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一体化”新考题 中山如何作答
从翠亨新区上空俯瞰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远处深圳市的建筑隐约可见。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深中一体化再次成为中山朋友圈的热词。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再次提到省政府关于深圳、中山两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关规划。
这是继今年6月省发改委答复省人大代表梁士伦有关建议之后,又一次将深中一体化放到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1周年、深中通道建设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之际,深中协同发展走到了新路口。省政府明确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并将深圳的“西协”和中山的“东进”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范畴,对中山来说无不是一个新的“礼包”。
机遇触手可及。但挑战,也不容忽视。
打开一个全新的产城空间,对中山来说不仅考验眼力,也考验承接力与竞争力。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曾艳春
一怎么实现一体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在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并且最为常用的经济学理论,是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中心—外围”模型,以此展开产业集聚与分工、空间布局与土地配置等问题的研究。
换句话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流逻辑,是基于城市间比较优势的互补原则。这涉及到产业布局、配套衔接等多维度的协作,广佛、深莞之间的合作都是例子。
根据省政府公开消息,有三大动向是值得关注的:其一,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力在提升。数据显示,去年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总和超805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7.3%。这其中有个趋势是深莞惠的抱团发展和产业集聚,这三座城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长期位居全省前三强,竞争力在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基础元器件等领域尤为突出。
其二,深圳释放的产业协作空间正在扩大。从深圳释放的信号来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正在持续加码,这将为其产业走廊的拓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些产业包括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工程车等,目前都有扶持政策加码,并且都有一个产业延伸的积极信号:和珠江西岸城市共同谋划产业项目,一个“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链分工和协作体系,有望跨越珠江两岸逐渐铺开。
其三,跨江通道的建设正在缝合空间距离。跨江通道是聚合大湾区城市群的加速器,也是重塑产城空间、重构产业布局的前提。梳理近几年来全省的大交通项目,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不容忽视,那就是跨越珠江口的超级工程。除了目前已经通车的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和港珠澳大桥,还有广深港高铁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的,还有以下几个大项目:
深中通道,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跨珠江口隧道,今年7月正式开工,计划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
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计划2021年通车运营。
另外还有列入计划的:中南虎城际,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近期建设项目。
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远景展望线。
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连接中山和珠海,最近两市均已启动前期工作。
从世界湾区发展的轨迹来看,跨海、跨江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加大湾区城市群的集聚力度。上述跨珠江口通道的规划建设,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深圳“西协”中山“东进”
手握深中通道这张牌,中山对接东岸的迫切性日益强烈。
显而易见,深中通道这一直连珠江东两岸的跨海通道开建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来自民间的期待,表现得都非常积极。记者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三个月内,中山周边城市主动与中山市签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协议,跨区域的干线路网、轨道交通项目进展很快多了起来。
区域间的协作也水到渠成。
在深中通道的东岸,深圳市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透露了加大“西协”步伐的信号。“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客厅"”“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技术、最优的方案、最精细的管理,加快前海城市新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光明科学城、大运新城、宝安中心区等片区规划建设”。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指引,制定城市设计指南和工程建设导则,打造国际一流的时代精品、城市杰作。其中,前海城市新中心、宝安中心区等片区的规划建设就位于深中通道东侧。
在深中通道的西岸,也是在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山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民众镇等东部沿海地区,显然被赋予打头阵的角色。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翠亨新区起步区的规划几经调整,在2019年公布了最新版本。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原有的用地规划、功能片区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比如,在原有的规划中,马鞍岛中部规划为“依托英皇集团全球华人文化村项目的多元服务中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对翠亨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发生了转变,其中,马鞍岛中北部地区由原来的产业用地为主调整为以新型产业用地、综合服务、科创研发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域;另外,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东南侧物流—工业混合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先进智能产业区也进行了用地调整,东部沿海的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
上述改变,无不体现着对深圳尤其是前海、宝安等片区功能规划的呼应。
三深中产业扩展走廊打开新空间
今年,中山对接深圳的力度再加码。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透露,中山将谋划布局七个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也就是说,中山将重新梳理近三成的土地来参与“双区”建设,其中三大核心平台270平方公里,占七大平台面积的57%,占全市面积的15%,目标直指对接珠江东岸尤其是深圳的产业。
这样的力度,在大湾区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市场的选择加上政府的引导,中山东部片区已经有深中产业协作的案例。翠亨新区,出现了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中深科技产业园、高精密制造科技园等产业对接合作平台,目前已引进注入比亚迪、华侨城、彩迅、立信门富士等一批高端制造、智能家电、健康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火炬开发区,今年以来不断在强调一个政策——积极腾挪出土地来对接深圳。中山提出打造深中产业扩展走廊后,火炬开发区首个公开将积极规划,并提出要腾出万亩产业用地来对接。
但也要看到,想珠江口靠拢、积极对接珠江东岸的珠江西岸城市,近年来也逐渐发力。
江门、肇庆两市,规划建设14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这里边还有省级产业共建财政资金的支持。近三年来,省政府引导342个珠三角优质企业项目落户两市转移工业园,推进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快速发展。其中,江门市依托广海湾、银洲湖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透露的信息,2019年上述产业园引进广州、深圳超亿元项目39个,投资额达209亿元。
中山的独特优势在哪?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6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对于省人大代表梁士伦提出的、关于建设深中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省大湾区办在与会省有关单位沟通并听取相关意见后,进行了答复。
答复函认为,建设深中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省发改委将结合大湾区发展规划布局、产业分工、区域协作等方面对深中两市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其中,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民众镇、三角镇等环湾东部镇区作为对接深圳产业拓展外溢的重点区域,加强与深圳前海、宝安、南山、光明等临近片区的产业互动,联动形成要素汇聚、统筹整合、功能互补、辐射带动的走廊空间。
根据规划,省发改委将继续支持两市加强现代产业对接合作,推进高新产业协同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深中科创资源对接合作。包括推动深圳市高新区与翠亨科学城合作,为珠江西岸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提供支撑,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产业化,共促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人才交流互融。
推进高新产业协同发展。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平台互动发展。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衔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促进两岸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对话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对接深圳
中山要有更创新的思维
“双区”机遇下,对接深圳的城市频频出台政策措施、各显神通。中山如何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特色之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划定片区发展“示范区”不是最优路径,中山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他建议,中山可尝试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和理念,通过“云中漫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推进深中同城化。
划定片区发展示范区不是中山的最优路径
南方日报:深汕特别合作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合作区GDP增长了23.1%。今年,珠海、中山、惠州在不同层面提出与深圳合作,您认为在共建合作区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林江:深汕特别合作区有一定的特殊性,两地属于飞地合作,在地理上不相连。在本世纪还能提出飞地合作,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创新。而它目前探索的是一种阶段性的递进,初期合作区由深圳、汕尾两市共管共建,过渡到经济建设归深圳,社会建设归汕尾。现在,深圳全面主导,GDP全纳入深圳,利益分成暂时归合作区。
深圳的经济腹地是有限的,因此确实有产业溢出的客观需求,这是它对外共建合作区的基础。暂不考虑共建合作区的GDP是否全部纳入深圳这一因素,一旦合作区成为深圳延伸的腹地,那么深圳的企业有在外设厂、扩张的需求,就能及时借助腹地资源发展,企业总部依旧留在深圳,生产基地等外迁至合作区发展,这符合深圳的预期。而对合作区而言,它可以形成与深圳产业配套的整体格局,一些在深圳难以发展的产业配套,可以迁移、延伸到合作区来,这对合作区也是有利的。
南方日报:有学者提出,在中山东部临深片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深中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深中通道开通前的窗口期,中山应该如何作为?
林江: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山、深圳地理上也是不相连的。对比惠州、汕尾、河源等地,中山市目前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也存在土地碎片化、大片土地整合难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中山东部临深片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发展示范区,难免落入俗套。
城市同城化采取划定片区发展示范区、合作区的案例有很多,但大部分没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该区管理、建设的主导权问题,并且无论从合作机制、管理机构的成立,合作区建设运营成本的分担,获利分成的安排等,都需要落地性更强的统筹,以及真正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我个人认为,划定片区发展“示范区”不是中山应该选择的最优路径。中山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既然中山积极推进深中一体化,意味着它希望深圳把中山当作经济腹地的延伸、产业外溢的目的地。我们尝试用创新的合作模式、理念,通过“云中漫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推进深中同城化。倘若在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下,整个中山都能与深圳进行产业对接。拥有专业镇经济特色的中山,以镇区特色产业项目为基础、依托,与深圳紧密对接,或许能推动深中进一步融合发展。与其划定一个地理上的区域、发展示范区,我认为,调度全市各镇区的优势资源、产业项目与深圳点对点的“云对接”,对深中融合发展更为有利。
乐享其成的态度中山可能错过这趟车
南方日报:深中通道是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一道考题,大湾区城市几乎都在“抢答”。在地理位置占优势的中山,如何避免通道变过道的问题呢?
林江:与江门、惠州、珠海等周边城市相比,中山可能在整体实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从珠三角多个城市来看,专业镇发展而来的古镇灯饰、南头家电、小榄电子电器产业是有一定优势的。此外,还有早期的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国家健康产业基地,这是惠州、江门可能无法比拟的。作为孙中山故里,改革创新也是中山拥有的重要的精神支持。中山的基础条件是好的,但近几年中山经济低迷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中山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经济低迷的原因,进一步改善。深中通道到底是通道、过道还是目的地,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从深中通道建设来看,中山是具备区位优势的,但若此时中山以乐享其成的态度面对,而非铆足劲去准备,中山可能反而错过了这趟车。
十几年前,广州地铁仍在规划。不少市民提问:开通地铁后,对黄埔区经济有怎么样的影响?倘若黄埔区没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能出现的是虹吸效应,一部分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将会朝着广州市区流走。像地铁修建、深中通道的建设,这都是交通建设给地区发展带来的一个机遇,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应该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交通建设的发展是两地融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主要在于地方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新闻推荐
现有位于小榄镇民安中路163号的民安广场以及酒店物业拟整体公开招租,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总出租面积约3.4万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