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花园洋房藏着“大方”影像 库充村“土著”十九年来养护家族老侨房

中山日报 2020-12-12 06:58

陈剑濠在家中打理花园。房子里随处可见家族老照片。扫一扫可见更多房屋美照库充村,一个城市中心的古老村庄。它的历史,比香山县更为悠久。根据《中山村情》介绍,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氏一族便在此开村。其先祖陈天觉是香山立县先贤,传说,是他以“称”土之计,将铁和于泥中,定仁山为县治,所以香山县城也被称为“铁城”。库充同样是中山著名的侨乡,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便有村民出海谋生,该村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家住夏围街的陈剑濠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库充人,十九年前,他和妻子搬进了这所伯公留下的华侨老宅。“我们本是石岐区户口,之前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老陈十分感谢亲戚的慷慨相助,从事建筑、木工工作的他对老房子进行了精心的“养护”,维系着它近百年的荣光。屋内格局、门板、漆画、玻璃等仍旧完好,还有一张张珍贵的家族老照片,俨然一座私人华侨影像馆。

文/本报记者 廖薇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詹琪琳

建筑老行尊亲自上瓦顶补漏

如今的库充村,建筑风貌新旧并存。经过夏围街,与周围的新式村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带着小院的老建筑,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尤其引人注目。葱茏草木掩映下,一对老夫妇和一只狗,一只鸡,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这间老宅是我伯公的。”房子的守护者陈剑濠告诉我们,伯婆1973年移民海外,叔叔、叔母也于1976年移民。这间老屋便交由陈剑濠的大哥打理。十九年前,大哥搬走后,主人将房子交由陈剑濠夫妇居住,解决了夫妇的住房问题。两层半的老屋室内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内有五间房,前有花园,中有天井,两边水巷,后藏水井。一条长廊连接了厨房和生活空间。最初,老宅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屋顶漏水,白蚁蛀蚀,天花发霉,花园内杂草丛生。早年从事建筑行业的陈剑濠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将其一点点拾掇好。

“平时看到哪里破了就修一下。”陈剑濠已一把年纪,但为了可以省钱,已经退休的他仍会重操旧业,在腰间绑一条粗绳,提着工具上瓦顶补漏。陈太太一边听他讲述,一边笑他:“懒叻(方言:逞能的意思)。”

夫妇俩虽非学富五车、腰缠万贯,但将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活情趣。陈剑濠负责“硬装”,他选用铜心的电线,替代了家里老化的铝心电路。改造了旧厕所,下水道,新添了洗澡房;厨房的漏水依然严重,而炉灶已被改造成柴火和煤气兼用。中间走廊一侧的墙被封起,隔出一间车库兼工具房。

还原岭南人家的复古气息

软装主要由陈太负责,她谦虚地称都是随意搭配,竟也“乱搭”出岭南人家的复古气息。据说,在他们刚搬进来时,屋内大多数古旧家具已被盗贼一扫而空,只剩下一张凳子,小茶几、留声机、缝纫机和墙上的挂钟。 老两口将自己原有的家具搬了进来,又添置了一些装饰。墙上装框挂起的水墨山水、写意水乡、艺术摄影其实都出自挂历。

老陈巧手修缮好古老的“胜家牌”进口缝纫机,“我现在还会用它来补衣服呢。”他自豪道,家里的酒柜、音响柜都是出自他手。但那台古董留声机自链条断后便成为一件精致的摆设,安静地和一堆老唱片待在起居室的一隅,将播放音乐的重任让位给隔壁的新式音响。

坐在起居室内,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粤语流行曲一首接着一首,在空气中回荡,怀旧的音符抚摸着餐边柜上的玻璃厂出品的玻璃杯、小酒柜里的洋酒收藏,与古老的挂钟一起摇摆,“滴答、滴答”,时针仿佛慢了下来。

花园老宅里的美好生活

陈剑濠说,他们原本是住在石岐区的老城区,对旧房子感觉特别亲切。平时在街上散步,经常驻足观赏它们的遗世风华。“我们很喜欢这种风格,老房子宽敞,凉爽,住在这里,我们几乎不用空调。”

看到旧城区很多老房子被人丢空,或者沦为出租屋,不被住户爱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夫妇俩也很是心痛。对于如何保护老房子,他们说不出高深的理论,但觉这就是自己居住的地方,自然需要将它保护好。“老房子是一段历史,现在的工艺虽然坚实,但很多现代建筑已没有了当年的精巧。你看我们这阳台上的灰雕、屋内的蚀花玻璃、洒金的门板,都是原装的。” 不过,住在老屋需要勤于打扫。若有人在楼上行走,颤动了木制的天花,楼下便“扑扑”地尘沙下坠。“两个女儿没有跟我在这里住,只是回来吃饭。她们也很喜欢这间老房子,只是觉得搞卫生麻烦,虫蚁多些。”

屋前屋后的绿色植物越发显出这座“花园洋房”的精致。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只是堆着一些用于烧饭的芒草。陈剑濠告诉记者,屋前围墙旁的那棵黄皮树是盖房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其余的杨桃、枇杷、鸡心枣树、鸡蛋花树、日本枸杞、剑花、辣椒、香茅、荷花、黄姜等都是他们后来种下的。

链接

屋主与“大方”的点滴往事

这间老宅和我们此前走访的老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存放了大量屋主和家人的老照片。在起居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屋主夫妇年轻时的半身照,女主人面容姣好,挽着发髻,身穿旗袍领上衣,男主人则西装革履。陈剑濠称,这位女子就是伯婆,名叫方淑英,嫁给了库充的陈家。据称她是中山旧时著名的大方照相馆家族方家的后人。

大方照相馆旧址坐落于悦来路和孙文路交界处,即中山百货对面。它承载了一代中山人的集体记忆。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早在19世纪清光绪年间,祖籍河南的方国昌便在今商业博物馆所在的位置经营宝烛档,其子方蓬仙则在档前从事神像和人像绘画。后来,方国昌与一位上海人在中山牛角巷附近开办“聚英影像馆”,是中山第一间影像馆。随着事业的壮大,方家后来又在悦来路开办“全真”分店。方国昌去世后,方家后代闹起了分家。其中方国昌的长房大孙方清经营“大方”。因为地段优越,它的生意竟然超越“聚英”“全真”等老字号。

百年大方现已不复存在,但在夏围街的这座老房子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方家制作的相片。在二楼供奉祖先牌位的小厅内,一面墙挂着三张身着清代服装的老人的照片,两男一女,堪似油画。蛋形相框角落贴着一张长方形的落款,依稀可见“全真”字样。他们的对面,则挂着另一对夫妇的全身彩色坐照。初看似工笔,但人物表情精细,初步判断是在照片上色所得。服装丝绸的光泽自然、袖口的绣花立体,虽然相纸潮湿泛黄虫蛀,人像依然栩栩如生。

据陈剑濠介绍,伯公年轻时去了澳大利亚谋生,他在海外去世后,棺椁远渡重洋运回家乡入土为安。正说着,陈太拿出几张残破的旧照片,其中一张大画幅全景图,正记录了这位亲人场面浩大的安葬仪式。在这些老照片中,还有一张老屋昔日的面貌,趟栊门边上站着一位妇女,带着四个小孩。和现在的房子不同,那时这座洋房的大门和阳台都加有防盗网。另一张房屋的侧面照,则显示了库充乡当年的风貌,那时,这间老房子一旁乃是农田,一条田间小路连接了它与周边。“我们小时候,经常过来这里拜年,夏围街变化很大,以前有可以行船的水坑,现在已经是水泥路面了。”

陈剑濠保持着与屋主后代的联系,后者每隔几年就会回国探亲,老屋的修缮常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老屋的女主人方淑英在上世纪90年代还曾回国拜祭她的丈夫。“她是99岁去世的,91岁还回过家乡。”伯婆和子女每次回来都会带一些家族照片,它们如今都存放在老屋的玻璃相框里。

这些富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为我们揭开了屋主后人在海外的生活缩影。随着时光的推移,眼见稚嫩孩童,逐渐长大成人,走向暮年,然而,似水流年,亲情如斯……

新闻推荐

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措施再升级 中山出台《企业人才评定管理办法》

商报讯(记者范展颢通讯员李思宇)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获悉,中山市对2015年颁布的《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