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军坡节与印度的大宝森节(上)
黎国器
海南的军坡节与印度的大宝森节,都是的宗教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当地独特的群众文化活动,属于地域性的文化。
中国与印度都是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印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友谊,相互来往,进行文化交流。秦汉以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畅。海南岛沿海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国、亚丁湾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海上来往的船只,大都在海南岛的港口停留,进行交易和补给。历代,尤其是明清以后,海南岛沿海一带城乡,尤其是文昌、琼海和万泉河中下游一带城乡贫苦的农民,有不少人,为了谋生,纷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搭顺风船,或驾驶渔船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甚至在东南亚各国定居,成为当地的居民。与此同时,历代,印度穷苦的城乡居民,为了谋生,也早已向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移民。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都早已有大批的印度移民在这些国家定居,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槟城等地早就有很多印度人定居。槟城是印度人聚居比较多的地方,被称为“小印度”。在东南亚各国定居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有些是邻居,是好友。他们生活在一起,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心灵相通,是友好睦邻。众所周知,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民族的灵魂。每一种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甚至每一个地域,也有地域文化。每一种人迁移到哪里,文化也跟随着他们到哪里。正如人们所说,凡是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同样,凡是有印度人居住的地方也有印度人的文化。中印两国的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交流、在相互影响。
印度幅员广大,种族众多,各种肤色的人都有,素有“人口博物馆”之称。每一种肤色的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印度人有多种宗教信仰,而且,生活习俗也不相同。根据印度的历史记载,印度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雅利安人以前的文化;雅利安文化;古代中亚传进的文化;穆斯林文化;印度本土文化;以及后来从西方传入的文化和从中国传进的文化等。特别是,中印两国人民在两千多年来的时间里,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增强了中印人民的感情,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历史证明,一种文化在它存在的时候,必受到其它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影响到其它文化,从而使各方的文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
在印度文化中,有一种叫做大宝森节文化。什么是大宝森节文化?大宝森节是属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文化。在谈这问题之前,我们先简略了解印度的宗教,然后才具体论述印度神奇的大宝森节文化。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调查研究,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印度人都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印度,不论是在城镇、农村,还是在机关、学校、商场、工厂、农场和其它公共场所。从几岁的儿童、十几岁的少年、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到几十岁的老头和老妇人等,他们都信仰宗教。在印度人的交谈中,往往交谈的第一句话就问你信什么教?在印度,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神庙里,信徒们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祭司向他们讲解各种神话的故事和传说。
印度的宗教和教派也很多: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有人统计,信印度教的教徒人数最多,约有六亿八千万;信伊斯兰教的人约有一亿一千万;信基督教的人约有一千九百多万;信锡克教的人约有一千六百万。还有学者于1993年统计,信印度教的人拥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世界15亿信徒的基督教、拥有世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世界3亿信徒的佛教。印度人信奉的神也很多,主要有湿婆、梵天、毗湿奴、雪山女神、罗其密女神、罗摩女神、克里希纳、罗摩、耿乃希和杜尔迦女神等等,其中最大的神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种神,这里不再列举了。印度的宗教很盛行,在印度人看来,信宗教、敬仰宗教和保护宗教,宗教就保护自己;保护神、敬神,神就保护自己,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就靠神来保护。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不信仰神,就等于没有生活,就得不到宗教和神灵的保护。因此,绝大多数印度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都按照宗教的教义行事,绝对不能违背教义和不敬神灵!
印度人把经济生活同宗教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为了得到好运,一天几次拜神,求神给他(她)带来好运。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好运、发了财,便认为是敬神的结果。印度教把罗其密当女财神,要想发财,就要拜罗其密财神。商人、店铺老板等,在开业之前,先要举行仪式,朝拜罗其密女神,祈祷罗其密女财神给他们带来好运。印度各种行业的人,都有自己必须祈祷的神。比如,农民在耕地之前,就要向自己的牛、犁和田地神祈祷;手工业者,在开工之前,就要向自己的工具神祈祷;渔民在出海之前,就要向自己的渔船、渔具神祈祷,等等。宗教,把印度人的手脚“捆”得紧紧的,从而受到“神灵”的愚弄而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印度人的思想和生活,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现象,是群众的一种思想信仰和社会习俗。这种思想、习俗和现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初期的原始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和人死后升天等原始宗教思想和仪式,发展到了今天的各种宗教,它缺乏科学性、饱含着浓浓的封建、迷信思想色彩,对群众思想有严重的腐蚀和麻醉作用。因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早就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在不断地毒害着人民群众。列宁也说:“宗教偏见的最深根源是贫穷和愚昧。”贫穷使人愚昧。印度在历史上,曾被西方列强侵略,侵略者使被侵略者走向贫穷落后。由于印度人民遭受侵略、人民被愚弄,因此,造成印度社会极大的贫穷和落后,宗教思想在社会上流行无阻,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和文化向前发展。
印度人民独立自主之后,社会起了巨大变化,大多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科学文化技术比较进步,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的思想水平有了提高。于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宗教思想一般比较轻,城市比农村轻,文化单位比其他单位轻。这就说明,人类社会是朝向文明社会发展的。今天,印度人如此重视宗教,除了意识形态外,还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印度的宗教发展历史悠久,而且,有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等)是土生土长,是印度的传统文化。
大宝森节是属于印度教的。在谈大宝森节之前要先简单地介绍印度教。印度是个古老的国家,印度的原始土著达罗毗荼人远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就创造了印度先进的文化,如对自然界就产生了原始图腾、万物有灵和对火神的崇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和中亚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的宗教混合而成的吠陀教,它的特点是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的崇拜。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印度由奴隶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吠陀教,被加入了新的内容,发展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并在种姓制度上,建立起一系列的玄学体系和祭祀仪式。什么是种姓社会?种姓社会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为最严重。印度教就是主张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强调以统治阶级为中心,划分出很多不平等的制度,遭到不断兴起的西方民主制度的反对,但是种姓制度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是不会被西方的民主制度所推倒的。到了公元8世纪,也就是在中国的唐德宗时代,印度的社会起了变化,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佛教在印度诞生,是印度土教,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耆那教、社会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等。这几种不同的思想,经过斗争、交流、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情投意合的印度文化圈。印度教,就是在这印度文化圈内应运而生的。由于印度教是土生土长的,乡土味浓,因此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仰,纷纷地加入了印度教,成为印度教的忠实教徒。印度教队伍不断地扩大了,成为印度的国教,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印度教虽然没有统一的信条,但是,有一条,凡是虔诚信徒必须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就是说,印度信徒是相信多神论者。他们尊敬几种神祗或鬼神的偶像,但是,又必须坚持“我主创造诸天。”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即所谓“灵魂的转世”。印度教的组织、教义、教规不断完善,并不断地建立起僧人团体和寺庙,做到处处有寺庙,村村有神池。寺庙里有塑造神像、有寺庙主持人、有祭司。在大宝森节期间必须在寺庙里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时,有祭品、有乐队、跳祭神舞、有过火山等。所谓过火山,就是用很多木材燃烧成红红火火的、堆积如山火炭。然后将火炭铺开成几米长火炭的路,信徒们就光着脚板,从火炭上面上走过。
印度的社会历史在发展,但是印度教的宗教信仰变化不大。马克思对印度教有研究,他说:“这个宗教既是享乐、纵欲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各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由此可见,这个宗教的思想是复杂的。
印度教在南亚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分布。比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都有印度教的信徒。(未完待续)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关于对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的通告 (2020年第五期)
下列机动车在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