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企业 培育龙头 制造升级 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企业引育双向互动
硕泰智能装备与中山市工信局共建的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展工业技术改造。图为硕泰智能装备车间,工程师在调试智能设备。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东凤镇东阜路,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环境电器”)的厂区,电风扇齿轮箱组装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人工组装,流水线上的工人从16人减少到1人;火炬开发区留创园,波若威光纤通讯(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波若威通讯”)的光纤自动化点胶组装机,代替了“人眼+显微镜”的光纤头组装方式,人工数减少10倍,产量提升6倍。这些传统制造场景的显著变化,都离不开一条可为企业吸引、输送优质创新资源的通达渠道。
近年来,中山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创新搭建、持续升级各类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养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最大的红利。”6月30日,中山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下一阶段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吹响了新号角。大会强调,中山要继续强化企业主体支撑,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深入实施龙头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双培育”计划,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优化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传统车间内的智能改造
2019年,国内家电行业巨头美的年满五十,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向全球员工发出号召:“改变,就在今天。”
近年来,在美的环境电器车间内,改变也在持续发生。齿轮箱组装,是该企业电风扇制造业务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组装工作大多在人工流水线上完成,工人工作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人工组装精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误装、漏装、黄油涂抹不均及浪费等问题难以杜绝。由于组装工作重复而枯燥、劳动强度大,导致工人工作效率低、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和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持续提高,靠人手组装的“螺丝刀工厂”生产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产品升级的新需求。
30公里外,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波若威通讯也曾遇到类似的烦恼。光纤头的组装,是公司业务中最重要的环节。光纤头体积微小、结构精细,以往,工人需要在20倍的显微镜下完成组装和检测工作,装配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不说,人工劳动强度大、用眼疲劳,往往直接影响生产质量。
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遇到的类似痛点,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2015年,经过中山市引进,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硕泰”)与中山市工信局(原中山市经信局)共建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山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开展工业技术改造。
广东硕泰总经理张帆介绍,2015年起,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始向美的环境电器提供电风扇齿轮箱自动化组装的工业技改实施方案,至今已经先后为该企业定制近10条全自动组装生产线。工业技改的成效立竿见影,过去一条手工装备生产线需要16名工人,改造后一条自动装备生产线仅需1人即可操作。大大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企业每小时平均产量提升2500件套,生产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8%以上。
2018年,中山波若威通讯也开始寻求技术升级方案,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研发,为其打造了一套光纤自动化点胶组装机。蕴含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可实现污点、尘点的自动检测、擦拭,完美解决了过去人工生产模式的弊病,一台两人即可操作的设备,取代了过去20人同时作业的人工生产线,组装产量直接提升了6倍。
2019年,中山波若威通讯再次追加订单,今年,第二台光纤自动化点胶组装机也已交付使用。
通过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入的技术创新资源,中山传统工业企业的厂房内生产场景正在发生变化。
平台联盟突破“共性难题”
从中山搭建第一个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至今,已经走过5年,这一平台体系的阵容也在不断壮大升级。
2018年12月21日,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盟正式成立,张帆被推选为首届联盟理事长。张帆表示,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就是帮助企业吸引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共性难题”。而平台联盟的成立,则使原本相对独立运作的单一类型化服务平台得以联手,共同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协作优化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
张帆坦言,近年来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企业开展工业技术改造的相关扶持政策门槛相对较高,“先实施后补助”的奖补政策使得企业参与实施工业技改的成本较高、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入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制造领域内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工业技术改造实施进度放缓,迎来“中场战事”。这一形势,对中山优化产业创新扶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不久前,中山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中山市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山市开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操作流程》两份文件,标志着全市支持产业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的全面升级。
根据《方案》,中山市将通过联合优秀智能制造供应商,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等,通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2020-2023年,力争用4年时间推动中山300家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带动总投资24亿元,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根据规划,中山将围绕中山五金、家电、灯具、板式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采取“政府政策+智能制造供应商+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模式,通过省、市统筹运用政策手段,对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进行政策组合支持。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设备融资租赁、信托等金融服务。
张帆介绍,此次新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的投资门槛大大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引入,使得企业最低只需要支付设备投资额10%的首期款项,即可启动智能化改造,大大降低了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的资金压力。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最大的红利。
“只有城市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中山才能留住更多创新要素。”今年1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也对中山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4年,中山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60%。
明确企业发展与创新升级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山启动了企业培育、创新升级的交互升级计划。
为了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由小做大、由大做强”,今年以来,中山已经陆续密集出台多项企业培育新政,先后印发了“促进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培育领军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方案。全市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双培育”计划正在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也在加紧实施。市、镇两级职能部门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创新企业、“瞪羚”企业,和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
按照计划,到2024年,中山市将争取培育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推动50家以上企业认定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30年,力争新增3—5家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国内行业排名前三位、主营业务收入或市值不低于1000亿元的企业,成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内同类企业领军者。
新闻推荐
石龙开展户外公用设施用电安全专项检查 防止涉水触电等安全事故发生
本报讯6月23日上午,石龙应急管理分局会同镇工信局、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以及供电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