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半年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七,“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用“铁手腕+黑科技”守护碧水蓝天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山成立市镇指挥部,市主要领导亲自坐镇,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建立指挥部工作群,每天在群内发布全市空气质量情况、污染情况、各镇区空气质量排名等,指出突出问题和影响空气质量的“黑点”;按照“五个全”思路推进全市15个流域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中山正以实际行动,在决胜之年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本报记者 唐益
■密织“天罗地网”
精细化管理中山“气质”
本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今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在这份名单中,中山6月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二,1—6月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七。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中山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今年1—6月,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82天,其中优为120天,良为53天,轻度污染6天,中度污染3天。
每一个反映在监测数据上的微小变化,其背后是覆盖从监管到执法的治理体系在发挥作用。2018年,中山将全市域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2019年,中山在部分镇区全天候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生物质锅炉整治、推进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油改水”替代、加强VOCs企业整治,中山空气质量的改善建立在每一项具体的治理工作上。
在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中山密织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引进新技术,迈向大气精细治污。去年底,中山建成以9个空气质量标准站加300个微观站的“9+300”大气网格化监测体系,24小时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变化。300个环境空气质量微观站在实现全方位监控中山市大气污染分布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数据平台和手机APP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集成污染源分布图、环境质量实时图、污染趋势变化图、网格员分布图等,提高源解析精度,精确找到污染来源。
■全流域系统治水
水环境治理展现新成效
中山纪念中学旁,兰溪河水草丰茂、河水清澈见底。岸边,一座民国建筑风格的污水处理站正在运行,将纪中师生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到兰溪河中。经过清拆非法畜禽养殖、雨污混接整改等整治行动,曾经流淌的劣V类水质的兰溪河已经成为历史。
兰溪河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是中山市系统治水、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中山按照“五个全”的思路,即全流域整治、全系统治理、全市域监测、全民共同参与和全过程监督,加快推进全市15个流域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中山市今年第二季度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劣V类河涌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8条/段,下降率24.49%,河涌水质有所改善。
在系统治水的同时,中山还投资3.4亿元,建设全省前列的、先进的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定期公布河涌水质状况和镇区水环境质量排名,倒逼各部门治水责任。
东华路上、莲兴涌旁,一座白色的小房子内,一条水管正伸向河内,每4小时抽取一次河水进行检测。同一时间,莲兴涌的水质监测数据,已经上传到6公里外的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科监控中心水质管理系统内。自动取水、监测、分析、上传数据,目前中山市已经完全部259个能给河涌做“体检”的自动监测设施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市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磨刀门水道布洲、珠海大桥断面、洪奇沥断面、横门水道中山港码头断面4个国考断面达标率100%;兰溪河、泮沙排洪渠及中心河3条入海河流国考断面提前1年消除劣Ⅴ类。内河涌方面,2020年第二季度中山市共监测河涌1096条/段,全市劣V类河涌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8条/段,下降率24.49%。
■环境治理加码
启动工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摸查
上周,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工作人员走进板芙镇的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下称“洋紫荆”)厂区,检查该公司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设施运行的情况。在蓝天白云下,高耸的烟囱中正排放经过处理后的生产废气。“在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帮助下,这套设备已经稳定运行了一年多,对废气的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尾气有机污染物指标完全符合标准。” 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熊长武介绍说。
VOCs是臭氧形成的前提物质。近年来,中山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但臭氧浓度同比上升明显,成为当前影响中山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因子。针对“痛点”,中山对VOCs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指导、帮助企业完成各自不同的治理方案,协助他们进行评估、验收、监管。本月初,“中山市生态环境专家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41名有VOCs治理经验的专家,深入涉VOCs排放的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VOCs省、市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已完成综合整治企业数249家,完成率为82.5%。
空气、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同时,中山同步开展“净土防御战”,于今年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和重点工业园区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第二阶段调查工作,完成了40个地块布点采样方案的线上专家评审及系统上传,开展了16个地块的现场采样工作,以摸清中山工业用地土壤状况的“家底”;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陆域土壤环境排查与潜在污染区域详查工作,目前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的45%。
新闻推荐
中山市招生办、中山纪中、市侨中相关负责人做客本报《中山号会客厅》,为高考生填报志愿支招 高校线下宣讲会停办 考生应线上主动出击
嘉宾做客《中山号会客厅》,为高考生填报志愿支招。本报记者黎旭升摄扫码看直播回放今年高考放榜后,考生们从得知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