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凤鸣街47号杨氏大屋有段“古” 中山华侨“真犀利” 楼顶设计停机坪
坐落于中山市南区北台村凤鸣街47号的杨氏大屋现已被有心人加以“活化”,
当年未有门牌编号时,刚从岐关西路转入北台村时,我老远就能望见它高大的身影。如今北台村的规模比以往已扩大了好几倍,在一片新建筑群中仍不难找到它,导航到北台凤鸣杨公祠,那幢显眼的三层楼就在不远处,广珠西线(又名珠三角环线)高速就从它旁边经过。该屋建成于1934年,如此豪宅,屋主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听过屋主后人的介绍,方知屋主杨金伦建家立业的艰辛,这无疑也是中山众多华侨的缩影。
中西合璧的设计
杨氏大屋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其宅基地是传统的“竹筒式”,即门面并不宽大,纵深却狭长,有三进之多,楼高三层,楼顶全层是一个大天台,这样的格局在当地极少见。
外观大屋最精彩的是它的正立面。二三楼阳台各有三个近乎罗马式的圆孤形廊柱,阳台的外墙有精美的灰雕。阳台铺有花地砖,上有大吊灯,内里风情万种,外望可见近邻远山。楼顶女儿墙以多个圆环波浪组成山字形,从女儿墙上斑驳但仍不失精美的灰雕中,依稀仍可见其1934年的落成年份。楼项四周的山墙上仍隐约可见当年的装饰图案。一派典型的西洋风格。
楼下的大门是一种岭南华侨房屋的罕有设计,台阶、墙基、门框都以大麻石砌成,异常坚固。外层大门由上下两段拆叠门组成,上段木格玻璃,下段木质饰以镂空木雕,采光透风功能兼备,开合灵巧而不占地方,这种门当地俗称“门仔”。从大厅内往外看,更清楚其大门的设计独特。趟栊门是岭南华侨大屋的特有形式,安全而透风,但这间屋双向趟栊门的设计是目前岭南建筑唯一见到的独例,尽显其豪华气派。大门两旁开窗更是当地少见,上下式的趟窗设计因地制宜,构思巧妙,彩色刻花玻璃是从美囯进口的,与中式的木框相衬,完美搭配,又颇有南洋风情。
走进大屋,更可感受其与别不同的布局。“三进三天井”是屋内结构的最大特色。这间屋的“天井”有别于他人,首先是大厅天花上开有一“天井”,但只开通到二楼,原先天井四周还有精美木围栏,这是参考华东大户人家的设计,作用是便于长居二楼闺阁的女眷窥探楼下大厅到访客人,也便于往二楼搬运大件家具。这个“天井”的设计也令大厅显得大气堂皇,只可惜后来被人拆去优质木雕的井栏,如今为安全和使用方便已用木板封闭。大屋的二进和三进均开有直通屋顶的大天井,二进的楼梯沿大天井盘旋而上,采光而具气派。三进的天井内开有窗户,既采光又安全,陶瓷制的排水管方便又耐用。三层的楼梯还装有钢板趟门,上锁后有如安全的城堡。大屋向外的窗户均为双层,外面是木百页窗,中间夹层是玻璃趟窗,室内还挂上巷帘。设计真可谓巧妙美观而科学实用。登上顶层大天台,可见周边民居及远山,可以想象所处位置的气势。
细观屋内装饰布置,亦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共冶一炉。大厅过道门楣上的传统木雕,喜雀临门,五福寿桃,寓意吉祥。二楼门楣上变成了西洋风景油画。三楼门楣上则变成了花鸟油画。屋内各房间颇有南洋风格,开朗而实用。
在夏威夷传奇创业
原屋主名叫杨金伦,生于1897年,家中共有11个兄弟姐妹,作为家中老大,为解决生活困难,19岁那年,父亲花钱为他买来一张出国护照便独自一人漂泊到美国夏威夷谋生。在唐人街他找到一份替老板卖香蕉的工作,由于为人勤恳诚实,深得老板喜欢。为了省钱照顾家人,他主动向老板提出,每天晚餐只吃卖剩的香蕉,以省点饭钱,并请老板娘为其将结余的工钱存起来。三年之后老板见他诚实肯干,便派他去代为管理生产香蕉的农场。
有一年天遇大旱,农场失收,老板经营困难,意欲将农场出让。老板娘见杨金伦是个人才,便动员他承接。杨金伦觉得自己虽有能力,但慨叹哪有那么多的钱来顶买。老板娘对杨金伦说,你多年积存在我那里的工钱,我现在周转困难,也一时拿不出来给你,不如就用这个数抵顶了承接农场的钱吧。望着和善而确实困难的老板娘,杨金伦无奈地接受了建议,以累计五年工资的积存承接了香蕉的种植农场。
但当正式转让手续办妥后,杨金伦才发觉自己身上已无分文现金,生产和生活都难以为继。眼看自己五年的辛劳将要白废,甚至连回家的路费亦没有,分分钟可能客死他乡。杨金伦躺在蕉棚里思前想后。正在将要绝望之时,夏威夷突然连下了三天大雨,农场的香蕉树有了生机。靠着啃蕉树和吃生蕉,杨金伦撑到了香蕉收成时。随后,杨金伦靠着勤恳,农场生意日渐好转。
为了扩大农场生产,杨金伦又与两个沙溪人合伙扩张经营。三年后生意十分红火。
杨金伦在家庭中并非父母亲生,而是为了改变家中接连生女的状况而被收养的儿子。但杨金伦十分孝顺并为人热心,他不但尽力接济乡下家人,而且热心参与、资助夏威夷中山同乡会馆的工作,在当地华人中声誉日高。
就在杨金伦的农场日益兴盛时,两个沙溪合伙人心起贪念,以扩大投资为名意欲要收购杨金伦的股份。杨金伦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力跟随增加投资。也许是杨金伦平日的与人为善、热心公益,同乡会馆的一名资深乡理主动暗地里为他支招,夏威夷有反收购法规,即被收购方有权以同样价钱收购提出方的股份,乡理分折那两个合伙人一定低估杨金伦的实力,亦想从中欺榨杨金伦的财产,提出的收购价一定远低于实际价值,这时,杨金伦就可以同样价格反收购那两个合伙人手中的股份。事情果不出乡理所料,杨金伦不但成功地捍卫了自己权益,而且将农场变为了自己独资。后来,在杨金伦的悉心经营下,农场日益兴旺。
就这样,杨金伦孤身一人在夏威夷奋斗到29岁。这一年,由于发展的需要,夏威夷政府要求回收杨金伦的农场另作他用。也是在此时,杨金伦不幸在背上生了个大毒疮,久治未癒,医生告诉杨金伦大概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双重的沉重打击使杨金伦心灰意冷,他毅然决定,出卖农场,带着收得的一笔金钱,乘船回国。他想,路上花去一个月,到家后还能陪伴父母两个月,总比客死他乡强。
也许是由于终日的操劳,在船上的一个月却得到休养,在船靠岸香港时,杨金伦背上的大毒疮竟然好了。返乡后的杨金伦以更加欢天喜地的心态,完成了与其他华侨返乡一样的几件大事,娶媳妇,建大屋,还在当时最兴旺的地段石岐孙文西路买了两间商铺物业,又在横栏镇买入了一百亩土地,他要以此好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死里逃生回家建屋
杨金伦在海外闯荡10年,见多识广,农场的被收购又得了一笔数额巨大的补偿,故此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上,颇为深谋远虑,大气非凡。
当年,杨金伦选址在北台老杨角村边,背靠北台山,杨氏大屋是当年最靠村边的一座建筑,他是为了日后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大屋面对村口旁边有北台涌,当年北台涌可通航50吨位级的船只,杨金伦认为,假以时日,这里必将繁荣,所以,他规划的大屋,除自住处,还要有多个空余的房间可用作客栈。
杨金伦在夏威夷时亦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航空救国运动,不但出钱捐献飞机,弟弟杨华焯更是投身于杨仙逸的航空局,成为一名飞行员。在家乡亲人生活困难时,杨华焯曾亲自驾机,向北台山空投食物,为避免乡人争抢还在各个包裹上标明分配给的人家。
有过这些事例后,杨金伦最初将自己的大宅设计为五层,楼顶还要建一个直升飞机停机坪,以方便直升飞机升降。直至近年杨氏大屋修葺时,亦发现地基修得异常牢固。
遗憾的是,杨氏大屋遇上了一个不诚实且技术不精的承建商,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包工头贪污,开工不久便发生纠纷,杨金伦将承建商诉之于司法部门。杨金伦官司虽赢了,建筑却出现了不可弥补的硬伤,工期耗时7年之后,终于在1934年以三层完工。
尽管带有许多的遗憾,杨氏大屋还是以当时中山少有的规模面世,杨金伦与家人一同享受着这一座罕有豪宅。他还经常骑着一辆从夏威夷带回来的“客家驴”牌单车,车尾架上带着一台收音机,游逛于周围各村,闲坐于村头树下,向人们讲述着他在美国创业的威水史,在周边各村非常知名,人们为他取了个“真犀利”的绰号。
基于众所周知的历史,1950年杨金伦被划定为“华侨地主”,除杨氏大屋仍可留作自住外,其余所有财产被没收。1955年3月,他再度赴海外谋生,在香港及夏威夷再次创业。改革开放后,政府落实华侨政策,归还了华侨房产,杨金伦又高兴地回国探亲,在92岁高龄时还登上长城要当好汉。2002年在美国离世,享年105岁。临终前,杨金伦最大的心愿是后人好好保护他一直引以为荣的杨氏大屋,以光宗耀祖。
新闻推荐
京东与小榄企业代表签约。本报记者余兆宇摄本报讯(记者隋胜伟)“3、2、1!”28日10时30分,随着启动仪式的嘉宾们触碰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