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写好创文“后半篇文章” 一论中山第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中山日报 2020-11-21 08:34

本报评论员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山第六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牌匾。

经济发展是一座城市的底气,而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早在1995年,中山就被省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行点,2005年,中山成为全国首批九个文明城市之一。十五年风雨兼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激励中山爬坡过坎,全力奋进,一幅体现中山人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悉心描绘的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既是荣誉,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文明创建实属不易,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长期把文明创建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扫除不文明痼疾,攻克问题堡垒,进一步巩固文明建设成果。中山不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应重在“平时”写好“后半篇文章”。

文明创建重在常态建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做好创建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巩固文明建设成果。今年6月,在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推进会上,市委书记赖泽华就强调“日常的事情不能突击干,突击的事情不能经常干”。确实如此,因为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民生、民心工程。创建是城市吐故纳新、锐意进取的动态,常态化则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负责任姿态。当前,中山正实现阶段性专项整治与常态化管理机制相结合,在管理运作上,依托智能巡查APP系统,形成从发现问题到快速解决的闭环管理体系。在体制机制上,将市创文办实体化运作,完善文明创建提醒制度、通报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考核制度等机制。推动文明创建迈向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杜绝“打鱼晒网”思维,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文明创建重在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度,是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温暖和力量。志愿服务行动是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载体,维护好全国文明城市,就必须深化志愿服务,提升质量水平,把志愿服务打造成为中山市文明创建的一大特色品牌,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文明城市发展的前行力量。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70万人。无数名志愿者守护在防疫一线,不惧感染风险,为村(居)把好第一道关。他们不惧酷暑,走进大街小巷、走入千家万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文明出行、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行动,全市的奉献爱心氛围愈加浓厚,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无私奉献激荡着社会正气,凡人善举足以汇聚爱心暖流。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带动社会风气向好向上的正能量,推动着每一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展开。面向未来,各镇街、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行善立德的社会氛围,让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一种时尚。

文明创建重在精细管理。漫步中山城镇街头,可以发现环境更加干净整洁,交通更加井然有序,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就连街道两旁的公益广告,都充满温馨、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城市小景,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传递着文明新风,跳动着城市脉动。

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小到一个沙井盖的维护,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都体现出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比如中山市紧盯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九大专项整治行动,加快理顺“两把扫把”问题、解决停车难问题、清理共享电动自行车问题、提升出租汽车行业文明服务水平等。此外,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也要求必须精益求精优化城市品质,下绣花功夫,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手段、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精细化管理依靠各部门凝心聚力、刚柔并济、合力攻坚,唯有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科学施策,才能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全面推动城市面貌和公共秩序焕然一新。

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为了保住一块牌子,而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第六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新起点,我们必须真抓真干全力写好文明创建的“后半篇文章”,各镇街、各部门当把文明创建贯穿于日常,推进落实文明创建重点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博爱”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全民积极性和行动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人文素养,为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夯实基础。

新闻推荐

中山将上演国家级文化盛会 全国34个文艺团体参演

新快报讯记者李红云通讯员钟轩报道11月2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广东省文联、中山市委、中山市政府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