是凤江浆砌石篱的江畔,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此际正是夜昏后,好一派灯影波光!忽有箫声悠悠来,多么雅致的一座小镇!诗曰:

江畔长堤十里遥,

万家灯火接三桥。

清风不识来何处?

楼阁阿谁夜品箫……

新闻推荐

这一走,成永别

□刘建清母亲在与病魔顽强搏斗两年后,在庚子年清明节后第八日凌晨时分,走了。记得清明节后第二天晚上,我利用抗疫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