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尖刀英雄连”连长黄茂发: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黄茂发向记者展示珍藏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本报记者 刘银璇摄
本报记者刘银璇见习记者林伊楠
【人物简介】
黄茂发1945年出生于潮安区古巷镇,1963年12月应征入伍,在原42军124师372团服役,在部队期间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连长、副营长。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黄茂发担负军、师、团穿插尖刀连的重任,在地形复杂、条件艰苦、战斗任务紧迫的情况下,他率领全连战东溪、过弄梅、巧夺嫩金山口,浴血博山,枪战越军高平城下阵地,激战800高地,毙敌204人,俘敌4人,摧毁敌人火力点42个,摧毁和缴获反坦克火箭发射架各一具,各种军用车辆及物资一批,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取得六战六胜的战绩。黄茂发因在作战中的出色表现荣获个人一等功,所在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尖刀英雄连”光荣称号。(黄茂发人物故事详见《潮州日报》2019年7月30日11版)
“转眼间,新中国已成立70周年,我祝新中国70岁生日快乐,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日前,记者走进“尖刀英雄连”连长黄茂发家中,聆听这位曾立下一等功的“尖刀英雄连”连长想对祖国诉说的话。
初到黄茂发家里,电视上正播放着革命历史剧《延安颂》,老人看得全神贯注,以至于有人进门都不知道。“我每天都通过电视了解国家经济、军事等大事,祖国的变化和强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黄茂发告诉记者,国家强大了,人民的腰杆子自然就挺直了,幸福感不断上升,他为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说起党和国家对自己这几十年的关心时,黄茂发满怀感激之情,刚毅的脸上不时露出感动的笑容,言语中流露出的还有为祖国奋斗终生的决心。“我喜欢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纪录片,这让我回忆起军营生活,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安稳生活,军营是锻造英雄的场所,是革命的大熔炉、大学校,虽然当时很苦,但我乐在其中,为革命再苦再累也值得。”在聊到军营生活的感受时,黄茂发同记者说道。(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回忆起军营生活,黄茂发老人眼眶有些湿润,他告诉记者:“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班长曾国安,他教会我射击、投弹、刺杀,还教我识字学文化,为后来当连长打下良好基础。同乡战友黄桂发教我向组织靠近,学习党团知识,还教我写入团入党申请书。还有原372团三连的四位老首长经常下连指导检查,多次嘱咐我要把任务完成好,他们的指示是我连取得胜利的动力。”对于黄茂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场战争,虽然取得了六连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连牺牲干部战士23名,负伤79名,黄茂发也光荣负伤,留下了后遗症。谈到这件事,他激动不已,并向记者分享了一本他参与编写的书——《尖刀英雄连》。“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旗是我接的,我永远忘不了,我想把那段难忘的回忆都记录下来,于是和战友们一起编写了这本对越作战的纪实,希望出版印刷之后,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黄茂发说。
在谈到新中国70年来的变化时,黄茂发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但生活上依然十分困难,回首这70年,我想用"天翻地覆"来形容祖国的变化,衣食住行都变得有质量了,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以前,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担负着生活的重任,衣服只能兄弟几人轮流穿,日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肉和白米饭,住的是破旧的砖瓦房,走着坑坑洼洼的泥泞路。但是经过这70年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道路四通八达,公交车、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利,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不止生活水平在变,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就拿部队武器装备来说,我们当年用的是步枪、冲锋枪等常规武器,我原来的部队现在已经全部使用自动步枪,并配备了新式火箭筒和水陆两用装甲车。”黄茂发满怀自豪地说,感慨着祖国的强大。
采访过程中,黄茂发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特别是那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总捧在手心。他说,能见证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繁荣富强,这一路发展的沧桑巨变,是他此生的骄傲,他衷心地祝愿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詹嘉鹏国庆节前夕,作为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郑舜英获得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她的“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