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十四五”将聚焦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加速器 为高质量发展引好“双创”源头活水

南方日报 2021-05-14 09:24

光电产业是火炬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图为联合光电无尘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测光学镜头。

图为火炬开发区中心区一带。

近日,中山召开中山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意味着中山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又迈进了一步。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本土根植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中山市在今年取得了新突破:今年“3·28”交流会期间,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成功签约,成为今年中山“双创”领域的一个“爆点”。

这是火炬开发区(下称“火炬区”)乃至中山市在人才培养领域的一大突破。长春理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拥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引入的院校在产业领域段位之高,前所未有。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区是引领全市高质量崛起的“火车头”。以孵化载体建设为基础,组建“孵化器联盟”,实现平台抱团发展,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发布《2019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评估结果》,火炬区获得82.4分,在全国30个“高新区和经开区”的区域类基地中排名第8,在广东省5个区域类基地中排名第3。当前,火炬区正全面发力“双创”升级,通过编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推动“二次创业”,全面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载体建设

“双创”平台促潜力股提速

不久前,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康晟生物”)完成新一轮融资,公司业务扩展充入了新动力。2019年,这家公司的产值比2018年增长了5倍,2020年比2019年增长3倍。

这家发展势头正盛的生物技术企业,是中山留创园与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联合孵化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2018年企业成立至今,已经收获了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人社部创翼杯大赛等多项大型双创赛事优胜奖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50强“潜力企业”、亚洲最佳潜力领导者企业等多项殊荣。

中山留创园,则是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中山为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打造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位于火炬区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是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聚集的三大园区之一,位居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列。正是得益于这两大“双创”服务平台孵化育成体系的支持,康晟生物进驻中山后,随即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珠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康晟生物创始人潘洪辉介绍,去年起,受疫情影响,国外培养基产能下降,进口流程拉长,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对国产培养基产品替代需求大幅增加。这给康晟生物带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康晟生物2021年产值将比2020年增加3倍。

近年来,为了服务优质的创新项目成功孵化成为潜力企业,火炬区持续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2016年初,火炬区启动了“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能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培育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创业团队。孵化器建设,成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倍增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火炬区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孵化链条,积极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引导建设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家、市级10家,孵化载体达2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0家,累计毕业企业600家,累计研发投入超5亿元,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超3.5万人。

孵化规模位居全市前列,创新创业要素不断集聚,“双创”能力也在持续积累。

截至2019年,火炬区共引入省市创新科研团队33个,拥有院士工作站6个,领军人才2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7名,培育“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人才5名;全市1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部坐落在火炬区;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含)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6家,占全市26.4%;省级及以上实验室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64%。

抱团发展

建孵化器联盟实现跨平台协作

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双创”浪潮。2017年6月,火炬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抢得了创新创业发展先机。

作为全区“双创”工作主导部门,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创新创业中心在推动孵化载体建设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让载体作用实现最大化的问题。

为了让载体发挥出“1+1大于2”的作用,2018年5月8日,火炬开发区创新创业中心发起,区内17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联合组成的“中山火炬开发区孵化器联盟”(下称“联盟”)正式成立。在平台抱团发展理念指导下,火炬区孵化器建设向协作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各载体之间实现了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孵化育成体系能力、区域“双创”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已实现区内孵化载体全覆盖。

联盟积极为企业引入金融活水,全区载体设立或合作建立种子资金规模约2.5亿元,成功助力63家企业获得投融资达1.34亿元,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鼓励各单位积极对接国际资源及深入参与粤港湾大湾区建设,全区在境外(含港澳台)设立、筹建或引入的孵化载体达6家,逐步形成对外合作新局面,构建起对外合作交流新格局;为支持专业型孵化器有效整合政企产学研资源融通发展,打造开放共享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火炬区投入1.46亿元,建成技术平台37个,全年服务企业约800家。

在联盟的带动下,各孵化载体培育企业在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并争取科研项目立项,激发了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业也带动了高质量就业。依托全区孵化载体,培育在孵企业(团队)约800个,2020年新增企业(团队)约200个;共吸纳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其中,吸纳应届大学生毕业生220人,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成效凸显。

新的一年,联盟正在高质量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导各孵化载体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向专业化、产业化、链条化转型升级发展;靶向实施政策扶持,围绕火炬区主导产业集聚及孵化载体建设情况,结合新修订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扶持政策,着重支持专业化建设、技术平台搭建、产业孵化、优质在孵(毕业)企业等方面,力争做到强化导向、提高力度、精准扶持。

同时,联盟还将深入开展内外双联动,组织一系列活动强化联盟内外交流,合力擦亮“创客湾区”双创品牌,提升整体品牌影响力,探索“多方齐出力”的办事新模式,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双创升级

构建多层次立体产业孵化生态系统

成为中山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是新时期国家给火炬区的新定位。“十四五”期间,火炬区必须承担起为中山区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

当下,火炬区正紧扣“双创”升级启动一场“二次创业”。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火炬区设定了明确的任务目标。

为了构建多层次产业孵化生态系统,火炬区将以产业孵化理念全面指引“双创”工作,紧紧围绕中山火炬区、区属工业总公司、产业孵化器三个“双创”发展层次的不同着力点,聚焦中山火炬区三大主导产业,落实产业孵化理念,构建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次立体产业孵化生态系统。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医药产业、光电产业,火炬区还将建设一批细分领域产业孵化器,全面构建完善三大产业孵化体系,建设火炬区产业孵化生态系统。例如,以区属三大工业总公司内部建设或者联合运营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创孵机构或产业资本集团,依据火炬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细分产业领域,火炬工业集团将牵头建设聚焦智能制造装备、光电子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工作母机的细分产业孵化器。

针对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保健品、数字医疗、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在专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健康基地将牵头有步骤地建立若干细分领域的产业孵化器,以此来组织产业生态发展,为大企业强链补链,助力中小企业低成本快速融入产业链。

中山留创园是中山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科技企业聚集的孵化器,是火炬区乃至中山市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火车头”。中山留创园未来应在“双创”升级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发挥“双创”统筹作用。

■观察

以“双创”升级打开高新区发展新局面

1990年,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签约,火炬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员,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在这里踩下油门。30多年来,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健康基地先后成立,孕育了珠江西岸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去年,火炬区迎来了成立30周年的“生日”。站在新的起点上,三十而立的火炬区,肩上多了一份更加重要的历史重担。

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搭上“双区”建设的时代列车,新机遇和新挑战都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考验。30年后,火炬区不仅要回答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更需要思考: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区如何为全市转型发展做好探路先锋,当好高质量崛起的“火车头”?

过去,火炬区因“高”“新”而生;今天,聚焦立身之本,牢牢抓住“高”和“新”,仍是火炬区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的重要章法。而推动“双创”升级,打造创新发展的硬实力,则是火炬区为解答发展问题出的实招。

过去30多年来,火炬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将产业化当作工作的主旋律。“十三五”期间,火炬区坚持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但是也要注意到,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和光电三大主导产业,火炬区内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式发展,但是产业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还有待加强,产业层面、火炬区尚缺乏有效手段加强各层级主体之间的价值生成、使用、分配和转移关系。

以产业孵化理念为指引,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就成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方案。

未来,火炬区正积极打造一批专注细分产业的产业链整合,有助于构建产业生态的产业孵化器,积极践行产业孵化新理念新模式,为产业培育新理念新模式新主体,以实现产业链重构和价值再造,实现火炬区产业生态式集聚发展。

作为中山市“3+4”重大平台之一,火炬区既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放眼未来,火炬区也正随着“双创”升级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山高质量崛起探出一条新路。

新闻推荐

153幅摄影书法佳作亮相坦洲-澳门摄影书法作品展 以光影翰墨礼赞两地发展成就

本报讯(记者黄标通讯员李伟陈金祥)5月7日,由坦洲镇商会党支部、坦洲镇工商联(商会)主办,澳门中山坦洲工商联合会等两地民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