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设计界“后浪”的创新与寻根 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是我伯公刘引大的旧居,他在新中国成立前便举家移民去了美国,此后委托我的家人打理。”老屋的改造者、中山设计界的“后浪”刘君杰介绍道。惋惜它的颓然,刘君杰在获得亲戚后人首肯后,决定用设计的语言将它激活,改造成本土文创的展厅:“这间房子就像我的一个作品,整个改造过程犹如拍电影,需要各种场景搭配。”
他给它取名为“弃”:既让人联想到老房此前被人弃置的状态,也蕴含着他太公的名字“云开”,并承载着他对未来的自勉:无论做艺术还是修老屋,都需坚守,永不放弃,正如门前对联所示: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本报记者 廖薇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著昆街上
有段“古”
中山市南区北台村,在近代中国有着“中国空军之乡”的美名,皆因这里涌现出“中国航空之父”杨仙逸以及杨官宇、杨孟东、杨标、杨添森、杨捞、杨金海、杨华焯、杨耀森、刘照培等一大批在孙中山护法运动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表现出色的军航人员。孙中山的航空救国也离不开杨仙逸之父杨著昆等爱国华侨的支持。在美国檀香山发家致富,成为糖业巨子后,人称“杨百万”的杨著昆在檀香山集资筹建“中华飞船公司”,选拔有志青年赴美接受航空训练,并带头将儿子杨仙逸送往美国加州学习机械专科攻读水陆飞机结构、性能和驾驶技术。同时,他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北台学校、村道建设都得到过他的慷慨相助,“著昆街”之名就是当地村民感念其贡献而作的纪念。
●原屋主生活品位精致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刘君杰是土生土长的中山北台人,目前从事商业设计之余还热衷以家乡的文化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近十年来,他的“孙叔”系列、中山24镇创意Logo、中山地标建筑系列插画等作品为其积累了不小的知名度。2019年三月,他将灵感的种子移植至身边的一处老宅,伯公刘引大在故乡北台村的旧居。
这座隐于乡间的近代联排别墅颇有大户人家风范。一段围墙萦绕两座相依的小楼,两屋相互独立,又共享着前院和后院及水井。入前院者需先拾级而上。洋楼二层的阳台上呈现塔司干柱式和拱券的装饰,其石材坚固平滑,可见做工精细;女儿墙上的纹饰风格典雅。四扇窗户的三角形窗楣中画面各异,不管静物还是风景,色彩依然鲜亮,其中最右侧的画面中赫然漂着一艘游轮。显然,这是一间老侨房。
一百多年来,这座侨房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它曾做过解放军驻点、中医馆、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租屋......荒废多年时,其出众的外表还引来了盗贼的入侵。幸运的是,虽然门板内饰被盗、部分家具损毁,建筑的主体结构、各色壁画和雕花依然保存较好。
“那个年代的人对美的追求比我们更高。”刘君杰感叹,以设计者的专业眼光看,这座老宅外观和内饰如今仍有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比如大厅天花上的中西合璧的彩绘,它以西洋油画为中心圆,周边则以中国书法衬托,对称展开,花边饰以流苏般的精细线条。通往二楼的扶手栏杆造型也有从简至繁的变化。整间房内的色彩搭配以砖红、明黄、群青,明快大方。二楼的墙壁在原来的黄底之上加了一层酒红与群青两色组合的皴纹,估计是工匠以干刷分别沾染两色加印上去。
●以减法做房屋微改造
刘君杰投入近二十万,至今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单间别墅一层的微改造。他认为,修旧如旧固然是古建筑修复的原则,各界使用者在老屋留下的痕迹,也是一种历史的印记。为此,他尽量保留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一楼内墙因此前被刷白过,难以恢复原状,如今伤痕累累,索性重新刷白,隐藏杂乱无章。一楼展示区以黑白灰为颜色背景,以现代简约家居为点缀,更加突出其中色彩明亮的“主角”——斑斓的原装天花彩绘和他的现代文创作品,新与旧在此对话。
刘君杰的改造多以减法进行。从2019年三月起,他先是拆除前租户胡乱添加的各种隔断和后院的杂物间;对漆面脱落的水磨砖不作刷新,依然保留斑驳质感。整栋建筑两层半,原来有四间房,一楼前厅与紧挨的卧室被打通,形成开阔的嘉宾交流区。楼上一室规划为个人画室,可供日后创作使用。作品展示区从前厅沿走廊往厨房延伸,并为此拆去厨房内不再使用的灶台。房屋陈设尽量用回老房旧物。一楼洗手间的环境有所优化,洗手台处任青苔萌生,无意间氤氲出水墨般的诗意。为化解积水和下沉的问题,庭院铺上了灰色的碎石子,却也平添出几分枯山水的禅意。
因为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较为坚固,整个改造不需大动手术,只需铺设水电、增强防漏。在刘君杰看来,细节完善才是最耗时间与精力的环节。比如,为了符合现代人的起居习惯,屋内增设了空调,为此,趟栊门上需定制符合尺寸的方格玻璃加以封闭。
●像侦探一样“寻根”
“老实说,我的工作室在城区,而将作品展厅设在北台村,人流量的不足也是个弊端。我也在考虑,如何让从城区驱车半小时到访此地的参观者获得更多体验。”刘君杰设想过将二楼的老式长桌打造成“吧台”,为游客提供精致的甜品和饮料,并增设有趣的打卡场景和手作体验等,更期待能和周边其他文旅景点串联成线,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刷亮中山侨乡的文旅招牌。
在修复侨房的过程中,他也去周边地区和城市考察了多个案例。他感觉,中山的老屋改造多变身为“餐厅”“茶室”,有同质化之嫌,而在广州东山区的逵园艺术馆,他有感于同样热爱艺术的同龄人将其改造为集画廊、咖啡馆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艺术空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老房子里看展览和在现代艺术空间中看展览是两种心情,老房子本身就是艺术品。”这也是他改造“弃”的灵感触动之一,他希望它能成为文艺青年们的创意乐园,计划在此常年策划孙中山故乡文化创意展。
刘君杰认为,设计灵感不是凭空而来,乃是在文化沉淀的土壤中蓬勃而出。早年,年轻气盛的他偏爱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追求看似高大上的“洋气”,如今,他则试图寻根,重拾起家乡文化的遗珠,尝试用现代的语言呈现古老的文化。“过去,我并不是很懂得欣赏这座故居的雕花、屏风等,现在看来却是越来越有味道。我希望把这些元素重新包装,运用到个人的设计作品中,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我们的乡土文化。”
1972年,身居海外的刘引大托付刘君杰的爷爷看管自己的祖居,其后曾经互通信件,但后来联系渐少。少时,刘君杰对这位远方亲戚的故事并不了解。在这次改造中,他四处寻觅有关刘引大的历史信息。他在《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一书中发现,刘引大之子刘天佑(Walter Tim Yau Lau)曾为檀香山中华总会的侨领之一。他又听闻刘家与中国近代“四大百货”有些渊源。一天,他在香山商业博物馆馆藏的上海大新百货第二十届董事候选人名单中发现了刘引大的名字。这让他对自己的家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我就像是一个侦探。”他笑道,继而又略有所思道,北台村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乡贤。事实上,中山很多侨乡皆是如此,它们是中山独特的文化宝藏。
站在老屋的房顶,顺着刘君杰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见周围还有不少造型别致的老屋,沉默在夕阳的余晖中。
新闻推荐
中山市工商联党组扎实推进“万干扶万企”活动 进企业送政策 察实情解难题
本报讯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开展“万干扶万企”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的通知》之后,市工商联党组根据文件精神迅速动员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