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香港明星的“黄金时代” 对话著名摄影师蒋家骅
“对我来说,摄影是一份工作。当时拍完就放下了,这些照片的底片,都是从床底翻出来的"废品",还有很多更经典的已在多次搬家中遗失了。现在看回它们,没想到自己当年记录下一代香港明星的最好时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美只是一个附加元素。”从事摄影创作40年来,蒋家骅首次将这些“私货”公之于世,在中山举办他的个展。
1987年,蒋家骅从法国返回香港,成立个人工作室,开始为香港《号外》杂志拍摄封面。该杂志被誉“香港文化符号”之一。和当时香港流行的明星摄影不同,蒋家骅的摄影风格偏“欧化”。他不喜在影棚里舒舒服服地摆拍,喜欢将明星们拉到海边、市井等户外现场取景。比如,他将张曼玉带到中环的摆花街“街拍”。按照他的建议,身穿牛仔服的张曼玉摆了一个吸烟的姿势,完全不顾明星形象,以叛逆“坏女孩”的姿势颠覆了她在人们心中的“玉女”印象。这张照片,刊登在1990年4月和5月双月刊的《号外》杂志封面。
“那时我拥有很多长镜头,但如果让我重新再拍一次,我不会像当初那样,忽略人物背后的城市信息。人是需要不断总结、纠错的,这样才有进步的空间。”蒋家骅说。
他拍摄的一代香港女神钟楚红同样与众不同,这位明艳动人的女子,在当时的影像记录中多是笑容灿烂的模样。蒋家骅却建议“红姑”来一记眼神杀,在晨光中的大浪湾,捕捉下她的“冷酷”。
蒋家骅自称并不懂得玩相机,有一次为周润发拍摄,他完全听不懂周润发口中的摄影发烧友级的“术语”。 他对摄影辅助器材要求也不高,经常仅凭一支灯光营造摄影氛围,被业界戏称为“一灯大师”。他说:“相机只是我表达想法的工具,学会发掘镜头前面的美才更重要。”今天,这些被他弃之一隅的照片之所以还能用作展览,皆因他当年使用的并非数码相机,出于对每一张胶片的珍惜,他每次按下快门前都经过一番思考。如今,蒋家骅也和许多香港明星一样,将工作的重心移至内地。他涉足商业摄影,从事美食策划,开办社会企业。不管拍摄对象是人还是美食,是广告片,还是纪实摄影,他仍会将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到极致,哪怕是手机摄影。
与“今夜星光灿烂”摄影展在隔壁展区同时亮相的就有好几张他在海内外游历时的“随手拍”。但咖啡座旁看似简单的一个侍应接单的场景,也是他预先构图、守候多时才有的抓拍。
蒋家骅介绍,《号外》杂志的封面照片定位在于展现明星不一样的美,赋予影像情感、故事与个性。明星们本来就是人间尤物,怎么拍都会很美,如何让他们的美与众不同?“很庆幸,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蒋家骅称,他与这些大牌明星的合作愉快,也得益于自己喜欢和人聊天的个性。他的照片没有经过太多后期修饰甚至裁剪,“所有的画面都是一镜到底,我看到什么就拍下什么,这是一个摄影师的基本责任。”
林青霞是蒋家骅特别喜欢的一位大明星,“她的美是国际级的,私底下她很单纯、风趣。”有一次,蒋家骅拿出新到手的环形闪光灯给她试拍,该闪光灯虽然拍片效果好,但光线刺目,让被拍者眼睛非常不适,“她坚持让我拍完,不知是否经过两天以后才恢复正常视力。”
蒋家骅觉得,现在看回这些照片,感觉他们的美仍未过时。身为摄影师,他庆幸将一个个瞬间捕捉下来,从此留下了“港风”的永恒。那是一段最美的时光,属于他,属于他们,也属于香港。
本报记者 廖薇
新闻推荐
从0到6000万人次,每一次交易背后都是矢志不渝的安心承诺 从“真的真房源”到“十大承诺·十大保障”:乐有家精细化服务助中山市民畅享“安居梦”
作为扎根珠三角多年的集团型企业,目前乐有家的网点遍布全国150个城市。近年来,乐有家持续搭建落实高质量、严标准、统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