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系百姓 为民解忧难 十年来,民生时评部用心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民生无小事,百姓大于天。十年前的夏天,《潮州日报》“民生?时评”版正式与公众见面。本版以“贴近百姓、服务民生”为宗旨,立足本土化、生活化,多角度挖掘读者关注的新闻题材,视野涉及社会热点、救灾济困、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在“民生?时评”版开辟十周年之际,本报邀请读者一起回首,再次关注我们共同关注过的人和事,体味我们曾经体味过的甜蜜和苦涩。
潮安区归湖镇许小漫:“有了户口,很多事都能办了”
“为民解忧”“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在潮州日报社民生时评部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许多读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承载了民生记者十年来的回忆。当困难群众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争帮助其渡过难关。每当求助者碰到的难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内心倍感欣慰,甚至比当事人更开心,觉得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流淌的汗水更有意义。
2010年7月,来自潮安区归湖镇的许小漫走进潮州日报社求助。许小漫自幼被一对夫妻收养,由于养父母疏忽,2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进行户籍登记。后来养父母的去世,使她无法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等相关手续,生活和工作中遭到诸多不便。接到求助后,本报记者与小漫一起向民政、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反映情况和咨询相关手续。随后,潮安公安户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与小漫取得联系,在详细了解其特殊情况后,告知她必须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和介绍办理户籍流程,并指导协助她完成了证明材料的准备。2011年4月29日,许小漫领到了写有她的名字的户口本,并将申领身份证的手续一并办理了。后来,许小漫将一面写着“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本报表达谢意。
9年过去了,如今,许小漫的生活过得怎样?日前,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回访。
“真是好久不见,快进来坐。”近日,当记者乘坐的车辆缓缓停到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三村一家车行前时,许小漫立即从店中走出来迎接。“多亏了《潮州日报》,要不然身份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下来!”许小漫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掏出她的身份证给记者看。看着身份证,许小漫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确定可以入户了,她激动得一整夜没睡。“拿到身份证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丈夫领结婚证。那时候没有户籍,连"老婆"两字都没有法律依据。”许小漫说。
“有了身份证后,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轨。孩子读书能上户口,我和丈夫经营着这家车行,做起了小生意,我还拿着身份证买高铁票外出旅游。”许小漫说,结婚后,她和丈夫居住在磷溪镇,逢年过节她还会到养父母的亲戚家串门,彼此的关系都保持得不错。生活平淡却很幸福、知足。
后来,许小漫还通过微信与当年帮助过她的记者取得联系,分享她结婚生子的好消息。许小漫表示,至今,她仍对当时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心存感激。
饶平县三饶镇钱晓如:“您们的恩情大于天”
2011年7月29日,本报刊发通讯《12岁小女孩撑起破碎的家》,讲述饶平县三饶镇官田村12岁女孩钱晓如独自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精神恍惚的爸爸,恐难以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庭一事。
报道见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晓如的关注。之后的一年多里,数不清的爱心在官田村汇聚,潮州、汕头、广州等地的热心人士,给晓如一家带去生活的希望。
2013年2月1日,本报刊登后续报道《晓如搬进新楼房了》及记者手记《爱心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报道潮州军分区和潮安几位热心老板筹资为其新建二层楼房、购置家具;过年后,晓如将到市区韩山实验中学接受免费教育,开始全新的生活。
数年过去,当年瘦弱黝黑的小女孩已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少女。近日,记者多方联系寻找,终于电话联系上晓如。原来,2016年初,中学毕业后的晓如在邻居的介绍下,来到珠海一家杂货店工作,每月薪资三千余元。她说:“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只能省着点花,争取寄多点钱给爸爸。相比以前,我们现在的日子已经好很多了。”日前,晓如还给记者发来她的感谢信,简单的话语让人倍感温暖,字里行间饱含的感恩之情令人动容。以下摘取晓如的感谢信内容:
“和蔼可亲的报社姐姐、哥哥们,感谢当年你们的爱心报道,让我和家人得到社会好心人的关注以及帮助。当年面临困境,爷爷和爸爸身体不适,感恩热心人士的救助和帮忙。感恩热心人士给我们送来爱心米、油、面、营养品等。在下雨天满屋漏水而担忧时,武装部队和社会好心人帮我们建了一栋比别墅还温暖的房子。感恩你们撑起的天,给我一个遮风挡雨的家,茁壮成长。感恩市区韩山实验中学的校长,让我减免所有费用,让我到学校学习更多知识。感恩所有社会热心人,感谢您们的帮助,您们的恩情大于天。我会当一位善良的女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传递您们的爱心。”
●曾经的采访心路
维护残障人士合法权益
亲爱的读者,您还记得陈洲杰吗?2009年7月11日,本报独家刊登通讯《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报道潮安区彩塘镇村民郑姨十多年默默付出,一心支持她身有残疾的儿子陈洲杰求学的感人故事。同年7月24日,本报刊登追踪报道《陈洲杰:就因为我残疾吗?》,讲述陈洲杰在高考中取得578分的成绩,高出他填报的第二批第一志愿韩山师范学院投档线48分,却未被该校录取。截至当时记者发稿时,陈洲杰仍然没有查询到任何一个学校录取自己的信息,他面临着没有学校录取的危险。该事件引起了各方关注和争论。同年8月7日,本报刊登报道《陈洲杰: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陈洲杰最终收到广东金融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事后,郑姨表示,潮州日报民生时评部记者的多方走访以及连续跟踪报道,不仅给他们一家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且推动了问题顺利解决。潮州日报社真是一家对群众负责任的新闻媒体!
当年采访陈洲杰的点滴,执笔记者陈乃琳依旧历历在目:“坚强的郑姨、懂事的洲杰,他们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让我感到这样的生活特别出彩。”命运对他们母子是苛刻的,却从未让他们低头——郑姨一个人养着一个残疾的儿子,不仅要忍受心灵上的打击,还要面对经济的拮据。即使生活压力重重,她依然乐观地撑起整个家庭,期待孩子的成长;洲杰虽身患残疾,却依然用希望和韧劲寒窗苦读,顽强地相信未来。
陈乃琳坦言,当时在实际采访中,遇到了一些坎坷。尽管如此,为了能圆一个残疾少年的大学梦,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去求索、去发声,去叩开大学、部门的大门,明确地告诉读者,“大学校门敞开着,洲杰可以进去!”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陈洲杰圆了大学梦。
其实,不仅是洲杰,社会上无数像洲杰一样的残疾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包容。陈乃琳说,希望借此呼吁全社会,要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关爱残疾人的生活,不歧视、不嘲笑、不拒绝,平等对待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凭借一个坚强的信念,精彩地活出自己。
让单亲女孩安心上大学
2010年7月,本报接到枫溪女孩陆丽刁的求助,身为家中独生女的她顺利考上大学。然而,由于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常年患病生活难以自理,陆丽刁面临着在家照料母亲和外出完成学业的两难抉择。
经过报社领导和民生时评部的统筹策划,本报记者前往她家探访了解情况,并对此进行了报道。当时,该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市红十字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纷纷伸出援手。本报也密切关注事情相关动态,陆续刊发了一系列跟踪报道。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陆丽刁的母亲最终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2010年9月,陆丽刁终于能够安心走进大学校门。同年11月20日,陆丽刁寄来书信,向本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她的关爱和帮助表示感谢,并透露她已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而后,她还给本报送来一面锦旗,再次表达谢意。当时执笔记者江马铎说,身为一名记者,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急需帮助的群众解决难题,既是一种自豪也是职责所在。如今女孩懂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他和帮助过女孩的热心人都感到十分欣慰。希望她的人生平安幸福美满。
民生时评部做好求助类报道,让正能量广泛传递。
●离开的他们这样说
罗锐:我曾一年内走遍潮州各个乡镇
担任潮州日报社民生时评部记者,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工作经历。2009年民生时评部刚起步,我是这个部门新招聘的第一批记者之一,如今依旧奋斗在新闻一线。当一名民生记者,可以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倾听和报道民生诉求,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这与自身的理想与期待相符。这样,我工作起来会更有动力、更有干劲。
在我的印象中,《潮州日报》民生时评部是一个工作氛围融洽、有趣有料的部门。为了深入挖掘选题,我经常和同事们一起下乡采访,进村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中挖掘鲜活的素材。不到一年时间,我基本走遍了潮州各个乡镇,有些乡镇甚至去了很多遍。从中,我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并挖掘了不少好的选题。
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潮安区凤凰镇近万亩茶园遭受严重霜冰冻灾害,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当时接到茶农反映的灾情后,我和同事立即驱车前往凤凰镇采访,描写了茶树枯萎的场面,反映了茶农无奈和隐忧的心声。报道后,省、市农业部门积极行动,为茶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组织茶农抗灾自救,后续也持续报道了救灾的情况。
新闻界有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凤凰茶是潮州的一张名片,茶树维系着茶农们的生计,通过“手中的笔”去帮老百姓解忧,这便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龙兰:脚底板下出新闻
2013年,我进入潮州日报社民生时评部,成为一名民生记者。当时我关注和经常报道的领域主要涉及交通、环保、物价等方面。有时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有时是市民提供的报料。一有线索我就积极地去采访,多方打听,追踪问题的本源。通过报道引起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使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在采访工作中,让我比较难忘的是“小区物业费到底由谁说了算”的相关报道。当时我多方走访,包括业主、物业公司、物价部门等三方,还采访了律师,对本市物业收费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其中虽有些阻碍和坎坷,但并不妨碍我对其客观报道的脚步。该篇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后相关物业公司也按照潮州市的政策规定对小区物业费的定价进行了申请。作为一名民生记者,我想,这正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价值。
民生时评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部门,这里不仅有专业知识过硬的领导,还有一群昂扬奋发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大家会为了一个选题的策划,一篇稿子的撰写,反复讨论和交流。即使有不同的意见,都是为了报道的公正客观和稿子的可读性趣味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我不仅收获了快乐,也得到了成长。
□文本报记者詹妙蓉吴冰
□图本报记者黄春生庄园
新闻推荐
潮州市领导到饶平县督导环境问题整改等工作 加快推进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讯(记者梁佳涛)日前,副市长洪岳伟带队到饶平县督导镇级垃圾填埋场整改、宝斗石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县级集中式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