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才 力推新政 八方求贤 引进培育一批科创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对产业领军人才等实施重奖
目前中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55个,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53人。图为南区一博士后工作站,实验人员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位于中山市神湾镇的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龙船艇”)科技园建造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粤港澳大湾区首艘入级纯电动客船“蓝海豚号”等多个船艇项目正加快建设。
成立17年,江龙船艇已成为旅游休闲船艇、公务执法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研发设计和制造的领先企业。在公司副总经理龚雪华看来,持续创新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江龙船艇不断发展的关键。江龙船艇是典型的“科创型工程师文化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晏志清从事船舶研发设计工作多年,已成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一个领军人才可撬动一个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的杠杆作用突出。6月30日,中山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部署,集聚科创人才工作被放在突出位置。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
再发“求贤令”,中山加快寻找人才之匙,加快“解锁”科技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廖冰莹
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作为高性能船艇行业细分龙头企业,江龙船艇对中山的产业人才扶持政策感受尤为深刻。2019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江龙船艇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龚雪华告诉记者,近期,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了国家、省、市下发的80万元建站补贴,并新引进一名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后。而在中山近期公布的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拟推荐人选名单中,公司董事长晏志清名列其中。“这些政策给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打了一针"强心剂"。”
全面复工复产以来,中山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今年3月,中山先后召开奋战2020工作动员大会、“交通攻坚年”推进会、“项目落地年”推进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科技创新大会等系列会议,其中近期召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产业转型升级领域。从制造业大会到科技创新大会,“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的产业升级信号越来越强烈,同时,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要求也不断加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不久,中山于4月17日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提出人才新政24条,这是继2017年创新出台“人才新政18条”以来,中山对人才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新政对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着墨较多,对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奖补政策,包括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紧缺适用人才学历、职称、技能提升的,择优给予企业最高20万元育才补贴”“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悬赏,对市级创新标杆企业支出的人才攻坚项目悬赏金,按50%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等。
对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领军人才、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等五方面实施重奖,强化住房、教育、医疗保健等保障,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江龙船艇曾受邀参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上述对产业人才的鼓励政策给参会的龚雪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随着中山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江龙船艇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有了更多抓手,企业对发展的前景也更有信心。
然而,重奖的背后是当下中山高端科创人才队伍的不足。中山科技创新大会指出,对标珠三角先进城市,中山在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从人才数量上看,据官方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山人才总量约11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890人(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0人),技能人才43.16万人(含高技能人才11.3万人)。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命题仍需突破。
让高端人才留下来
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内,广东博威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威尔”)的烧录车间一片忙碌,多台烧录机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博威尔总经理助理黄海迪表示,今年2月初复工至6月,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5%。
博威尔是一家从事射频芯片和驱动类芯片设计等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疫情期间,红外线测温仪需求大增,而该仪器需要使用高速、高频射频芯片,而这正是博威尔的主力产品。进入疫情常态化时期,博威尔将发展目光转至中山本地产业圈。“我们正与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结合中山本土灯饰、家电、五金等优势产业,开展芯片应用技术研发。”黄海迪表示,目前研发工作已取得进展,研发团队与古镇灯饰企业在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展合作探讨。
黄海迪认为,业务得以顺利进展,借力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与哈工大(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借助其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研发能力,项目对高端人才更具吸引力。
“相比广深等城市,中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显得不足。”他说,城市的科创生态是吸引科创人才的关键,除了收入和人居环境,高端人才更看重的是发展平台。为此,无论是企业或城市,都应更注重以平台和事业留人。
事实上,为强化平台对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中山持续强化科创平台建设。2019年,中山新增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6家省级工程中心。至此,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493家,其中,市内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55个平台,目前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53人。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科学装置领域,中山也已取得进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已正式落户中山。据了解,中山将以此为依托,整合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统筹规划建设集大科学装置、孵化育成、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科技资源集聚区——中山科技创新园。目前中山科技创新园已完成园区概念规划,并组建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公司,计划今年动工建设。借助大科学装置的人才“磁力”,中山未来有望引来更多高端人才。
完善政策体系为引才加码
除了强化平台建设,中山在政策体系领域也动作频频。
今年以来,中山市政协对中山高层次人才队伍(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集聚人才力量,重振中山虎威”的调研课题。
课题指出,中山人才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制定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政策落地存在时间差,如今年4月发布的人才新政24条,其中部分政策已落地,但相关实施细则却迟迟未出炉,导致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据了解,中山市人社局正抓紧制定相关细化配套政策,推动政策落地。
另外,一些人才政策抓不住人才需求“痛点”,也制约着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人才到哪个城市都有一席之地。奖补不是最主要的引才因素。”中山市实验中学校长蒋晓敏从1991年开始从事教育行业以来,至今已有29年教龄,遇到了不少企业家为孩子在中山求优质学位无果而远走他城的情况。他建议中山降低人才优惠政策申请门槛,对适用性人才子女,有一定程度的学位和其他优惠政策倾斜,以此引才、留才。
针对政策问题,此次中山科技创新大会也作出了部署,中山将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解决体制机制障碍问题。事实上,为引才留才,去年以来中山加强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出台《中山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优化全市科技计划体系,设置包括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5类科技计划,相关配套政策均已出台,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等,加快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完善人才发展平台,为吸引人才持续加码。
新闻推荐
“七一”献热血 党员在行动 中山市600多名党员献血为党旗增辉添彩
献血车上坐满了献血的党员志愿者。本报记者余兆宇摄7月1日,来自中山市各机关单位的600多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一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