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镆望随行 蒋镆潼琵琶音乐会”举行 奏响琵琶新民乐
■在继承传统中拓展民乐
在音乐会当晚,蒋镆潼以横跨古代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选曲,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开场一首古曲《平沙落雁》展示了琵琶在演绎文曲方面的优势。而接下来一首现代作曲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天鹅》可谓掀起了音乐会的一阵小高潮,《天鹅》是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应用了吉他常用的分解和弦的方法,“这首独奏曲是琵琶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蒋镆潼说道,刘德海先生第一次尝试在琵琶作品中独立地运用西洋大小调式来创作的乐曲,他突破性地把西方的音乐特性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思想结合在一起,完美地融合到作品当中,使得乐曲能充分地展现前所未有的琵琶音乐表现能力,“如果你在欣赏过程中注意到乐曲结构的安排、演奏技法上的创新、乐句情感的衔接与细微的变化,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创作上,刘德海先生通过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以及演奏技法的变化等手段,完整地表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乐曲的结构层次分明,指法丰富多变。 演奏者需要用长轮和拨弦的方式来模仿天鹅拍翅膀的优关姿态,这对演奏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而这首曲目也是许多音乐学院的考试曲目。”
在演奏中,曲子的开头中速偏慢,把我们带入波光粼粼的安静湖面,一群洁白的天鹅在湖边嬉戏,快速的打、带音如同天鹅在不经意间抖动着羽毛,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安逸的快乐。其中的琶音,就像水面的波纹。第二段中速偏快,节奏多变,重音不断变换,描绘了湖水中央的“领导者”天鹅在嬉戏、捕食、追逐的场景。同时也通过旋律的流动暗示了天鹅高洁的品格和优雅的态度。第三段右手的打弦,由弱渐强,由远及近,强弱交替,虚实结合。之后转为一段长轮,夹杂着大指调弦的颤音,像极了天鹅的叫声,在高飞时的声声呐喊,在这其中,“三指轮”加上泛音是一个演奏技法上的大胆创新,更加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层次,通过这种细微的技巧来展示着天鹅飞翔时栩栩如生的状态、变化。最后转为大指和食指,将力度也推向了极致。随着一声声的呐喊,一声扫弦,乐曲进入了“紧打慢唱”的阶段,音乐感觉逐渐加强,在快速的扫弦当中戛然而止。 蒋镆潼富有层次的精准演绎,让观众们叹为观止,齐声叫好。
接棒《天鹅》而来的是旅英作曲家王术的新作《五行·商》,这也是该作品首次演出,蒋镆潼与打击乐演奏家郑瑀带来了一次琵琶的现代性尝试,她们在默契的配合中展示了曲中描绘的茫茫大漠独行千里的意境,具有现代性的旋律和音符极具画面感。而《十面》则是蒋镆潼自己根据名曲《十面埋伏》中的音乐素材进行再加工创作的新曲,在钢琴、鼓乐的配合之下,演绎了现代人面临各种压力以及迎头而上的状态。
■民乐不必画地为牢
谈到蒋镆潼的代表作,非《琵琶语》莫属。当年还在读大二的她被音乐制作人林海先生相中,演绎了这首曲子。后来经过推荐,《琵琶语》又被徐静蕾看中,选作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主题曲,“听林海老师说,徐静蕾在拍电影时是根据这首曲子的基调寻找到拍摄的灵感,后来它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当晚,蒋镆潼重新演绎了《琵琶相》里的作品《琵琶语》,如泣如诉的旋律让观众们沉浸其中。如今,蒋镆潼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日益成熟。在蒋镆潼看来,音乐的深造除了进一步磨炼演奏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人的阅历和音乐之外的功夫,比如说对音乐史的了解对作者和作品方面的理解。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认为传统乐器的现代拓展是必要的,但首先不能忘记初心,不能丢掉我们经典的东西,现在传统民乐的发展其实不是创新性不够,反而是传承不够,我们有很多经典的乐曲需要不断被演绎和学习。当然我也不排斥传统民乐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但你得演什么像什么。其实所有音乐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由自在,我们也没必要画地为牢,只要通过乐器能够传达艺术与情感,民乐也可以玩得很精彩。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新闻推荐
《梅雨怪》内页由刘建满翻拍,关注中山日报APP人文频道“绘本馆”可见更多内容。廖薇下周,农历七月十四,南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