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8年增长逾5倍,明星创业企业频出 升级中山留创园 再造创新动力源

南方日报 2021-05-14 09:38

位于火炬开发区数码大厦的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

中山景明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参加2020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获得中山赛区冠军。

中山易必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电子束固化仪进行表面快速固化实验。

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石俊锋。

中山明星药企——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康方生物”)再次取得新突破。5月12日,康方生物-B(09926,HK)董事会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研发代号:AK112),在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剂量爬坡和扩展的I期临床研究后,将分别开展多项单药或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

康方生物是从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下称“中山留创园”)成长起来的代表企业,立足中山,由海归博士团队创立的康方生物成功从“小企业”跻身抗体研究领域的翘楚。

康方生物的案例,在中山留创园内并不鲜见,自2013年升级为部省共建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后,中山留创园的创新孵化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山留创园在孵企业超80家,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超280人,为2013年的近30倍;园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近50家,较2013年增长逾5倍,增速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明星企业频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身处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的中山留创园,正成为中山乃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创新动力源。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本版图片均由中山留创园提供

创新摇篮创业热土

9年前的3月28日,中山市博览中心。场内,一年一度的中山“3·28”洽谈会如期举行。当时,当意气风发的康方生物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士夏瑜站在台上签约进驻中山留创园时,或许许多人想象不到,这家由4名海归模式组团创业的公司,未来会成为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一个明星企业。

两年后,康方生物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抗体研究领域的翘楚,先后获得2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的项目立项;成立的第三年,拿下20多个专利;2016年3月,康方生物与美国默沙东签署合作协议,后者获得了由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药AK-107的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这是第一个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将完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新药成功授权给全球排名前五强的制药企业……

2019年3月,康方生物宣布,其旗下子公司康方药业有限公司的抗PD-1/CTLA-4双特异抗体新药AK104在中国启动Ib/II期临床试验。这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首款双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PD-1/CTLA-4双特异抗体。2020年4月,康方生物-B(9926,HK)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为中山首家上市的创新药公司。

明星企业的背后,是一批批满怀创新创业热情的创业者。回想起15年前来到中山留创园创业的经历,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董事长龚俊强用“不安分”来形容自己的创业起点。

龚俊强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曾在外企亚洲光学和国企凤凰光学工作。2005年,怀着“打破日本在变焦镜头的垄断地位”的理想,龚俊强放弃凤凰光学的高管职位,与4位工程师来到中山,共同创立联合光电,并进驻中山留创园。

创业起步并非易事。创业之初,联合光电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但在龚俊强和创业团队的坚持和中山留创园的扶持下,联合光电挺过来了。借着国内的手机发展热潮和自身过硬的技术研发实力,联合光电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联合光电已获得各类专利授权超过600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位列光学镜头制造行业国内前列、国际一流。在龚俊强的带领下,联合光电先后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项奖项,他本人也荣获广东省2017年度经济风云榜科技创新奖、中山市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等奖项。在广东省总工会公布的2021年广东省五一表彰名单中,龚俊强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截至2020年底,中山留创园累计培育15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这些自带技术和创新项目的团队成为园区创新创业的“主引擎”。除了康方生物和联合光电,园区内还集聚了广东腾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山易必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英达思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由高层次人才领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塑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进驻中山留创园7年,广东博威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威尔电子”)已成为行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博威尔电子是一家芯片研发、成品制造、解决方案供应企业。如今,它已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批发明专利和数十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品。

“我们赶上了创业的时代。”博威尔电子董事、总经理姜洪波对公司在中山的发展充满信心。姜洪波是一名海归高层次人才,2006年到中山工作,从此与中山结缘。2014年,她与拥有理工博士学位的丈夫决定辞职创业,在中山创办博威尔电子。

创业不易,研发型企业创业起步更难。“初创型的研发企业,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融资,公司前期投入大,研发时间长,发展前期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发展会比较慢,比较艰难。”创业之初,一脚跨进芯片领域的博威尔电子随即面临着资金压力。芯片研发有多“烧钱”?姜洪波表示,芯片研发流程较长,仅芯片内部电路设计就要耗时2-3个月,复杂的芯片甚至耗时一年以上,而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耗资都基本以亿元级别计算,这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是一笔难以独自承担的费用。

博威尔电子创立之初面临的困境是中山留创园创业团队普遍面临的难题。为破解企业的资金难题,中山留创园在投融资服务领域持续发力。除了引进金融专业中介,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园区还就相关培训,推荐并辅导创业企业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路演展示,协助企业对接投融资资源。据统计,2013年至2020年,中山留创园企业共获得投融资近2亿元。

在中山留创园的引导下,博威尔电子成功进入广东省科技创新专板。此外,近年来,中山市不断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对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博威尔电子等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有了更多的渠道、更大的空间。

除了资金,创业企业起步时还面临着多种“成长的烦恼”,中山留创园内的创业项目不少是由海归高层次人才主导,“强技术、弱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对此,园区就围绕创业全产业链开展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资源链接、市场开拓、项目申报和人才服务等多个领域,引导企业做大做强。2020年,园区共辅导43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企业获批中山市科技重大专项,2家企业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园区去年共协助香山微波、华盟科技、华蕴新能源3家企业成功申报省博士工作站,协助康天晟合申报中山市创新科研团队并立项,协助虹领新材料申报并获批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中山市当年唯一一家)。

聚焦“链式”孵化

中山留创园坐落在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科技新城,这里拥有八大国家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科技企业汇聚,高层次人才云集。在创新创业氛围下,中山留创园孵化企业快速成长,截至目前,园区里走出了联合光电和康方生物两家上市公司,一批涉及健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这些企业均与中山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未来的产业规划方向切合,是中山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2020年,中山留创园提出建设新园区,“链式”理念依然是新园区建设运营的核心。

新园区建成后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届时,园区将围绕火炬开发区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企业,推动园区从综合性孵化器向专业化孵化器转型。

根据产业链布局,中山留创园将升级园区服务链条。具体计划包括打造智慧化园区,对现有智慧园区APP系统进行二次升级改造,从车辆出入、会务系统使用到企业入驻申请、数据统计等实现“一网通办”,提高园区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同时,聚焦火炬开发区主导产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导入企业、资本、人才、科研等产业链资源及双创服务体系,用好同心基地、新侨驿站、海外工作站等平台,发挥新园区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园区吸引力。

按照计划,2021年,中山留创园将以“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科技企业”为定位,实施“五链融合”工作,即聚焦产业链、植入资本链、活用人才链、强化创新链、统筹政策链,届时园区孵化面积使用率将达到80%以上,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

■访谈

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石俊锋:

建设大湾区最具活力留学人员创业园

2021年3月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攻坚2021”工作动员大会。作为农历牛年首个全市性大会,这场会议对全市去年重大产业平台“头号工程”工作任务作部署。这是自“3+4”重大产业平台提出后,中山明确了“头号工程”任务书。

“头号工程”打头阵。作为全国首批高新区、中山创新“火车头”,火炬开发区的意义举足轻重。火炬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城市再造很大程度代表了中山重大平台建设的走向。

新火炬,新动力。作为区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下称“中山留创园”)也迎来了新命题、新角色、新任务。

近日,中山留创园主任石俊锋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围绕“三大升级”,中山留创园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火炬开发区的部署,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相关建设工作,为中山“十四五”开局、重振虎威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载体升级建设中山留创园新园区

南方日报:2013年升级为“国字号”的中山留创园,是中山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全市唯一一家双国字号园区。我们了解到目前中山留创园正在建设新园区,这意味着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石俊锋:中山留创园成立于2004年,2013年升级为“国字号”,是人社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山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中山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和高科技企业培育高地。中山留创园始终致力于为留学人员提供一流的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扶持、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培育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上市公司康方生物、联合光电等,都是从中山留创园走出去的。可以说,成立十多年来,中山留创园为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高科技企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双区”建设背景下,我们对孵化器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就拿中山留创园来说,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自我提升。

按照火炬开发区的相关部署,2020年,中山留创园高标准规划新园区,打破现有孵化场地约束,建设集研发、孵化、加速、检测、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公寓、餐厅、休闲配套齐全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65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建设新园区,一方面是场地的升级,一方面也是服务的升级。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中山留创园新园区建设,在提升孵化器服务体系、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方面,下足功夫、鼓足干劲。

服务升级做精做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南方日报:那么在孵化器服务体系升级方面,中山留创园主要有哪些重点方向?

石俊锋:在2020年以前,中山留创园的孵化项目主要聚焦在装备制造、健康产业和光电这三大主导产业领域。上面我们也提过,现在国家提倡孵化器专业化,把产业、服务做精做专,那么这也是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

2020年以来,中山留创园明确了品质提升的方向,我们明确了“12357”举措,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内容:

“1”就是聚焦一个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现在我们有一个企业叫香山微波,也是中山留创园培育的企业,主要是做微波检测的,是一家技术领先型企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围绕这个企业,接下来我们要引入、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项目孵化做强、做优。

“2”就是明确两个定位(双高定位),即培育高科技企业和集聚高层次人才,这也是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给中山留创园的一个角色定位,我们要坚持不懈把握好。

“3”是建设三个资源库,即建好项目库、导师库、平台库;“5”是融合五个链条,即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资本链,这五个部分,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7”是七个平台,即空间物业服务、基础政务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和创业文化与互动交流服务。

线上,我们提出打造“智慧管家”,通过“APP+PC端”模式,打造办公云、服务通、创资讯、创投圈、管理圈、入园通,形成共享、共生、共赢的“智慧园区”生态圈;线下,我们则搭建了一站式创业服务大厅,以“专业、贴心、便捷、高效”为服务理念,以“为创业者保驾护航”为宗旨,引进资本、人才、财税、法律等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办公,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服务全免费、增值服务低收费”的中介服务。

中山留创园还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服务项目。比如,我们将企业路演、企业培训、投贷联动、创业导师暖企行等日常活动常态化,积极举办国内外创新创业环境推介活动;持续举办“创业导师走进中山留创园”“海外专家中山行”等品牌活动;做优做强“创客湾区”品牌,营造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像创客湾区、创业导师走进中山留创园、海外学子报国行、投贷联动、名师大讲堂、融课堂这些品牌,都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认可。

中山留创园成立这么多年来,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各级人才政策,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创业型项目引进,从前瞻趋势研究、科学战略规划、创新开发投资模式、强化产业孵化培育、加强园区运营服务出发,利用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及政策链打造独具特色的“五链融合”招商模式,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首要战略,通过引进培育优质项目,增强人才吸引力。

模式升级创新路径打造公共技术平台

南方日报:除了场地和服务配套的升级,你也提到了运营模式的新探索。这方面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石俊锋: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山留创园是创新体系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当地企业、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从远的来看,像康方生物、联合光电这两家上市公司,现在就成为行业内的龙头,而且也为中山的生物医药、光电产业集聚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对产业的集聚效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证明,从孵化器走出来的企业,在本土的根植性更强,作用更大。

正因为孵化器对整个创新创业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中山留创园接下来的路子要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看得更远。

2004年到2012年期间,可以说是中山留创园的1.0时期;2013年获评“国家级”以后,中山留创园迈入2.0时代;现在火炬开发区全力打造新园区,中山留创园迎来了3.0时代。

一方面,新园区要把孵化链条做完善,就是把孵化的链条往前、往后再延展开来。比如,孵化器前端的众创空间,以前是没有的,现在要做起来;项目、企业出孵之后,加速器我们现在也是没有的,这一块也要建起来。也就是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的转变,我们整个的孵化链条就更加全面、完善。

一方面,新园区要实现产业聚焦,就是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这个领域,我们也有一个服务链条,“产业+平台+基金+导师”。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的搭建,也是我们孵化模式的一个创新。在做精做专产业、服务的前提下,政府和企业联手,依托园区内一家高成长性企业,政府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把产业的影响力、号召力做出来。

这是一项全新的突破。以前,政府鼓励扶持企业搭建平台,一般是企业建好平台之后,通过申报、验收,政府再给予补贴、奖励;现在是火炬开发区前期就介入平台建设,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另外一个突破,在中山市也是开了先河的,就是在孵化器里面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建成之后,对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5G/6G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作用是很大的,以后有很多项目都会进来,相当于是建起了一个高地。大湾区是最具活力的留学生创新创业区域,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专业化的好孵化器,让每一个创业梦想在这里绽放。

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迎接“大桥时代”的到来,中山留创园要围绕创新创业做好“店小二”,重塑功能、重塑品牌,全面启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战略,努力实现“三次创业”,朝着建设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目标阔步迈进。

■创业故事

中山耀锂:

不安于现状,为理想奋斗

在中山耀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耀锂”)的简介里,“锂材料电池产业化及整体技术行业规范化应用”是一句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很费解的话,一个小微企业,缘何与行业规范化挂钩?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耀锂是一家专门从事高容量锂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封装和电池组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汇集了一批从事锂电池行业超过15年的高新人才团队,在锂电池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等各方面的专业型人才。

技术出身的崔明是耀锂的创始人之一,曾先后在珠海、深圳工作,从事新能源行业超过十年,2019年耀锂成立前,他已是深圳一家新能源企业的总工程师,除此之外崔明还是深圳专家库成员、深圳高层次技术人才、深圳孔雀计划人才,在“新国标”电动车上市前,他是参与制定“新国标”的人员之一。

“我舍弃了深圳的很多东西。”对于工作,崔明表示,深圳有着让他喜欢的快节奏生活以及简单的人际交往模式。但是对他而言,在深圳终究只是打工,而他更想稳定下来,拥有自己的企业。“我是技术出身的,但是在深圳除了做研发,还要做运营、销售各种各样的工作,我不擅长,也不喜欢。”

早在几年前,崔明和他的团队就瞄准中山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工业基础,企业经历一次变更后,2019年4月,机缘巧合之下,耀锂落户中山留创园。企业成立前期、初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需要对接的事情、办理的手续,中山留创园工作人员都尽最大的努力帮企业办妥了,对于不喜欢人际交往的崔明来说这是最感激的,“因为他们的帮忙,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专注于自己的研发”。

创业让他重新认识行业现状

锂电池再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赖于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的高速发展。崔明告诉笔者,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液体电解质,通常由有机液体与锂盐组成。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燃烧、爆炸、泄漏等)。而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有机电解液,所形成的锂电池称为固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存在漏液问题,与商用锂离子电池相比,更具有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市面上有类似的聚合物电解质,但是局限于锂离子迁移数低和离子电导率低,而耀锂采用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无液态成分,其技术特点在于设计使用单离子导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比商品化PEO/LiTFSI高了100倍左右,离子迁移数是PEO/LiTFSI的3倍,不仅相对安全,且成本仅有PEO/LiTFSI的十分之一。正是这样一个创新项目,让耀锂在2019年第四届全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广东省决赛三等奖。

作为专业人士,这些专业术语对崔明来说是浅显易懂,但更多人对锂电池的认识,还停留在使用液体作为电解质的传统锂电池阶段。“很多人不了解现在的固态锂电池行业状况,对行业的环保标准有误解,这也给项目落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事实上,固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大力推广环保新能源汽车的深圳,无论是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研发生产的落地,还是下游的销售运用,固态锂电池都有着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链。随着固态锂电池的投产,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也逐渐停止了对固态锂电池环保问题的争论,转焦到了固态锂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上。

目前,耀锂的团队里超60%为技术研发人员,崔明迫切希望在中山能尽快实现厂房落地,通过示范效应打开固态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局面。

新能源是一个有故事的行业

“新能源行业还很年轻,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行业。”产品研发是理工科出身的崔明最喜欢做的事情,在技术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一个离子、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美和存在的价值。

崔明把之前的打工生涯看作是养家糊口必须要做的事,把创业看成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要开始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然而创业路上远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只做产品很容易,但这个行业发展不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耀锂的核心团队合作已经超过十年,行业经验、资源丰富。“我想把自己的资源渗进去,带动中山,倒逼中山新能源产业发展。”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崔明刚在深圳市参加完刚成立的高端能源制造集群和集群专家委员会,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深圳工信局、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及深圳的各大新能源类企业的代表。会上,代表们就如何推动行业发展进行了讨论。

2019年天津市成立了该行业第一个专委会,从那时起,崔明以及同行的专家们都希望在广东、在深圳也能成立这样一个专委会,以己之力,推动行业在各地区的发展。未来,崔明还希望能在中山也成立这样的专委会,让更多的人能重新正确认识这个行业,“做产品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但只有行业生态环境好了,整个新能源产业才会发展起来,我觉得我应该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吧”。

中山汉鲲智能:

无人机背后不能“无人”

“我们坚守了六年,中山留创园知道整个过程之艰辛、内容之不易。”抓住2015年双创大赛的浪潮,中山汉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汉鲲”)已历经六年风雨。云谲波诡的市场里,不少“小船”已经搁浅,而汉鲲却在乘风破浪中逐渐明晰航向。

差异化崛起

汉鲲的创业团队由留德博士组成。2012年,该团队在北京组建了一个研究室,2015年4月,创业团队入驻中山留创园孵化,进入植保无人机飞控及地面站应用领域。同年该公司的植保无人机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和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应用系统”在2015年6月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从超千家企业和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先进制造行业三等奖。

“目前中国的民用无人机应用已经跑在世界的前列,一些品牌也相对成熟,我们想要成长起来只能选择差异化经营。”中山汉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珊表示。提及无人机,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航拍,现实也的确如此,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民用无人机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屈指可数。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汉鲲的团队开始了在这近乎空白的领域的探索。6年下来,汉鲲研发生产的无人机整机及全流程解决方案在农业、工业、安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除了在领域选择上的差异化发展,在经营模式上,汉鲲也做了全新的尝试。

相比起市面上知名的无人机品牌整机销售的B2C模式,汉鲲选择了授之以渔的B2B模式,“我们现在的客户70%在海外市场,整机发货去东南亚或南美洲,不管是在运输还是准入门槛资质和人力上耗费都太大了。”在研究过很多创业案例的李小珊看来,在企业成熟之前把团队做大是很大的忌讳,而对于创新型企业,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把更多的资金用在技术研发上,汉鲲与海外的企业合作,邀请对方来中国,由汉鲲的技术人员培训他们组装和使用的方式方法,再把生产好的零配件发往客户所在的合作企业,由对方在当地进行组装,在大量销售前,汉鲲的工程师还会去当地对其安装售后技能进行第二轮指导和考核。

这样的创新,不仅让汉鲲大大缩短了资金回流的周期,同时提高了新业务对接的命中率。在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通过日常积累的全套视频素材和远程视频会议,也较为顺利地渡过了难关,“横向对比同类行业和传统行业,因为这样的差异化选择,我们基本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营业额对比2019年同期还有所提升。”李小珊总结。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汉鲲区别于大多数无人机品牌的经营理念:“无人机背后不能没有人的。”这是李小珊和他的团队对于无人机的认识:“无人机”仅仅是“无人驾驶的飞行器”,无人机飞行前的规划准备、飞行后的数据整理分析、日常设备维护和保养、新应用场景下的功能研发、更新和服务都是需要人才团队去支撑的。除2017年自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外,汉鲲获得了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是中山市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2018年还获批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目前也跟北理工珠海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建成了珠中江唯一的无人机驾驶与应用技术培训中心。

“好的机器好的技术,要真的让用户使用起来能顺手能盈利才叫真的好,不然宣传再好的无人机别人买回去不会用、用不好、不能产生价值,都是白费。”相比起整机批量生产,汉鲲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做到技术-设备-培训-管理-持续升级闭环,旨在让无人机与传统行业融合,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

在新客户开发初期,汉鲲会派驻技术团队,对客户进行培训及为期1-2个月的使用情况贴身跟踪,甚至还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个性化调整无人机系统,做客户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的无人机。整个过程与客户一起再成长,增加了黏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研发还是培训,开拓新客户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对于2018年获得A轮融资,2020年初步实现“自我造血”的汉鲲来说,无疑需要慎之又慎,依托于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不少老客户都成为了回头客,“需要更新产品的时候他们都会再次找到我们,这也促使了我们的研发进步,回头客增多也是企业站起来的重要指标”李小珊表示。

没有白交的“学费”

“无人机涉及的零配件和原材料种类繁多,但基本都能在中山找到生产厂家。”李小珊说,做硬件创新其中较大的一个难处就在于上游供应链是否完整,是否具备产业化资源,这需要很强的制造业基础。“中山的轻工业基础较好,这也是当初我们选择落地中山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山成立留学生创业园以及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也吸引了不少在双创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创业有志之士扎根中山。

“但创业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政策,政府虽然能提供给你一个公平的环境、关键时刻扶一把,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的战略定位和持续拼搏。”在2020年4月,蓄力已久的汉鲲也等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为了解决农民春耕问题,火炬开发区优先联系开发区内的无人机企业——中山汉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对开发区3700亩水稻进行播种、施药除草、播撒化肥。汉鲲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对比传统方式,平均耕种成本累计节约200元/亩以上,同时效率提高数十倍。

“人生路上也好,创业路上也好,都没有白交的学费,你所付出的、积累的,在拐弯的时候,都会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尽管这次火炬开发区的项目不比疫情前的其他正常时候单子多,而由于来不及培训“飞手”,公司的技术人员甚至亲自上阵操作播种,但李小珊仍觉得值得,“不管是农业、测绘、勘察等,我们的无人机搭载大数据平台,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当地政府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终于用上了中山本土的企业。”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比起资金的扶持,他认为,能参与和直接服务当地建设的机会同样重要。

汉鲲目前还处在爬坡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下,不管是成熟的、创新的,没有哪个企业会感觉到轻松,疫情是很多企业的转折点,于汉鲲也不例外。“如果这次我们坚持过来了,就是真的站起来了”李小珊说。

而对于中山留创园里那些曾轰轰烈烈入驻,尚未孵化成功却因各种因素离开了的企业,李小珊觉得,高死亡率是创业的现状,不同动态维度下对各种因素的预判能力和决断能力一旦不够准稳,必将导致企业走向死亡。而很多创业者一时心血来潮选择了创业,对于财富的追求过分急躁,只看见了创业的冰山一角,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跨过无数的弹坑和抵御飞来的流弹之后,才能听清胜利的号角”。

“创业之初,能看的到的困难大概只有5%,预估到的困难是另外的5%,但创业路上还有90%是未知的困难。”虽然走过了6年,但李小珊明白,谈成功仍为时尚早,“我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6年来的每一步都是靠我们团队伙伴一步一步扎实走出来的”。撰文:李姗恒

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成果一览截至2013年截至2020年孵化成果在孵企业(家)1981326.3%海外人才(人)34281726.5%省级创新团队(家)13200%市级创新团队(家)0121200%国家重点人才工作入选者(人)09(含柔性引进)其中自主培养4人,实现零突破900%万人计划(人)03300%高新技术(家)849512.5%企业获投融资(万元)01545015450%

新闻推荐

拆除“迷魂阵” 解救小鱼虾 市海洋执法支队伏季休渔期开展执法行动,拟6月30日前拆除2万多米“迷魂阵”“滩边罟”等禁用渔具

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船将海中的禁用渔具拖断没收。执法人员用竹钩将禁用渔具捞出海面。本报记者余兆宇摄本报讯(记者陈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