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我们永远在路上

潮州日报 2019-07-02 09:49

本报民生·时评版对求助者的困境进行报道,使其得到援助。2013年11月,报道对象送来锦旗表达谢意。感冒发烧的摄影记者头贴退烧贴仍坚持采访中考。记者体验三轮车工友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基层劳动者进行报道。2013年10月24日,“探访城市老街巷”专栏记者走进市区下东平路饶宗颐先生旧居采访。2014年11月,民生·时评部全体成员走进饶平县消防大队,体验消防员的日常工作。天降大雨,民生·时评部记者冒雨到采访现场察看。民生·时评部记者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稿已成常态。2016年1月24日,在超强寒潮影响下,潮安区凤凰镇乌岽山出现罕见雨夹雪天气现象,大庵村千亩高山老茶园受灾严重。图为记者冒着严寒到茶园了解茶树冻伤灾情。

□文/本报记者郑新培

□图/本报记者黄春生庄园

今天,是《潮州日报》“民生·时评”版开办十年的日子。十年来,我们立足本土,深入生活,追踪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我们把触觉伸向城乡各地挖掘新闻素材,创新报道模式,采写刊登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稿件。我们努力探索服务百姓,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传递正能量的媒体渠道,为政府与潮州百姓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为目的,寻找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与老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偏远乡村,我们用不知疲惫的脚步丈量着新闻人的职业追求,用手中的笔守护着群众的幸福。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深夜凌晨,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兵不卸甲的临阵状态应对随时的可能,以马不停蹄的紧迫感证明着新闻速度。在防台风一线、火灾现场,有我们义无反顾的身影;贫困学子孤独无助时,我们雪中送炭;不幸者惨遭灾祸,我们积极向社会求援,筹集善款;在百姓利益受损时,我们仗义执言,帮助维权……

十年来,我们不断推陈出新,丰富版面元素,提升可视化程度,以适应现代阅读的需求。2012年,我们推出文化专栏“探访城市老街巷”,该专栏旨在通过记者的实地探访、街巷居民的讲述,以及文化专家的解读,追寻府城一条条老街巷尘封的往事,保留住这座城市遥远的历史记忆。2012年,我们开辟“网事”版面,借助网络拓展新闻源,尽可能延伸报道触角,使新闻内容更加广泛,报道形式进一步创新,有力推进了报纸和网络之间的融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2015年,我们推出《潮人风采》大型专题报道,记者们赴国内主要城市进行采访,深入报道潮人社团情系家乡、热心公益故事、潮属企业创业发展故事、潮人翘楚治学从艺故事及潮人新生代对家乡的认知和期待。2016年,我们推出《寻找潮州老味道》专题,力求通过对潮州传统美食进行较为系统的收集、呈现,寻找美食背后的故事,展现潮人的美食人生。此外我们还不断推出“视点”、“视觉”等版面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问题,促进问题解决。

十年砥砺,经过多年来到努力,民生部《省下180万元捐给贫困单亲母亲》、《辞去高管职位返乡照顾卧床母亲》、《接力寻根97年终圆梦》、《潮州日报2016年7月14日11版》等一批稿件和版面荣获广东新闻奖和潮州新闻奖。此外,民生部还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数十面——“为民排忧,心系百姓”、“民生记者、关注民生”......一面面锦旗,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前行,脚踏实地,关注百姓衣食住行,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市民奉上最好的民生新闻。

新闻推荐

一位文化站长的情结 忆邱瑞顺先生

□余泽存在饶平作家群获悉,“全国先进文化站长”、饶平县汫洲镇文化站前站长邱瑞顺先生,带着他的文化梦想,驾鹤西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