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高度”看中山 纵横维度著文章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的10年新闻路

中山日报 2020-11-07 06:53

罗丽娟小西装、黑长发、说起话来柔声细语,眼前的罗丽娟看似温柔,可行内的记者们却常敬佩于她稿件中的气势与高度。

作为南方日报中山新闻部副主任、记者的她,从事一线采编工作已10年,在文化艺术、社会调查、时政报道等领域均有涉猎。“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一直是她采访和写作的起点。“深入一线紧贴现场,立足本土又跳出本土,讲述这个城市有温度、力度、深度的人物故事、社会事件和改革进程,就是我对这个理念的诠释方式。”罗丽娟说。

文/本报记者 陈慧 图/本报记者 文波

■知冷暖观世态 敏锐洞察嗅转型

触摸过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揭露过矿产盗采、一房多卖、偷排污水、工程质量等负面问题,记录过煤气爆炸、台风袭城等突发现场,参与过组团发展全面启动、深中通道开工建设、首部地方性法规诞生、参与发起重振中山虎威呼吁等重大改革报道……回首自己这十年新闻路,罗丽娟依然觉得,走进镇村巷陌,感受百姓生活是这个职业最自由、快乐的所在,也成为她扎根中山的坚实基础。“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是从百姓口中倾听、观察百态世相。”

2013年,她在深入农村时发现了工业镇里的“外耕农”。由于农地有限,一些本地农民转而到外省市租田种养,她意识到这是珠三角当代农民在工业社会中的新农耕生态,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她用近半个月时间在中山南头镇、广州番禺等地实地走访,采写了《外耕农新传:开着越野车伺弄农田鱼塘》等稿件,描绘出一群善于利用现代技术从事农业种养的珠三角新农人形象。此外还有捕鳗人、荼薇花农等一批稿件,都是她用脚步丈量、细心观察、凭敏锐新闻嗅觉所发掘的社会转型作品。

罗丽娟还曾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参与了许多社会调查。如《北外环通车仅3年就成“路震震”》《29套房产竟悄然消失》《白泥劫》等报道,不仅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整改解决问题。

■觅高度瞄定位 跳出框架看中山

严谨的时政新闻,寥寥数语背后是时政记者经年累月的素养浸润。“看似枯燥、简单,也没有精彩和打动人的故事,但却需要记者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如重要节点看国家中央媒体的报道和社论、各种新政出台后的解读消化,这些政治素养积累的功夫全在稿外。”罗丽娟说。

跳出框架看发展,记录有深度的改革,需要“南方高度”的维度与视野。这是罗丽娟对自己时政类报道的定位。2016年初,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四大定位”发展方向。罗丽娟参与采写“省专家解读中山"四大定位"”系列报道开篇《“四大定位”回答了中山新时期动力源问题》,得到市领导的肯定与批示。还有《“中山+广州”战略加速落地》等报道,都是她从一些政府活动中挖掘亮点,使得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定位与角色更鲜明,这些报道也都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并促成“中山+”系列报道的推出。

如今“重振虎威”已成为中山市委市政府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施政纲领,成为各部门、各镇区推动改革再出发的发展目标。而最早呼吁“重振虎威”的文章,就出自于罗丽娟与同事们之手。2019年8月,《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推出“重振虎威”系列报道,罗丽娟深度参与了采写报道。从市级到镇区,从政策到企业,该系列报道以中山为样本,深入剖析了珠三角传统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后遇到的新问题、新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思考、新路径。报道推出后,引发了全市大讨论,并成为了中山人再出发的目标。

记者就是一个快速纵横、穿梭在不同维度的职业,罗丽娟形象地勾勒了一个记者工作场景。上午她可能是穿着西装,坐在会议室里记录政府多项制度改革的惊涛骇浪;下午转身就戴上草帽、换上平底鞋,走访镇区企业或乡村,与打工人、农民混成一片的调查者。而媒体本身就是记者所在的一个超级链接平台,给予记者横向、纵向的无限发展空间。在这里可以垂直就某一个专业领域深度发掘,也可以横向与众多领域人员接触,甚至还可以打开一个通往新平台的接口。“无论是什么岗位和工作,最基本的都是职业责任感。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去做好。”罗丽娟说。

新闻推荐

一键核验 即时放款 广发银行赋能大湾区跨境贸易便利化

商报讯(记者范展颢)记者昨日从广发银行中山分行(下称“中山广发银行”)了解到,广发银行“直联跨境金融区块链系统”近日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