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美食产业链铺就乡村振兴路 拥有2万多亩种养殖面积的南朗镇崖口村,涌现出30多家经营云吞、海鲜、煲仔饭的特色店,带动300多人直接就业创业

中山日报 2020-12-14 06:48

渔民韦永民将当天捕捞的蟹就近卖给红树林海鲜酒家。崖口煲仔饭店老板谭灿辉在厨房操作。开栏语

今年10月,《求是》杂志旗下《小康》以《高质量小康生活的中山样本》为题,大篇幅报道中山。

12月26日,由《小康》杂志社、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将在中山举行。

为深入展示中山高质量小康成果,本报在前期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山之路”栏目的基础上,再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山样本”系列报道,小角度切入,多维度呈现,展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高质量小康生活画卷,敬请垂注!

“去崖口吹海风吃美食。”

当田园风成为都市时尚,中山及周边城市不少人选择了南朗镇崖口村,一个仅有3400多户籍人口的海滨村庄,冒出云吞、煲仔饭、海鲜等30多家餐饮店,自发形成特色美食村,容纳300多人直接就业创业,村里2万多亩种养殖面积为餐饮业提供新鲜食材支撑。

12月12日,借着周末,记者到新鲜出炉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崖口村寻味,探寻乡村美食背后的产业链条,发现这是一条城乡联动的乡村振兴路。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房耿 李鑫 程明盛

回家门口创业成崖口新风尚

崖口美食街位于崖口村沙头涌边,双向水泥路两旁,虽然规划好了停车位,但一到周末,来自珠三角的自驾车能把美食街挤个水泄不通。

4年前,年近五旬的崖口人孙广亮,放下做了10多年的烧猪生意,转型做煲仔饭,在崖口沙头涌边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广亮煲仔饭,没想到引来7个跟风者,形成煲仔饭一条街,附近还冒出一些移动奶茶店。

清早5点多,崖口云吞煲仔饭店老板谭卫林就起床采买。午饭时间还早,谭卫林和太太、老母亲就在店里忙开了,他的父亲午餐时间赶来帮忙。为了这家店,谭卫林将做了20多年的猪肉档委托给姑姑打理。

5年前,曾任五星级酒店国际酒店前堂经理的崖口人黄干凯,回到家乡村庄红树林密布的沙头涌边办起红树林海鲜餐厅,旁边是鳞次栉比的9个同行,他在这里投下600万元。如今,餐饮店总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80张餐桌可同时容纳700名食客。

比崖口海鲜和煲仔饭更早成名的是崖口云吞。36年前,崖口人关细松在家里开起云吞店,以家传手艺制作皮薄馅嫩的云吞,突然之间名声大噪,他就近将侧边的可庵谭公祠辟为店堂。这家云吞店平日里12:45左右收档。记者周末来到时,已经是中午1点多,店外偌大的健身公园停满小车,店堂找不到空位。狭窄的小店内,7个员工一刻不停地包着云吞,店家要求我们等候半小时。云吞店外,两侧摆满地方土特产,崖口东堡68岁的阿婆谭满何席地摆卖自家种的薯类。

舌尖上的崖口走红之后,这里成为乡村体验游的打卡点。回到家门口创业,眼下成了崖口人的时尚,民宿、生晒等行业成为新的投资选择。

网红美食街超六成员工是本村人

崖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说,村里餐饮店多数是本村人开的,300多名就业者中,超过6成是本村人。

经营崖口煲仔饭的谭灿辉介绍,店里一个月的工资开销需七八万元。“目前有26名员工,其中固定员工17人,月薪约4000元。在工厂上班的村民下班后也来当临时工,一个月8天能挣1400元。”

崖口云吞煲仔饭店里,当天一起忙碌的有15名员工,其中12个固定工、3个临时工。第二天,谭卫林说增加了2个临时工。店里员工绝大多数是同村人,就近工作,方便照顾家小,料理家务。尤其是临时工,周末假期抽空来工作,时薪比固定工还高。

年轻的厨工毛建明,跟着谭卫林学会了星级酒店炸石岐乳鸽方法,店里周末一天炸200多只乳鸽,平日也炸100多只乳鸽,一次下锅要炸七八分钟,师徒两人轮流上阵。

进崖口煲仔饭店,见到送餐的53岁阿姨谭凤如时,被她一脸的和善感染,与她聊了起来。

已经有了孙辈的谭阿姨,在店里做了2年多,月薪近4000元,这是村里餐饮业比较普遍的工资水平。

家门口的餐饮业就业机会,让妇女成为崖口服务业代言人,她们以岭南家庭主妇特有的温婉贤淑,为崖口美食注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一条美食街带动产业链

延伸到塘头

记者清早赶到伶仃洋畔沙头涌,养殖户和水产中介正在这里交易,鱼虾蟹都是刚刚捕捞上来的。

在红树林海鲜餐厅见到渔民韦永民时,他正将刚刚捕捞上来的9只水蟹卖给店家,剩下的3只蟹,店家嫌小,没有要,他骑上车带着回家。这些蟹,是他跟妻子开着2.6米宽的小木船,6点钟出海拉网捕获的。他说运气最好的时候,能捞到1000多块钱一斤的黄油蟹,一天捞到2000块钱的鱼虾蟹。他的这份营生持续了17年,一年能攒下五六万块钱,养育了三个孩子,大孩子已经工作了。

店里收货的厨师邱文艺说,餐厅边的沙头涌里,涨潮时常常游来成群结队的鱼。10月4日晚上下班,他们看到黑压压一片鱼游过来,一网下去,捞上来12斤野生鲚鱼。

崖口咸淡水交界处特有的水环境和2万多亩养殖面积,孕育了丰富的海产品,每斤价值过千元的黄油蟹,是崖口人引以为豪的金字招牌,养100斤青蟹,1%左右能长成黄油蟹,原因在于,当地除了水体无污染,养蟹的饲料白蚬也是海中野生的。

在崖口养殖黄油蟹出名的金隆源水产养殖场何淦全,多年带着崖口养殖户养殖黄油蟹,给养殖户提供黄油蟹苗,并提供技术。今年帮着拥有50亩鱼塘的崖口人黄锦均首次养殖螃蟹,就养出了许多黄油蟹。

依托崖口水产,崖口生晒成为餐饮业上关键一环。在村内佳记土晒场见到杨少佳时,从生蚝养殖业转型而来的他,用家乡土法生晒腊鸭、腊肉、鸭胗、蚝干、鱼干。他说,生晒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想留住儿时的味道。

崖口餐饮业依托的是当地水产业和种植业,又拉动了水产业和种植业,一条产业链共生共荣,为崖口人提供了一条富民产业链。

新闻推荐

拿手好戏

□子张最近,语文课学到了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是“拿手好戏”。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举了三种特长,“会弹钢琴,会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