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重生时刻 在中山,每年有上百名患者受益于器官捐献重获新生,今天是中国器官捐献日,一起聆听三名器官受捐者的故事
患有严重心衰的福建漳州人华哥(化名)和妻子、儿子,抱着三个氧气罐,一步步艰难地挪着登上换乘站台的台阶。
华哥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妻子一遍遍地问:“你还行吗?还行吗?”
华哥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山市人民医院,在那里,有颗年轻的心脏正在等待着他——他要换心!
因为换乘站台电梯临时故障,几十级台阶差点成了换心之旅不可逾越的障碍。
“我一定要活下去!”在求助车站后,华哥顺利坐上了通往中山的高铁。当一只脚迈进市人民医院急诊室时,全家人松了口气,“半条命捡回来了。”如今,顺利完成换心手术的华哥已回到漳州老家,进行康复治疗。
今天是中国器官捐献日。在中山,已经有1443名患者受益于器官捐献而重获新生。这些施予受的故事,值得我们聆听。
统筹/陈浩勤 谢琼 文/本报记者 李玮玮 徐钧钻 图/黄艺杰 制图/蔡文强
再次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物:华哥
◆重生时刻:2021年4月22日
4月28日上午11点,市人民医院杨志云大楼6楼尽头,心胸外科主任梁毅拉开帘子,推开隔离病房的门,华哥正坐在凳子上输液。
“今天感觉怎么样?”
“如果让我出去,我感觉我能跑起来。”华哥拄着输液铁杆,另一只手在空中用力挥动。
“一步步来,多休息,我说能跑,你再跑啊。”梁毅是华哥的主刀医生,他说,华哥身体恢复得很好,换了心后应该会长寿。
华哥48岁,今年是他的本命年。2017年,华哥开始心闷、喘不过气,被诊断为心衰;2019年病情再次发作,装了起搏器;今年初又到福州住院一个月,回老家诏安县休养了4天后,病情急转直下,就近到厦门就医。
“当时医院已经下了"判决书"——最多还能活5个月,除非换心。”
天无绝人之路。4月19日晚10点,一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在手机屏幕上闪烁——是在福州住院时的主治医生。“快!中山有心脏,要不要移植?”全家紧急商议后决定:做!
4月20日下午1点,华哥一家三口,携带三个氧气罐,踏上了换心之旅。
4月22日,手术成功。次日,华哥咳了一声醒来,他特意让护士告诉他准确的时间,是早上9点。“做手术的时间和醒来的那个时间,就是我生命的起点。”
术后一周,他见到谁,都忍不住炫耀自己的“英勇事迹”:“听护士说,我是医院第一个做完换心手术,自己从ICU病房走出来的。”穿着淡绿色隔离服的护士进来打针,“华哥,气色不错啊。”华哥就笑。
经历了多次发作,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年初这次发病,华哥其实有点想放弃。作为家中“独苗”,在七十多岁父母以及全家人的坚持下,他才决定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如今看来,这个选择对了。华哥指着胸膛,“我的身体里有两个生命,我和捐献者有个灵魂的约定,我会好好爱护这颗心脏。”
华哥妻子曾多次以为,自己会失去丈夫,看着现在“活蹦乱跳”的丈夫,她由衷地感谢器官捐献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在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情况下决定捐献器官,真的了不起,他们太伟大了!”
即将迎来第16个“重生日”
◆人物:梁健
◆重生时刻:2005年6月25日
6月7日,石岐老城区一栋旧楼前,71岁的梁健(化名)带记者一口气登上4楼的家,大气都没喘。看不出,她曾是一名肝癌患者。
今年的6月25日,梁健即将迎来她的第16个“重生日”。每年这一天,她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酒楼聚餐庆贺,换肝后,她与亲朋好友联系得更紧密了。
老房子墙壁斑驳,还保留着一道道铅笔印,那是外孙女小时的身高记录。16年前,梁健刚退休3年,陪1岁的外孙女做新生儿体检时,顺带给自己做了次体检。
“甲胎蛋白、转氨酶偏高”,检查结果异样,随后,CT检查、磁核共振坐实了坏消息:确诊肝癌,且肿块已有鸡蛋那么大。
恐慌、痛哭,头几天,即便有家人的安慰,梁健和老伴仍旧不知所措,而家族中,早已有多位叔伯堂兄弟因肝癌去世。
热爱跳舞半辈子,退休生活刚开始,还没看到外孙女成人,梁健不甘心。
得知市人民医院胡泽民医生的团队已成功完成20多例肝移植,在女儿的支持下,梁健做出了当时极少患者才敢做的决定——换肝。
出现在胡泽民门诊室门口时,她和家人直接拎着行李箱,铁了心要住院。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准备,回家仅等待了3天,就迎来了有肝源的好消息。
2005年6月25日,一针麻醉剂后,梁健的记忆停留在电梯口,再次醒来,身上插满管子,体内已有了别人的肝脏。
术后一个月出院,又过了两个月,梁健便重回兴中园“舞坛”。
对于重新得到的生命,一定要珍惜。梁健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桌面上满满当当的奖杯,诉说着重生后的快乐和辉煌:市第二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业余65岁以上组亚军、市第八届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巾帼组摩登舞亚军、巾帼组拉丁舞季军……
“我经常想,我这个肝的旧主人一定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才给了我这些年用不尽的活力。”梁健觉得,过去这16年,是这位陌生人给她的生命馈赠。
梁健早已想好,等到自己百年归老,若这个肝还能继续“工作”,就捐出去。
透过别人的“眼”重见光明
◆人物:林贯华
◆重生时刻:2020年4月3日
2020年3月,对当时61岁的林贯华来说,失去右眼并不意味着死亡,但摆脱眼疾痛苦且重见光明那刻,其兴奋感无异于重获新生。
2021年5月6日下午,林贯华在女儿陪伴下,来到市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二楼眼科医学中心复诊。他步履矫健,目光温和,一如常人。
一年多前,林贯华差点失去右眼,“当时医生说,最坏的结果要摘掉眼球。”这意味着他右眼的位置只剩一个瘪瘪的黑洞。
眼伤由一次意外引起。去年1月,林贯华在挖枯树时,树枝弹到右眼。起初不以为然,半个月后,渐渐化脓。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林贯华住进了小榄的医院,偌大的眼科病房里,只有他一个病号。
除了滴眼药水,似乎没有别的办法。林贯华的眼球从泛白、发灰、浑浊,到最后瞳孔都快模糊不见。更要命的是疼痛,越夜深人静越痛,从眼部扩散到整个头颅。这种痛,持续了整整两个月。
疫情期间不能陪护,女儿林炎珊给父亲打电话时,发现父亲的记忆开始颠倒错乱,她特意请假一天,带父亲出去散步、晒太阳。
最终经医院转介,3月27日转入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李乃洋主任给出了解决方案——进行角膜移植,但也需要等待。
“我觉得我老爸一生的运气都用在这里了,很快就等到了角膜。”林炎珊说。
4月3日手术,第二晚拆掉纱布,林贯华的右眼再次看见清晰的世界,疼痛消失了。经过后续治疗,滴抗排斥眼药水,如今林贯华的视力已恢复八成,晚上还会和老友打几圈麻将。用林炎珊的话说——精神爽利。
透过捐献者的“眼”重见光明,对捐献者及其家人,林贯华说了很多句“多谢”。林炎珊除了敬佩还是敬佩,“中国人讲究完完整整、入土为安,将心比心,捐献器官这种大爱举动,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不一定做得到。”
6月8日下午,林炎珊发来一张截图,她通过支付宝登记,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施予受第1777879位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卡上写着“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延伸
阅读
中山探索器官移植手术
已20年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医疗手段,给了生命重生的机会。
来自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2020年1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总量20201例,居世界第二,1-5年存活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尽管如此,截至2019年底,全国仍有47382人等待肾脏移植,4763人等待肝脏移植,388人等待心脏移植,89人等待肺脏移植。相比这些焦灼的等待者,华哥、梁健、林贯华,又算幸运的。
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胡泽民常常收到梁健发来的照片,跳舞、带孙子、参加社区活动,“这就是器官移植给病患带来的好处和意义,生存质量提高,家庭幸福。”有些病人移植后,工作保住了,有些病人移植后十多年,陪伴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工作也是从医。
过去十多年,他也见证着,病人从不了解移植、拒绝移植到主动要求移植的变化。目前肝脏移植五成面向肝癌患者,同时还广泛应用于60多种肝病的治疗。从2001年开展第一例肝移植以来,至今已达310例,去年还完成中山市首例亲体移植,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成规模开展肝移植的单位之一。
在器官移植中,心脏移植手术难度最大、情况也最危急,十多年来,市人民医院已开展100多例,梁毅主刀的占大多数。最小的患者七八岁,最大的有75岁的奶奶。幸运的是,在中山等待心脏供体,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与普通病人术前反复追问风险不同,换心者更干脆些,因为走到这个阶段,已经“死”过几次了,如果不做,可能下次连来医院的机会都没了。
李乃洋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移植患者的资料。李乃洋组建的眼科团队,十多年来已经帮200多名角膜移植患者重见光明。他在中山大学读博时攻读的就是角膜方向。
“器官捐献中,捐献角膜是对遗容影响最小的。”李乃洋打开手机里的一张图,一根镊子夹着一层无色透明膜,如隐形眼镜一样。角膜没有血管、淋巴,不存在血液配型问题,抗排斥反应小。一个角膜可以挽救多个人,一般可使用10年-20年。如今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是中山唯一的角膜移植专科,也是广东省仅有几家具有角膜移植资质的专科。
10年来324例捐献
令1443人重生
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
采访中,几位医生都提到,在中山等待供体的时间相对同等医院要短,因为中山器官捐献工作全国领先。
2011年中山成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试点城市,2013年设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到目前为止,累计捐献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每百万人口捐献率连续六年全国第一。
市人民医院OPO爱心室,墙上贴着一棵爱心树,上面是一个个捐献者的名字以及捐献时间,满满的,像果实。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生死接力的故事。
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10年来,市人民医院OPO主任谢熙和队友们,穿梭在重症监护室、太平间、火葬场,陪伴捐献者家属送别亲人,节假日用各种方式抚慰捐献者家属。2015年来,每年捐献数量大概在30例到50例,意味着每个月都要见证生离死别,多数情况下,人还没去世,协调员就要先去谈捐献,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10年的探索推进,中山在全国率先推出器官捐献联席会议制度机制,开警车护送捐献器官赶飞机去医院的报道常见诸报端,每年有几十个市民找到OPO办公室,主动填写《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表》,更多的市民选择在网上登记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中山是一座博爱之城。”每个受访医生和受捐者,都提到这句话。
来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系统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山市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已有7480人,在广东省内排第六。
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市已完成器官捐献324例,捐献心、肝、肺、肾等大器官1206个,眼角膜243个,捐献的器官累计让1443人重获新生和重见光明。
新闻推荐
陈少镘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题记有一年的4月份,我所带的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来到中山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