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成果培育项目获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文/本报记者 唐益 通讯员 张远秀
图/本报记者 文波
■新技术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6月24日上午,在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牛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牛耳智能)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即将出口到日本的自动组装机。一个个细小的零件,通过自动组装机组装,平均两秒钟便可装出一个完整且经过检测的零件。
这台主动组装机上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弹性支架零件自动化检测系统”,由李博团队和企业联合开发。记者看到,该设备上装有一台微型电脑,组装好后的成品通过检测系统时,将被检测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转变成数字化信号等,实现自动识别,并可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产品质量报告。检测产品是否装平、装歪、装少料等繁杂的工作,全靠机器视觉来完成。
“如果设备上没有自动化检测系统,成品就要靠人来把关质量。不仅效率低,还可能有误差。”牛耳智能总经理黄业富介绍说,加入了这套自动化检测系统后,整条自动化生产线不仅节约了人力,提高了质量,而且每个检测结果都有记录。
目前,由李博团队开发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还应用于牛耳智能的其他自动化设备上。如在另一台自动组装机上,视觉技术就充当人的“眼睛”和“大脑”,可以智能识别微小零件的卡口方向,并完成零件组装。
黄业富介绍,“基于机器视觉的弹性支架零件自动化检测系统”应用在企业的自动化设备上,满足了设备的运行要求,同时促进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推广。自2018年底与李博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来,已实现向日本稻熊工业株式会社销售系列化设备,创造销售产值超过400万元。
■高校“借脑”助力本土企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早在和牛耳智能开展产学研合作前,李博带领的团队于2016年便开始和广东新宝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该项目研发。据介绍,弹性卡箍自动化视觉检测项目成果自2017年12月起便在上述企业应用,项目成果的应用带动企业在近2年时间里共生产了超过1亿个弹性卡箍产品,出厂销售额为2294万元,利润为459万元。
2018年底,刚起步不久的牛耳智能主动找到李博团队,希望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初创企业,我们有技术研发需求。”黄业富说,这两年合作后发现,高校科研团队的技术分享性、透明性都比与企业合作好很多,“校企双方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研发团队深度参与企业研发、生产,与其他企业合作不一定有这样的深度。”
“与企业开展产学院合作,在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中山本土企业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带领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中。”李博介绍说。
“发挥中山本地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培养中山自己的研发队伍,搭建中山自己的研发平台,解决中山自己企业的技术问题是产研院的建设宗旨。”产研院办公室主任谭国伟介绍,产研院自成立以来,已与近370家地方企业达成了合作项目近680项,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产学研项目攻关、高水平创新团队组建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吸引校外投入研发经费超8000万元,百万级项目达31项。近年来,产研院还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建立涵盖项目筛选、项目培育、成果评价、成果报奖的全生命周期科研成果培育体系,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自2016年产研院首次设立成果培育项目以来,已累计资助19个成果培育项目,资助总金额达388.7万元。李博团队此次获奖项目为产研院2016年首批成果培育项目。
新闻推荐
7月龄婴儿吃蒸水蛋引发过敏性休克 医生提醒,给婴儿添加辅食需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
本报讯(记者张倩通讯员王蓉)中山一7个月大的婴儿嘟嘟(化名),体重8.5kg,妈妈第一次为其添加辅食蒸水蛋,他刚吃蛋羹不久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