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启宁奋战新闻一线27年,用镜头记录中山交通巨变 为报道深中通道“海底初吻” 两天只睡3小时
“我很庆幸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选择当了一名新闻记者,和许多人仅仅见过建成的样子相比,我见证了建设当中的工程,看着它们从无到有,从蓝图变成现实,我的激动不言而喻。”
本报记者 李丹丹/文 夏升权/图
■见证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
类似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对新闻记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新闻大事,作为全国唯一登上一体船见证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的记者,杨启宁说是自己的幸运。
今年6月17日,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暗埋段隧道实现“海底初吻”,它的成功标志着深中通道项目关键线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6月15日下午我们已经登船,直到6月17中午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历时40多个小时,期间我只睡了3个多小时,16日凌晨睡了半个小时,17日凌晨睡了2个多小时。到了船上后,我和同事们很珍惜这个难得一遇的采访,也很激动,不忍心遗漏每一个细节,在我们的镜头里,同样有已经熬得眼睛通红的工程师,有和衣而卧的工人,更有怀抱着深中通道首节沉管迎着朝阳向西人工岛进发的"一航津安1"。”历经4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宣布首节沉管成功与西人工岛实现“海底初吻”。这次采用世界首创的自航式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进行沉管浮运安装作业,克服了技术首创、船舶首制、气象多变、长距离浮运等多个困难挑战,实现了世界海工领域的一次跨越,标志着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也将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术提升到新高度,开创了世界之先河。杨启宁说,看到这一切,作为一线记者感到无比自豪,如若再遇到这种超级工程的报道,我也会积极报名参与报道,再辛苦、再煎熬也觉得非常值得。
■采写摄编样样行的“全能记者”
10月31日是星期六,记者见到杨启宁时他正在编辑片子。“V视频已经发过了,现在做电视新闻。全媒体时代要求记者是多面手,采写、摄像、出镜、编片等什么都要能做,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媒体传播,要有不同的形式,意味着一条稿采访时就要有足够的素材,同时完成多次传播。”杨启宁对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形容就是“三头六臂”,拿着麦克风、扛着摄像器材、举着直播设备。
在记者岗位坚守27年,杨启宁说做记者要有民生思维,不畏艰险的勇气,更要有担当精神。遇到人手不足的时候,杨启宁总是一个人挑起拍摄、出像、写稿、编辑的工作,被同事称为全能手。2015年4月8日采访中山港大桥新桥的斜拉桥主塔封顶的时候,杨启宁拿起摄像机和三脚架一个人跟随施工人员爬到了离水面100米多高主塔塔尖,在狭小的封顶空间里,完成了拍摄和现场出像的工作。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杨启宁紧跟交通一线的抗疫报道工作,从春节前大年廿六开始,持续两个月连续工作,转战在医院、高速公路出入口抗疫检查点,穿上二级防护服进入境外人员隔离酒店做采访,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中山的防控措施,减轻市民的担心和顾虑。
扎根新闻一线,杨启宁获奖无数,他所采写的《男童二楼坠下“接住哥”徒手相救》的新闻获2014城市电视新闻一等创优短消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工程今天动工》等两篇新闻获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二等奖;《电梯不再困人!全国首台旧楼加装自动解困物联电梯今日落成》新闻,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的三等奖。
新闻推荐
10月31日上午,“大美中华,锦绣湾区”2020中山横栏第四届西江健步跑(走)暨廉洁教育展览活动在西江河畔举办,盛况空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