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志愿者梁丽琴投身助残事业25年,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残障人士也能为社会出一份力”
文/见习记者 陈家浩 记者 徐钧钻 实习生 袁嬿淇图/本报记者 王云
■残障人士也能助残、扶残
身穿绿色的志愿者服装,烈日下的梁丽琴笑容灿烂,童年时患小儿麻痹症,梁丽琴留下了左腿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却也使她对残疾人的困难更加感同身受。“残疾人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同样是一名残疾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助残、扶残贡献一些力量,也向社会证明,即使是残障人士也能帮助他人,也能为社会出一份力。”
2009年,梁丽琴正式加入中山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她笑着说,无论是日常探访,还是链接资源,自己总是尽全力去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大家总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就是"出力"的那一类。我曾以助残志愿者的身份,在沙朗为一对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兄妹提供服务,局限于身体条件,他们走进校园学习的心愿始终无法实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将兄妹俩抱上轮椅、一起游览了中山纪念中学,他们脸上的笑容让我很有成就感。”梁丽琴说。
■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助残志愿服务并没有想象中轻松,梁丽琴介绍,由于残疾人有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和智力精神残疾等多个不同的分类,开展服务需要有专业技能的支撑,“以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为例,多动是他们症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掌握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助残便容易"好心办坏事"。”梁丽琴严肃地说,当自闭症患者开始抓狂、大吼大叫时,严肃喝止无济于事,“安抚他们时,应当顺着他们的思路思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梁丽琴笑着说,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自己每次服务后都会进行反思、总结,也通过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或参加助残扶残技能培训班的方式提升自我。
讲解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政策、介绍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梁丽琴在摊位中忙得不亦乐乎,她高兴地说,在市残联的引导下,助残志愿者们正全力助推创文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爱残疾人是应有之义。如今全市的助残志愿者人数已经接近800人,也推出了"光明行动""洁亮工程"等品牌活动。中山助残、扶残事业的发展,创文工作的持续推进为我们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幸福。”
新闻推荐
西区公益银行文明支行成立 引导未成年人利用暑假积极参与社区创文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讯(记者陈伟波通讯员郑思敏关华杰图/记者文波)“小朋友们看过来,暑期跟着爸爸妈妈入户劝导文明,既学到知识,又可积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