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玲等名师做客《文明城市大家谈》,就如何帮助孩子们避免沉迷网络话题与家长互动交流 “陪伴+引导”让未成年人理性“触网”
文/本报记者 张房耿 图/本报记者 黎旭升
●电子产品监管:培养自律能力,切勿粗暴管理
有家长反映,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有的家长采用没收手机等方式,但效果不如预期。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长期从事学生心理教研的梁剑玲分析,网络世界的多样性满足了孩子好奇、求知欲强的需求。同时,网络世界总有回应、付出总有成绩,让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同的青少年获得了满足,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特别是自我意识弱、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通过游戏和网络社交找到了群体认同,过度依赖网络而变成网络沉迷。
电子产品的有效监管,一直是不少家庭颇感苦恼的难题。直播中,周红分享了一个教学中的案例。“曾经有一个男孩因为爸爸强行没收了他的手机,很长时间不跟爸爸说话,甚至还跟同学说不想回家,恨不得离家出走。”周红建议,可以尝试用“正面管教”里家庭会议的方式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进行约定,也借此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邓建敏也建议,对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家长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管,“温柔而坚定”的管教方式才能在给孩子建立要求的同时,也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网络环境营造:陪伴+引导,避免遭受网络侵害
有家长提问,网络里信息万千,很多APP、微信上的不实信息、不良信息依然传播甚广,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引导?邓建敏认为,对于小学生,建议家长手机和电脑设置儿童模式、陪伴孩子上网。孩子如果遇到不良信息和有害游戏,先要主动拒绝,再向家长老师求助。
虚拟世界无底线的言论,极有可能演绎成一场多数针对少数甚至围攻特定个体的网络暴力。直播中,周红分享了一个中学生在网络留言正常表达个人观点,却遭遇讥讽、谩骂等网络暴力的案例。周红建议,对网络上出现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孩子们如果有兴趣关注,最安全的做法是多跟家人讨论,不轻易在网络发声。
有家长苦恼,孩子在家人面前很乖巧懂事,但和同学或网友聊天时却变得粗鲁、用语粗鄙。梁剑玲认为,有些孩子使用粗俗的语言是为了迎合同伴,取得他们的认同;有些则以为网络发言可以毫无顾忌,从而口不择言。“针对迎合同伴,可以告诉孩子不需要用降低自己素质的方式,可以用共同的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要告诉他,如果自己网络上发言没有底线,很有可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器",造成网络欺凌。”
●理性“触网”:为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
刷抖音、看直播、玩游戏、聊天交友并不是网络世界的全部。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空间。直播中,嘉宾们针对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待和利用网络,给家长朋友们支招。
梁剑玲建议,要多引导登录和使用促进孩子成长进步的健康网站。周红认为,网络极大地拓宽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果能合理利用,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且不断更新的资源库,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的协助与引领。邓建敏建议,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寻找网上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一起玩体感游戏、亲子学习的软件、一同观看有益的电影等,家长选择网上有益的内容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
新闻推荐
“环保管家”出马 发展环保共赢 “环保管家”为重点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上半年蓝天白云的日子很多。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姜永涛、张翔宇通讯员曾毅峰、李多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