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重塑发展新优势 从招商项目看中山产业发力方向
中山市中心城区。
叶志文摄
一年一度的中山投资经贸交流会暨中山人才节(下称“中山3·28”)在上周末举行,招商项目备受瞩目。本届交流会重点招商项目超过70个,涵盖科创平台、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等类别,“高精尖特”特点突出。
在3月28日当天上台签约的43个项目中,超过半数落户中山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其中,中国检科院成果转化平台、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项目落户火炬开发区,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石药集团新药研发总部暨国际创新药孵化转化基地等项目落户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是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系列高端创新项目的落户,有望进一步增强中山的创新核心竞争力。
翻开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创新”一词被提及的频率颇高。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山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项目和产业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主抓手。报告指出,中山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优势。
通过中山3·28系列签约项目,中山吹响了创新和产业高端化攻坚的新一轮冲锋号,各方应如何发力?为此,南方日报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探讨中山创新发展新思路。
统筹:雷海泉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罗丽娟何伟楠曾艳春
A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
引导支持超大型企业建设“技工航母”
中山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是今年中山3·28系列活动之一,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出席论坛,并作了关于新时期下发挥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作用的主题讲座。
杨志明指出,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中山正面临着“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加快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新发展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新基建投入等,更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
当下,国内产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正处于深入认知和加快发展阶段,各地应注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新职业、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新生代劳动者投身到工业互联“产智融合”的先进制造业、智慧城市“城智融合”的新型建筑业以及线上线下“人智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当中。
杨志明建议,中山应注重发挥大企业开发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超大型企业建设“技工航母”。“头部”企业要发挥在产业技能提升的引领作用,掌握先进技术的大企业要成为创新性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鼓励先进制造业大企业设立科研学徒制,重点在精密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等岗位中,采用“先招岗,再培训”的方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开发。同时,应深入推动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制改革,逐步形成“442”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将现有职业技术培养体系以培训机构为主向“40%依靠职业院校、40%依靠企业、20%依靠培训机构”转变。
杨志明指出,技能人才将成为产业发展和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应注重提升高技能人才收入和社会认可度,使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技师和工程师、高级工和技术员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多劳多得,鼓励技高多得,在全社会树立起高技能人才标杆。
B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HACCP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实:
打造“顶天立地赋能育人”研究平台
在2021年中山投资经贸交流会上,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设立在火炬区健康基地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下称“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项目备受关注。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HACCP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实表示,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检验检疫科技中央研究院,检科院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定位是立足湾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方向是打造“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运行机制高度灵活、各项资源优势极度整合的综合性新型研发创新平台;目标是通过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来拓展检科院的发展空间,通过设立科研平台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新实表示,中山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在创新领域具备多种优势。其中,人才优势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势必会集聚一大批人才到此创新创业,这将为创新项目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另外,窗口优势和环境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丰富,企业在这里可及时洞察国际科技动向,站在科技前沿。此外,这里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交通环境,这些都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据介绍,依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在食品、特殊食品、化妆品、化学品方向上的国家级研究、检验检测能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积极整合大湾区区位、人才、产业优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等优势,打造在化妆品、食品和特殊食品等领域具有国家级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特殊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化妆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产品环境健康安全研究中心、贵细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并引进上下游科技企业,形成相关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重点立足科学研究、检验检测、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等工作,预计5年内直接带动孵化、招引落地企业不少于20家;未来10年,计划孵化至少100家高科技企业,推动5家以上企业在主板上市。
李新实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出身”比较特殊,体现在其三个非典型特征上:非典型的架构——该院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是传统的事业单位;非典型的运行机制——与市场充分结合,灵活性非常高,生命力非常强;非典型的管理形态——通过基金、上市公司控股、参股来发展产业集群。李新实说,这些特征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不仅“接天线”,也“接地气”。其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顶天立地赋能育人”的平台,具体来说有几个内涵。
“顶天”,就是发挥我们科学研究的功能。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来做好研发工作。
“立地”,就是要接地气,符合当地发展需求,把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功能发挥出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科研成果,才是有生命力的成果。
“赋能”,就是要孵化、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优化我们的创业投资功能,为科技人员打造好的平台,为当地提供好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样本。未来十年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我们计划要孵化出至少100家高科技企业,推动5家以上企业在主板上市。
“育人”,就是要集聚、培育一批高端人才,未来十年计划集聚1000人以上规模的创新团队,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计划,检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长处和优势,进而推动火炬区、中山市乃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高科技检测认证服务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检科院应有的力量。
C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兼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院长付跃刚:
探索高精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今年中山3·28活动上,长春理工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正式签定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中山研究院”)项目协议。按照协议,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培养硕博生,计划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工程学科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该校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我国光电行业,中山研究院的成立,有望为中山乃至大湾区光电产业发展带来新力量。
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兼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院长付跃刚认为,对于长春理工大学和中山市而言,建设中山研究院是高精尖领域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一次新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产业发达,中山作为粤港湾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同时光电产业也是中山市尤其是火炬开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具有开展产学研的良好基础。
付跃刚表示,中山研究院将与中山市企业,尤其是与长春理工大学硕士专业对口相关的企业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硕士生将在中山市企业实习,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倘若中山市企业对高层次人才有吸引力,学生将来也可留下来就业。这种产学研模式以研究院为基础,不仅限于火炬区内的企业,还面向中山市全市的企业。
此外,这种贴合产业一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较多。一方面,研究院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的难题,并作为研究生的研究项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一线中破解一些问题,往往需要突破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甚至新仪器,这也可作为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和成果。这是一个双赢、多赢模式,无论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按照计划,中山研究院将在今年9月开展第一批约200名学生的联合培养,未来3年学生数将达到1000人。3年后,研究院将建设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建筑,组建一定数量的科研团队,同时,将深入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服务,打造科研空间和学生实践平台,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中山市乃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
付跃刚表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的建设是一种体制、机制、模式的创新,相信研究院对中山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将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将推动长春理工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D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洪波:
产学研协同突破“卡脖子”领域
在今年中山3·28交流会上,43个项目通过“电子签约+投屏”方式签约,其中就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院士团队的“超高分辨率反射式立体层析共焦显微镜”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院士团队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从事共焦显微测量与仪器开发研究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作为ISO组织委员参与制定显微测量相关标准3项,并主持制定国内首个共焦显微测量国家标准,已开发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共焦传感与测量软件系统。
据了解,该团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系列共焦显微仪器,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具有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其团队研发的核心及主要零部件60%以上实现了自主开发。产品成功应用于重大光电装备、空间相机和半导体探测器的研制生产等多个领域,累计销售额已达2500万元,并实现显微仪器整机出口的突破。根据此次签约内容,该项目计划在翠亨新区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洪波介绍,在光电产业发展过程中,超高分辨率反射式立体层析共焦显微镜解决的是“测量”这一关键技术问题。这一重大仪器,目前还属于我们国家重大仪器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国家每年在这个领域的进口量达到了上百亿元的规模。此次项目签约落地,初期投资总额大约3000万元,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后续产生的能量却将是巨大的。整个项目顺利实施产业化之后,将实现超高分辨率反射式立体层析共焦显微镜的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根据规划,项目将力争在2021年顺利实现量产,到2022年,部分型号产品能够在国内打开市场。
王洪波表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且具有后发优势。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从资本到人才、到产业基础都较完备,翠亨新区也是目前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一片热土,目前,翠亨新区筹建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为项目落地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条件。加之,近年来中山市推行了扶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对创新项目的吸引力。
王洪波表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将借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家重大仪器的产业化基础放在翠亨新区,形成产学研相互协同局面。未来,项目希望把哈工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中山乃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能力,以及大湾区对于资本、人才的吸引效应融合起来,面向大湾区的需求,推动重大仪器的产业化落地。这种产学研元素以及地区各种优势资源高度融合的探索,有望成为中山产业高端化和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据悉,超高分辨率反射式立体层析共焦显微镜项目在中山已经完成了样机试制,项目团队将于今年4月入驻翠亨新区。
新闻推荐
3月31日,陪伴中山人71载的中山百货最后一天营业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摄影报道:3月31日是陪伴中山人71载的中山百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