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好邻居照顾聋盲母子11年 阜沙镇上南村村民冯在祥的凡人善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文/本报记者 陈伟祺 见习生 陆倩柔
图/本报记者 王云
■11年日夜守护,胜似亲人
祥叔的家位于阜沙镇银河北二街30号,斜对面一处不显眼的平房,就是那对失明母子的住处。祥叔告诉记者,妈妈阿香54岁,其儿子小陈31岁,两人均先天性失明且聋哑,仅能通过触觉和嗅觉感知这个世界。
尽管祥叔每天定时上门清理卫生,但由于母子二人的特殊情况,记者离门口几米远依然能闻到异味。祥叔却毫不介意地进入房间,轻轻拍了拍小陈的背。侧躺着的小陈立马扶墙起身,伸手摸索到祥叔的手臂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一摸就知道我来了,你看,他一直握着我的手不肯放开。”经过长年累月的照顾,冯在祥和小陈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沟通方式,熟悉的温度和触感打通了无声世界里心与心的距离。
祥叔说,天气凉了,小陈会扯扯自己的袖子,告诉他要添加衣物;头发长了,小陈就会指指头,表示要理发了;生病了,小陈就会抓起他的手摸自己的额头或肚子,说明哪里不舒服……“我从小看着他长大,照顾母子二人的衣食起居,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祥叔黯然道,由于丈夫早逝,阿香和儿子便成了孤儿寡母,生活无法自理,十几年前,阿香曾经试过自己做饭,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厨房给点着了,幸好邻居发现及时,母子二人才免于一难。
作为生产队队长,祥叔便组织村民,号召大家一起照顾这对母子。然而,由于都是些脏活累活,无人愿意承担。“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村民信任我选择我当生产队队长,照顾他们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于是,从2009年开始,早上6点、中午11点半、下午5点半就成了祥叔每日雷打不动的送餐时间表,把饭送到母子俩的手上后,他就开始清洁卫生、洗衣服、消毒、灭蚊,以防细菌滋生。疫情期间,祥叔还购置了一支测温枪,时刻关注他们的体温变化。
■11年来未出过一趟远门
多年来的相处让两家人融洽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遇上恶劣天气时,最不“淡定”的就是祥叔。“他们家地势低洼,我担心会被雨水倒灌,整晚都合不上眼。”2018年台风“山竹”过境当晚,祥叔身上的雨衣和水鞋几乎一夜未脱,手电筒也一直放在身边,隔几十分钟就拿起手电筒往母子俩家跑。
冒着几乎能把自己吹倒的大风,承受着像小石子一样砸在身上的大雨,祥叔一夜间上门看望11次,“排水沟堵住了肯定要及时清理,然后看看窗户有没有损坏,观察一下母子二人的身体状况。”然而阿香并不知道室外正在刮风下雨,不小心跑到了室外,又找不到家门口,结果在雨中昏倒。幸好祥叔每隔几十分钟就上门看望一次,发现阿香手脚冰凉躺在地上,他立即叫附近的街坊帮阿香换衣服,然后迎着风雨走到村口的大排档买了碗热粥,一口一口地喂,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喂完,“还好来得及时,第二天吃了点药后基本没什么大问题,能自己吃饭了。”
11年来冯在祥从未出过远门,也从不在外过夜,“心中有牵挂,哪里敢走远?照顾他们已成为习惯,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咯!”冯在祥露出朴实的笑容,他说,护照、港澳通行证办下来这么多年,基本和新的一样。
■大爱善举,广为流传
祥叔谈及自己11年来的坚守,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算我丈夫不是生产队长,同是一个村的,也会帮助他们。”冯在祥的妻子说,家人都很支持祥叔照顾阿香母子,经常还会帮忙做饭、购置生活用品。
冯在祥的善举,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每天既要清理大小二便,还要做饭送餐,一般人进去待十分钟可能都接受不了,但队长一干就是十一年,我们都很佩服。”村民吴姨有时候也会上门帮一下忙,深知这份工作的不容易,尤其看到祥叔一把年纪还在雨中送饭,非常感动。
谈起自己的付出,祥叔的脸上丝毫看不出照顾失明母子11年来的艰难和心酸,他用自己的爱心与爱行,承担着“我是你的眼”的重任。有村民告诉记者,在上南村,祥叔有很高的威望,被评上“中山好人”后他的故事更被广泛相传,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新闻推荐
中山传媒“线上营业厅”微信小程序上线 手机上可轻松搞定刊登等50余项业务
本报讯(记者闫莹莹)“证件遗失登报、刊登广告、订阅报刊、小记者团报名……等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一键办理,不用来回跑,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