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量突破百万,10年引育近3000高层次人才 中山频发“求贤令” 释放强大引才磁力
在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上,20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及留学归国的50名博士到中山赴会,与26家重点企业进行现场洽谈。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继4月17日,中山人才政策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下称“人才政策24条”)后,近日,中山再次对外发出“爱才引才”的强烈信号,5月9日和5月13日,先后举办人才节系列活动——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以及粤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论坛。
中山人才节是国内首个以人才命名的节日,2014年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7年来,人才节成为中山招才引才的风向标,系列重磅人才政策在人才节期间发布,从2017年的中山“人才新政18条”到今年的“人才政策24条”,中山的人才政策不断升级。同时,中山的人才总量逐年上升。截至2019年底,中山市人才总量约为11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890人(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0人)。
在中山市外,新一轮“抢人大战”已悄然打响。今年以来,已有80多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仅4月就有近30个城市跟进。降低入户门槛,甚至“零门槛”落户,对人才提供就业、购房补贴等“抢人”措施层出不穷。在新的人才争夺战下,人才总量超过百万级别的中山是否已经“稳了”?近期频频发布“求贤令”,能否增加中山引才筹码,释放更强引才磁力?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新政效应高层次人才申请认定人数增长明显
在5月9日的对接活动上,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康方生物”)是26家参加活动的企业中,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最多的一家,专业人才需求量达10人。
4月24日,位于火炬区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的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敲钟上市,这是广东省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2012年3月,夏瑜等海归博士“拎包创业”,创办康方生物。八年磨一剑,如今公司上市,随着业务的逐步开展,人才需求大增。
生物医药行业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天然”的需求,从康方生物的团队成员中可见一斑:近九成为高层次人才,其中12%拥有博士以上学历。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监高旖静表示,虽然康方生物经过多年发展,在业界有一定名气,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在实际招聘工作中,也遭遇各种不易。“人才对城市和发展平台的选择十分敏感,有时候城市间人才政策的一个细微差异都会成为人才落户的关键。”
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地区争夺的关键群体。在广深佛等城市的包围下,中山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面临着激烈竞争,康方生物的引才局面一定程度上是中山企业引才困境的缩影。
截至2019年底,在中山约110万的人才总量中,其中高层次人才2890人。从学历来看,全市人才中,博士1048人,硕士1.3万人。技能人才方面,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3.16万人,高技能人才11.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6万人。从人才结构来看,高层次人才稀缺是中山人才队伍中的一块突出短板。
为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今年4月17日,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中山发布人才政策24条,成为中山引才的政策新标杆。24条政策是对包括中山人才政策18条等人才政策的优化,涵盖住房、入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等领域,对人才的奖励支持力度空前,多项举措引人关注。其中,在教育方面,新政提出,第六层次以上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子女优先安排学位;第五层次以上高层次人才子女,更可优先安排到市直属幼儿园、市直属小学、市直属初中就读。科研支持方面,对市级创新标杆企业支出的人才攻坚项目悬赏金,按50%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住房方面,高层次人才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上浮5倍,高层次人才夫妻双方共同申请最高可贷至480万元。
新政的引才效应正逐步体现,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近一个月来,申请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的人数明显增多,除了市内原有人才加紧参与认定外,还有不少来自外市的高层次人才。
增强“引才”能力城市辨识度有待提高
虽然政策不断优化,但人才对一个城市的考察维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每年人才节是高层次人才与中山“约会”的时期,在中山近年来引进的近300名高层次人才中,不少是通过人才节的平台引进,其中包括拥有国家级荣誉的35名高层次人才。
今年中山人才节依然热闹,在5月9日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及留学归国的50名博士到中山赴会,与26家中山重点企业现场洽谈对接。经官方统计,经过交流对接,7名高层次人才(团队)与中山企事业单位签约,部分高层次人才还带着科研或创业项目签约。
在对接活动中,不少高层次人才此前从未到过中山,毕业于日本秋田县立大学的李偲偲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事精密加工领域研究,曾在深圳某高校从事教研工作。虽然深圳与中山相隔不远,但他此前对中山的认识仅限于“中山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中山和深圳隔海相望,走水路1个小时就到了,深中通道开通后,更加方便。身处黄金地段,不发展也难。”参加活动前,李偲偲特意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也通过朋友了解中山。他对中山的区位优势印象尤为深刻,但对于未来的就业选择,他更偏向于广深等一线城市。
相比李偲偲,毕业于国外知名工科大学的东君伟博士则是一名“中山通”。2011年,他回国定居中山,并创办了以“香山”命名的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他是微波及电磁场技术专家,2011年至2019年,他领导团队成功研发并产业化了中国第一批超高频微波毫米波天线,大量应用于4G、5G移动通信市场。
“我第一次来中山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说起9年前选择定居中山的场景,东君伟印象深刻。在中山创业多年,东君伟已将中山视为第二故乡和创业基地,他认为,相比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山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城市人居环境和创业成本,中山在珠三角范围内仍是创业性价比较高的地区。
“以事业和平台留人,才能留住人才的心。”东君伟认为,为增强“聚才”能力,中山应在高端发展平台和新产业集群打造方面进行发力,提升城市在高层次人才心中的辨识度。在现有的城市和产业相对固化的格局中,中山可在“新”字上多作文章,寻找发展新空间。目前国内5G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中山周边城市纷纷加快布局5G产业,对此,中山应有所行动。目前,中山已有通宇通讯等行业领军企业,也聚集了一批有实力的相关配套企业。与周边城市在5G产业领域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自身优势,占领产业发展先机,增强对5G产业链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记者观察
中山人才结构仍需重点突围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每年春节过后,随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中山出现明显的人口流入高峰。受疫情影响,今年节后,中山的企业员工回流速度降低,同时,受后期订单减少影响,制造业企业明显感受到用工需求少了。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20年前两个月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监测情况,全市300家重点监测企业在岗人数比例持续下降,环比平均降幅超过5%。
对于中山而言,这种用工趋势或将成为常态。疫情之下,各地抓紧“抢人”,在疫情防控尚未完全解禁时,第一个快速反应的是浙江,浙江的系列“抢人”举措让人惊叹:“再不行动,人才就被浙江抢光了!”湖北等一些劳务输出地区在疫情平稳后也纷纷出台政策“留人”,各地政策举措正悄然改变着区域间的人口流动惯性。
在珠三角地区内部,城市间的人口吸引力也正发生变化。除了广州、深圳两个人口大市,佛山近三年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2019年末常住人口总量突破800万,稳居全省人口第二梯队。珠海市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速加快,年均增长超过10万人,去年新增人口更是超过12万人,增幅居全省首位。反观中山,近三年常住人口年均新增量始终在10万人以下。
上述种种因素,正逐步增加中山集聚人才的难度。对此,中山已作出调整和应对。在今年中山人才节前,中山启动“333”紧缺急需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引育计划(即用3年时间引进培养300名30岁以下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招聘公告发布不足一个月,就有超3000名高层次人才报名。今年4月,中山发布“人才政策24条”,这是继2017年中山“人才新政18条”后,中山提出的最为系统全面的人才优化政策。
对于中山而言,当下的人才工作变局也是人才结构优化升级的机会。在本次疫情中,在传统制造业普遍遭受“搁浅”之困时,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等产业却逆势增长,迎来发展机遇。今年3月召开的中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快新旧产业动能转换,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三个行动计划,打造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同时,配套提出重奖产业领军人才等人才服务保障举措。
在5月9日举行的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中,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重点规上企业成为引才主角,其中,健康医药企业提出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占比超过50%,这对外释放出中山优化调整人才结构的重要信号。
新闻推荐
小榄镇商会多个行业联会举办理事会活动 谋划以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应对危机
本报讯连日来,随着中山市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及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小榄镇商会下属的服装制鞋行业、建筑装饰行业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