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重度智力残疾男孩在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接受4年科学康复训练后“重获新生” 父亲写逾万字感谢信诉衷肠

中山日报 2020-07-07 07:25

西区残疾儿童叶天佑在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接受康复教育已经4年。近日,西区残疾儿童家长叶庆军给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写了一封感谢信。过万字的感谢信讲述了孩子入读以来,老师耐心的付出和科学的施教让其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天佑得到了很好的康复训练,言语功能、行动能力和专注力得到了很大改善。信中同时也反映,这样的幸运并非每个残疾儿童都能享受到。受制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配给等,目前该校每年提供全日制学位仍远远难以满足本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不少残疾儿童仍在轮候。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记者 陈家浩图/受访者提供

■4年科学康复训练让孩子“重获新生”

今年46岁的叶庆军,2012年年底与爱人诞下一名可爱的小男孩,本以为可以开始一段幸福的新生活。不料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没多久就要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手术。手术带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心脏手术进展顺利;坏消息是手术过程当中长时间脱离呼吸机,导致脑部严重缺氧,可能造成脑损伤。“经诊断,天佑确实患有重度智力残疾。”

在市博爱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叶庆军了解到对于残疾儿童来说,0-6岁是黄金康复期,孩子的智力有望得到康复,“0-6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80%的大脑发育都将在此阶段完成,这群孩子也不例外。在这期间得到科学训练,可让孩子更接近常人,甚至决定下半生的生活质量。”听到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建议,叶庆军既开心又焦虑。几经周折,天佑在2016年年底顺利入读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

“从不会说一个字,到如今已经可以通过单字表达;从不会接受指令,到如今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意思;从学习专注力不够到现在可以坐下来上课;从身体平衡力不足,到可以自己穿衣、吃饭……”谈到近4年的康复效果,这名家长的骄傲和感恩“写”在表情上,“虽然与正常孩子仍有距离,但已经很满足了。”

■残疾儿童的进步离不开优质康复教育

从2017年9月起接手小佑(化名)所在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叶馨对天佑的个案记忆颇深:“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平日里的仔细观察,天佑的社交能力、自理能力都较为薄弱,走路的平衡能力不强。”叶馨说,好在孩子当时还处于0-6岁的黄金期。叶馨老师争分夺秒地运用这段“黄金期”,邀请社工和家长共同开展个案研讨,上门进行家访,并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从接受指令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个阶段的康复计划,一步步让孩子掌握了原本难以想象的技能。叶馨欣慰地说,天佑有望于今年暑期毕业,与刚刚入校时相比,入训评估表分数从45分提升至308分,不仅能够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说单字,听指令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还会轻轻拉着其他孩子的手,性格开朗了许多。

叶庆军坦言,虽然好的康复教育对于处于黄金康复期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然而并非所有孩子都可以像天佑一样幸运。“我从2016年年初开始咨询学位,孩子5月15日被安排接受每周半小时的个训,12月5日才顺利入读全日制的集体班。轮候了半年多,我了解到,很多残疾儿童仍在轮候的过程中。”叶庆军表示,作为过来人,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够投入更多资源,让更多残疾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教育。

相关新闻

公办残疾儿童 康复教学 仍“一位难求”

由于残疾儿童康复的特殊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师生比要求是1:3。目前,中山市有550多名自闭症、智力、脑瘫、语言障碍等残疾儿童,公办学位只能接受150名残疾儿童,其余儿童则需通过民办定点机构或定点医院接受康复(每人每年政府给予3万元康复补助)。由于教养学校是中山市唯一的公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是不少残疾儿童家长的第一选择,每年招生都供不应求。

记者日前从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了解到,作为全市唯一的公办残疾儿童教养学校,自2016年2月办学以来,招生人数逐年提高,在读人数从2017年的111人扩展到目前147人,现在已经处于满负荷的状态,可仍有数十名残疾儿童在轮候中,其中以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居多。

“我们调研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反映,希望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建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扩招残疾儿童,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我们将密切关注,更好地回应残疾儿童家长的需要。”市残联康复部社工孙欣健说。

新闻推荐

中山市青少年宫暑期培训班接受报名 400个公益学位面向困难家庭儿童

本报讯(记者徐钧钻通讯员黄旺)暑假临近,市青少年宫2020年暑期兴趣班近日开始招生报名。据了解,今年暑期市青少年宫还延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