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周到”又要“合身” 中山:构建高质量文化发展新格局

南方日报 2020-10-22 07:09

在中山,合唱艺术的普及丰富了从儿童到老年人各个群体的精神生活。叶志文摄

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一座现代文明城市人文底蕴的映射,也是感知一座城市人文温度最直接的第一视角。对于中山这样一座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让不同来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更加湿润、温暖的一面。

10月18日晚,“中山之约:唱响美好小康”2020年中国城市合唱节暨中山合唱季在中山开幕,中国合唱协会全国首个网络培训基地落户中山。“中山合唱季”的品牌打造助推了中山乃至全国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是中山市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山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紧扣公共文化发展脉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中山书房”常亮的灯光,还是送到镇乡的歌舞剧作,都让我们看见了中山为打造既“周到”又“合身”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努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让一个高质量文化发展的新样本呈现在人文湾区的文化版图之中。

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引领高质量均等化发展

“阅报座谈,会短内容全。读报人畅所欲言,莺歌笑语同欢。中山图书馆美,无声阅读心悦。最美当属服务,贴心服务人醉。”今年8月,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举行了首场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参加完活动后,82岁的读者伊树德在报刊室内留下了写有上述语句的纸条。

在中山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主干道——兴中道上,与文化公园兴中园融为一体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是城区繁华喧闹中宝贵的休闲文化坐标。作为中山市近年来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中山纪念图书馆今年国庆假期迎来超过4.3万人次的读者,成为假期中山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之一。公共文化服务的魅力,呈现在一位老年读者的笔记上,更长久地留在其所惠及的人群心中。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上进行有效突破,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是让我们的市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服务,提高服务的公平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则是让我们的受众能够得到想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背后,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萧亦充说。

自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在创建期间全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施总数与创建前相比提升24%,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与创建前相比提升67%,超2500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的提升和普及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支撑,中山市、镇、村三级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建成。中山市更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实用高效、面向湾区、接轨国际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以图书馆场馆建设为例,创建示范区期间,中山市最大的“民心工程”——中山纪念图书馆建成投用,中山还高质量建成各类别自助图书馆93家,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在湾区城市及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山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包含纵横两种结构的图书馆共享型总分馆建设模式。2019年,中山市公共图书馆共享型总分馆体系建设等举措显现出成效,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大幅增长,增长率达8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

坐落于“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市古镇镇的龙泉博物馆,是一家以展示推广创意灯饰设计文化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民间收藏馆”。今年8月,它与其他6家文化馆一同入选第二批中山市共享文化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灯都古镇的特色打卡地。

共享文化馆,是指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并能常态化以优惠或免费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特色化、主题化、普及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服务的文化场馆。利用丰富多元且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如中医药文化、陶艺文化、红木文化等,中山市积极打造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路径,开展了以共享文化馆、文化馆之友为代表的共享系列建设。目前,中山共有18个共享文化馆,这些场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公共文化服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覆盖面不高、供需不准、效率偏低等问题。对此,中山市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嵌入式服务”,让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到居民小区、人群密集区、商业街区、旅游景点及文化休闲场所,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房前屋后遍地开花”建设格局。“共享文化馆”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路径的无限可能性,嵌入式服务也在更多领域得到拓展和推广。

2019年6月,中山市开展“邻里文化家”试点建设:选取中山市内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小区,利用其公建配套设施建成邻里文化家。邻里文化家中的邻里自助图书馆将全天候为小区住户及群众提供借书、阅览、免费wifi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目前,中山市已开展13家邻里文化家试点建设。

随着图书馆之友、邻里文化家、共享文化馆、文化馆之友等项目的启动与普及,中山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迎来快速的高质量发展期,弥补了原有公共文化设施和体系的薄弱点、空白点,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公众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社会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水平

位于小榄镇东宁路的永宁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今年6月完成改造,如今已是集党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文化服务、公益服务、职工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同悦学堂”是该中心这两年打造的一个品牌项目。该项目结合永宁社区本土人文特色,面向社区居民,举办一系列以亲子阅读、家庭活动为基础的阅读活动。

《荷花镇的早市》绘本主题展就是其中一个,它让社区居民大开眼界,“原来阅读还可以这样生动有趣。”多位社区居民表示,该展览创新了阅读推广的方式,可听(故事)、可看(展览)、可赏(艺术品)、可画(绘本)、可玩(手工),还可交流。它通过主题书目推荐、农作物实物展演、本地市场介绍、儿童手工、绘本创作等不同的方式,对荷花镇的早市进入深入解读,让孩子们一次就可以玩够、学够。

在小榄,类似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有14个。它们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让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这背后,承载着中山市引入社会力量建设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懈努力。

作为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博爱”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中山“博爱”的城市特质。发育健全的社会组织与发达的民营经济,为社会力量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优良土壤。近年来,中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批有中山特色的公共文化创新实践——通过“一元捐”公益项目,中山市神湾图书馆成为中山第一个由网络众筹建成的图书馆;全民公益园的打造,为中山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汇集社会资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南朗左步村成为稻田书房是民营图书馆的标杆,融入左步村乡村稻田美景之中的全玻璃书屋一开放就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目前,中山市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使新型阅读空间更加活跃,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美、更加舒适、更有特色化的阅读环境。今年中山全市有18个项目入选共享阅读空间试点建设,明年还将根据试点成效及社会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资助和扶持相关政策。

撰文:廖瀚高薇郭玉贞

新闻推荐

中山市将全面使用第三代社保卡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翔宇通讯员李思宇)记者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从今年11月起,中山市将全面使用第三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