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穿上“包衣” 壮苗又防虫害 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发的“水稻种子丸粒化包衣”将在中山市进行大田试验
“这是胡萝卜、这是菜心……”林庆胜一边介绍,一边从袋子里拿出生菜种子丸粒化包衣、菜心种子丸粒化包衣、胡萝卜种子丸粒化包衣、水稻种子丸粒化包衣等“新宝贝”。
透过塑料瓶,只见这些种子酷似裹着一层厚厚的“衣服”,变成了“小胖子”。林庆胜介绍,这是团队历经五年多精心研发出来的种子包衣,这项技术在国内种子行业尚属首创。
本报记者 谭华健
●历经五年研发填料
林庆胜从塑料瓶内取出一粒种子,只见他用力一拧,外面的包衣碎了,里面的种子呈现出来。
别小看这包衣,里面却大有文章。种子包衣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个种子公司,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现在种子包衣已广泛用于蔬菜、花卉以及一些大田作物。而种子丸粒化是用可溶性胶将填充料以及一些有益于种子萌发的附料黏合在种子表面,使种子成为一个个表面光滑的、形状大小一致的圆球形,使其粒径变大,重量增加,具有利于机械化播种、节省种子用量、精准施药施肥、促根壮苗等功能。
“黄曲条跳甲、烟粉虱是蔬菜的重要害虫,对蔬菜的安全生产造成重大隐患。”林庆胜说,2012年,国外公司的叶菜种子包衣,对防控黄曲条跳甲和烟粉虱有明显的效果,但不足的是,国外进口的该类种子价格颇高。
为了掌握这项技术,2015年始,在植保所冯夏研究员的带领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的支持下,团队正式启动了包衣研究工作。其中,张友军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重要及新成灾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关键技术”(2019YFD002100),对种子丸粒化包衣防控蔬菜重要害虫黄曲条跳甲和烟粉虱技术的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后来,植保所推出的蔬菜种子丸粒化包衣的防控效果很好,并得到了推广应用。
“填料是包衣的关键技术之一,难就难在很多东西要配齐。”林庆胜说,要从上千种配料中,精选出七八种出来,只能反复做实验。五年来,冯夏、张友军、林庆胜团队的主要工作地点就从实验室到大田。包完填料后,需进行烘干,并在实验室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状态,然后再到大田里试种,观察其生长、产量、并进行成本测算。
2018年,植保所团队进行了“水稻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攻关,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在汕头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的协助下进行了大田试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截至目前,植保所已成功推出生菜、菜心、胡萝卜、水稻、芹菜、烟草等10余款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产品,有些已得到了广泛推广,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产品助力数字农业发展
据了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化学种子处理技术发展步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薄膜种衣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并成为现今种子处理应用的主流方式。如今,适应现代农业特殊需求的包壳及丸粒化技术、生物菌剂在种子处理上的应用,抗除草剂种子包衣技术等开始应用。
林庆胜表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种子健康技术,包衣技术可以对种子进行一次筛选,剔除混入的异作物或异品种种子,不饱满的、虫蛀的、劣变的种子,提高纯度、发芽率和种子活力。
在林庆胜看来,种子包衣可以加速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进程,而这正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比如,水稻种子丸粒化包衣可以采取无人机播种,进行精准计算后,减少种子用量。再加上包衣里面增加了防控害虫、肥料、延长种子健康存储期、抗逆性等功能,种子的成活率高。与非包衣相比,还可省掉了育秧、插秧苗的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动。
早在2017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中山市华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华力作物质量控制研究工程中心。2019年6月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工作站在火炬区农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林庆胜是入站的6名博士之一,也是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此,每当植保所有新的技术成果,他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能否在中山进行转化。
“以水稻为例,如果用非包衣种子,一亩地需用10余斤,而包衣种子只需2-4斤。随着国内种子包衣技术的成熟,包衣种子的价格更容易被农户接受。”林庆胜介绍,今年已与中山农户进行沟通,“水稻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产品有望明年在南朗镇进行大田试验。
新闻推荐
中山市召开疫情防控工作第66场新闻发布会 全市紧急接种新冠疫苗约1.4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周映夏缪晓剑通讯员钟轩)12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工作第66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山市当前疫情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