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收到一份“蓝天大礼包” 2020年优良天数达330天,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2021年元旦,每一位中山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份赏心悦目的新年礼物——“开门蓝”:空气质量优,无首要污染物。
回眸刚刚过去2020年,中山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比2019年增加42天;大气环境综合指数(2.99)比2019年同期下降21.5%,在珠三角排名第4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4位;空气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PM2.5的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0微克,不仅远低于广东省下达的每立方米32微克的要求,也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WHO-Ⅱ级标准。
这意味着,2020年《中山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规划》中所提出的六项指标已全面达标,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山拥有着高品质的空气质量,“中山蓝”也为中山人带来了一整年的“蓝天幸福感”。
文/ 闫莹莹肖欢欢图/ 文波
■让“中山蓝”成为“常态蓝”
“2020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中山市AQI是43,空气质量为优,无首要污染物。”2021年1月1日早上8点,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副科长谭兆腾在由市主要领导亲自坐镇的“蓝天指挥部工作群”中,完成了当日的第一次空气质量汇报。“通常情况下,一天下来我要定四个闹钟提醒,分四个时段向工作群汇报全市的空气质量数据,既有年报、月报、日报,也有实时数据监控。”谭兆腾说。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在蓝天保卫战中,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年里加班成了我们的工作常态,有时工作忙起来,就干到凌晨或者通宵。”谭兆腾说,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在环保铁军中不知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已经有四五个月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小儿子高烧四十度的时候我请了一星期假,一边陪他输液,一边通过手机沟通工作、监控数据。好了后答应带他到紫马岭公园玩,结果那个星期六刚把他放下,就接到了要加班的工作电话。只能陪他吃个简单的午饭,算是过周末。”
2020年,中山市大气环境综合指数(2.99)比2019年同期下降21.5%,在珠三角排名第4位,全省第12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4位,累计改善幅度排全省第4位、珠三角第4位。中山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2%,与2019年相比增加11.3个百分点。优良天数330天,比2019年增加42天。O3、PM10、PM2.5、NO2、SO2的浓度分别为154、36、20、25和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9年分别下降21.8%、16.3%、25.9%、21.9%和16.7%;CO浓度为1.0毫克每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16.7%。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3,O3改善幅度全省第2。
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名像谭兆腾一样为中山生态环保工作默默奉献的人,正是由无数个他们组成的生态环保铁军,才让“中山蓝”成了我们天天可见的“常态蓝”;正是因为有了这支铁军,2020年,中山蓝天保卫战的答卷上才有了330个让人欣喜的“优良”。
■“立体治污”还天空蓝色
2020年12月29日,市生态环境局派出4个执法组到各镇区检查,并加强督导核查重点企业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
12月29日夜间,大涌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针对家具行业开展夜间突击检查,查封关停散乱污企业3间。11月1日至12月29日,全市累计依法查封711家散乱污企业。
12月28日至29日,中山市水务局强化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出动检查人员5人次,执法车辆2车次,检查堆放场6场次。
……
在蓝天保卫战中,全市各部门上下齐心,为“中山蓝”努力着。
2020年,中山市为应对污染天气,有效削减臭氧污染,共启动了9次污染天气管控工作,出动71132人次落实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一是落实工业污染减排措施,检查企业10384家次,其中涉VOCs企业5163家次,检查加油站及油库183家次,工业炉窑及锅炉1392台。二是落实移动源减排措施,查获报废车辆365辆,处理超标车辆250辆,责令80辆限期维修检验合格。三是落实扬尘减排措施,检查施工工地6980个次,发出整改通知书111份,责令停工22个;组织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327台,发现冒黑烟车24辆,督促施工单位落实“6个100%”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并限期整改,加大重点区域道路洒水降尘11678次,泡雾车作业13717车次。四是落实市容环境控制措施,发现并制止露天焚烧、流动烧烤摊位1020宗,检查餐饮企业364家,督促企业经营期间治理措施同步开启。
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中,中山通过强化工业源废气排放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减二增一”、VOCs准入政策,落实“一企一策”综合整治企业301家,其中实施“油改水”企业30家。全面清查散乱污企业,依法查封散乱污企业732家。全市范围内推动“煤改气”工作,全市域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热电联产替代分散式锅炉,完成60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30个工业炉窑检查核实任务。与此同时,中山市也抓紧推进“共性工厂”建设,其中3家已验收并取得排污许可证,2家建成待验收,7家建设中。
强化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合监管执法,也是中山市强化移动源管控的一大举措,2020年间共开展联合路检92次,检查1391车次,其中有315辆尾气检测不达标。开展中山市非道路移动机械调查、登记、编码等,对1514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并上传至省系统。在开展柴油车排放上路的执法中,执法人员共对6383303车次进行了机动车尾气的遥感监测,发现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1710台,入户检查59家用车大户企业,对抽查不达标的用车大户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落实跟踪。为减少移动源的污染,中山8月底完成了公交的100%纯电动化,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共计2576辆。
为强化面源综合防控,中山市一方面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对建筑施工扬尘控制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一方面持续对200家重点餐饮油烟单位开展在线监控,并增加执法检查频次,及时查处露天焚烧工业废弃物、垃圾、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物质的违法行为。
正是有了这样的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治污”,才真正捍卫住了天空中的“中山蓝”。
■成就中山人的“幸福蓝”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回顾中山一年中所交出的这份“蓝天答卷”,正贯穿了这一精神。大气治理不是简单的措施叠加,而是坚持有序的稳扎稳打;打赢蓝天保卫战不是短期的百米冲刺,所需的正是长期稳妥地推进。回顾中山市近几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持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至2019年间,中山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 年的4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27微克/立方米,降幅达 44.9%,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要在一年内实现从27微克/立方米到20微克/立方米这样减排目标,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除非有超常规的减排力度。从“中山蓝”到“常态蓝”,中山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敢”。
2018年,中山全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中山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将全市划定为禁燃区。这一年,中山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监测城市中排名第13位。
2019年,中山将狠抓臭氧超标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中山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方案》等针对季节污染特征、污染过程实施精细化的管控。这一年,在高温气候等影响造成珠三角区域臭氧超标等复杂情形下,中山环境空气质量仍长期保持在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前列。
2020年,中山发布《中山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规划》,通过对当前空气质量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绿色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提升共建共治水平等多项举措,为2020年的“蓝天答卷”写就了中山经验、中山样本。
时间迈向2021年,有了这份“开门蓝”的底气,中山将在未来的五年里,以保障空气质量全面达标为基础,紧跟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空气质量保障要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进一步降低化石燃料消耗比例和碳排放强度,持续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清洁生产改造和升级,在污染减排工作上深耕细作,实现污染排放稳步降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为中山人的“幸福蓝”继续努力和奋斗。
中山亮点
●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全市共推动建设5个碳惠普试点社区、校园或企业减碳项目。
2019年底,中山市利用市级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8个低碳项目,共计250万元。
2020年,中山对全市7个低碳项目组织专家验收会,通过专家验收6个。其中“零碳未来馆”目前受到省市各级媒体关注,形成良好低碳示范效应。
中山市积极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2020年完成了2018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全面掌握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并指导制定减碳计划,为温室气体与VOCs协同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专家志愿服务队
为帮助企业提供VOCs长效管理机制建议及技术咨询服务,中山市生态环境局面向社会征集专家志愿者,组建了一支由41名专家组成的“中山市生态环境专家志愿服务队”,专家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的首个任务就是深入涉VOCs排放的重点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如,帮助企业检查其治理设施是否按照规范设置、收集率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治理工艺是否按照规范运营等,帮扶企业落实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
●“智慧环保”发挥科技力量
中山已建成“9+300”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成为全国首个以2km×2km高密度覆盖全市的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的地级市,并制定《中山市大气网格化监管制度》。300个自动监测微观站实现了对中山市大气污染源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通过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数据平台和手机APP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集成污染源分布图、环境质量实时图、污染趋势变化图、网格员分布图等,并可精确找到污染来源。
针对镇区露天焚烧和无组织焚烧,中山引入AI技术,在东升、三角、横栏三个镇区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北部镇区烟尘排污:通过高清摄像头,AI技术将自动分析识别、实时捕捉燃烧和排烟现象,锁定来源,拍照取证,生成事件并上报。
中山搭建了“片警+巡警+特警”三警协同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通过组织顶尖专家形成大气环境智库,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接地气”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一地一策”“一时一策”治理方案。
新闻推荐
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教授吴培冠:探索在广东自贸区设跨境金融合作试验区
吴培冠。资料图片作为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广东应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携手港澳率先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民革广东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