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校长刘诗雄:培优比择优更重要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校长刘诗雄。李姗恒摄
“办教育不能急,不能想着抄近路。”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下称“中山华附”)校长刘诗雄表示,在学校过去的办学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其中——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从2004年,学校办学起步招生困难到如今生源“蜂拥而至”,中山华附的办学之路越走越顺。近年来,中山华附高中录取分数线不断高升,2020年中山各高中录取分数线公布,中山华附A类公费录取线达513分,位居全市前三;B类公费录取线达532分,位居全市第一。
该校还培养了中山民办学校第一个清华学子、第一个北大学子。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三。近两年高考高分优投率均近50%,本科率超95%。
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十六年来,中山华附董事长陈振初将办学所有的收益都用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山华附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非营利民办学校。
作为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高端民办学校,中山华附不仅为家长们提供越来越多优质学位,更在全市乃至全省打造一面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金字品牌”。多年来,当人们谈起“十二年一贯制”的优质学校、中山市的优质民办高中时,首先想起的是中山华附。
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成长不能较早地被定性。他们或许是大器晚成的,又或许在机缘巧合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优势。”刘诗雄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消除差异,而是着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及发展路径。而开办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班,就是中山华附为应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及发展空间的一种方式。
“我们遵循自愿和因材施教原则。一体化教学试验班不考虑任何成绩的因素,而是学生、家长在充分了解试验班的实验内容和目的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地自行提出申请,作出符合学生实际意愿的自由选择。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刘诗雄说。
学校制定十二年一贯制的卓越人才培养方计划,小学更注重学生自然科技兴趣的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初、高中一体化试验班,将学生六年学习进行整体设计,从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能力思维等方面,有计划、递进式地进行培养,将初、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编写适合的教材进行教学。其他学科更注重的是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初、高中学习衔接更加自然。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准确拿捏班级学生学习情况,适量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及难度,让学生都学起来。并且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因材施教,开展"走班"教学。虽然管理难度高,但却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刘诗雄说。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分重点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初高中一体化试验班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相当部分试验班的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初中、高中学子学科成绩进入全市高分行列,这批学子绝大部分都来自一体化试验班。
塑造十二年一贯制“华附品牌”
2020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小学两校正式合并,合并后新的校名是“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其办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并校后的“中山华附”所实行的“十二年一贯制”“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校园管理”带来了更多优势。
按照十二年一贯制统一规划、分段实施、优化衔接、整体提升的模式管理,中山华附以12年培养优质学生的优势显而易见。学校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制定出连续、完整、贯通、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小学毕业生能对应直升本校初中,进而优先升入本校高中。
2020年,初中就读于中山华附的学生宁可宜,中考分数被屏蔽。高中阶段,她毅然填报了中山华附。她认为,中山华附的课题让自己受益满满。
“高分学生不一定出自一体化教学试验班,因为我们同样高度重视传统的非一体化教学试验班的教育教学,这让任何班级的学生都有机会脱颖而出,这已经成为学校的发展优势。”刘诗雄说,在任何班级中,学校都坚守能力本位的思维课堂、活力课堂,倡导“三探式”教学,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行“导学案+课后练”,以高素质要求培养中山华附学子。
十二年一贯制下,中山华附小学和中学教师同向同力,把孩子学习成长的服务链连贯起来,学生在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之余,还能够腾出更多空间,享受特色教育和全方位综合素质教育。2020年,7月起,学校实施“百书计划”,即: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人人阅读课外优秀图书100本。这一举措正是12年一贯制办学优势的集中体现。
持续开展的“圣陶语文教席”活动广受欢师生喜爱,全校语文科组20余位“语文大咖”联席执教,为全体师生精心打磨语文精品课。通过全校直播课堂,积极推动语文教学的借鉴与改造,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刘诗雄认为,要把培养人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我们必须把教育拉回到"实实在在培养人"的轨道上来。”
新闻推荐
中山每年新增2000例结核病人 专家指出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医护人员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做肺结核筛查。本报记者缪晓剑摄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昨天上午,市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