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上,用专业与热情守护一方平安 回顾中山市战疫护理人员的最美瞬间
文/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罗玲 黄海航
图/被访者提供
周颖
90后护士
冲在抗疫第一线
●人物心声:
“我很庆幸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是这个职业让我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他们帮助。在面对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战疫中,脱下战衣,我们只是千千万万平凡人中的一员,但是一旦披上战衣,我们就不会恐惧、不会害怕,因为职责告诉我们,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
市人民医院90后护士周颖,工作刚满5年,虽然年龄小,但已是有着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疫情初期,她就主动请缨,加入了第一批医院的“备战库”名单,时刻准备着,随时上“前线”去。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周颖在大年初一接到了“援战”通知,她匆匆打包行李奔赴市第二人民医院。面对疼爱她的父母,只是用了灿烂的笑容来让他们放宽心。
在长达两个月的支援时间里,周颖坚持奋斗在一线的病区,从不退缩,见证了隔离病区从无到有,感染病人从少到多再到零,从不适、恐惧到康复出院。她说,“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现在人民需要我,我有机会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自豪!这也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工作在疫情前沿的护士,除了像大家印象中的穿着笨重的防护装备来完成打针、发药、采集各种拭子、标本等治疗护理工作以外,因为新冠病毒强大的传染性,病房里面不能有家属和护工,她还要负责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病区的清洁消毒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再加上厚重的防护服,常常工作不到半小时就全身出汗了,而严密的口罩和头套使得她经常呼吸不过来,但为了节省防护装备,她从来没有提前撤出过隔离病区,总是坚持到下一轮护士进来接替时,做完所有清洁和备物工作后才与患者打招呼离开。
因为患者只能独自隔离在病房内,不能接触家人、朋友,唯一能接触的只有冷冰冰的手机,所以患者的心里充满了未知的紧张和恐惧。压抑的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向护士发脾气,甚至还有一些小朋友一看到护士就哭闹。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周颖明知道和患者接触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她还是尽她所能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患者聊天、安慰他们,辅导学生患者完成作业,隔离病区的患者们都忍不住夸她耐心、细心。
在她工作的团队里,护士们都来自不同的医院,刚开始不熟悉的时候大家免不了有些拘谨,但是周颖性格活泼、热情,总是一有空就拉着大家聊天,希望通过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得团队可以团结起来,共渡难关。每次开始新一轮工作时,她都主动要求去隔离区,把安全留给队友。只要遇到累的、困难的工作,她都抢着负责,尽量让队友轻松一点。她也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被委任为临时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一直坚守在病区直到患者人数清零才撤退。
廖威龙:
铮铮男儿
坚守抗疫最前方
●人物心声:
“疫情发生时,我的妻子已经怀孕33周,直至孩子出生我也没有回过家。虽然不能陪伴孩子出生有些遗憾,但也不后悔,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当孩子长大后,我能骄傲地告诉孩子,在社会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做了最应该做的事。”
廖威龙,一名31岁的男护士,就职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现在是新冠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护理团队负责人,一直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工作12年,廖威龙已经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优秀护士,是急救专科管理小组的组长,曾任门、急诊部助理护士长。疫情当前,他义无反顾第一个冲到前线,接诊中山市第一例新冠病人的是他,连续工作在抗疫一线,从打响抗疫阻击战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回过家的是他,妻子从孕33周就没见过他。
作为有着6年党龄的男护士,自今年全市吹响战“疫”号角的那一刻起,廖威龙就冲在疫情的最前线。他所在的门、急诊及发热门诊是医院抗击疫情的先锋部队,面对中山疑似新冠患者第一人的转运命令,廖威龙主动请缨出色完成任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廖威龙与护理团队有条不紊地迅速进入迎战状态,医院安排发热门诊搬迁到肺科门诊,他带领团队迅速完成搬迁,改造格局以适应抗新冠疫情工作。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战疫中,廖威龙及护理队员发挥了先锋部队作用,整个护理团队充分展现了强大的转运作战能力,向疾病和死神抢时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医护人员就是战斗在前线的士兵。他不断学习最新的新冠肺炎知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流程。每天,他在做好负责人的统筹管理工作后,继续投身一线工作。遇到重症新冠确诊产妇需要紧急转运,他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把重症产妇安全转运回院救治,为重症产妇抢得救治先机。
疫情打响后,8位外援护理精英过来支援发热门诊,担心他们缺少穿脱防护服经验,廖威龙对新来支援的队员进行一对一个人防护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亲自带着新来支援的同事熟悉工作流程及熟悉转运路线,反复提醒相关细节和自身防护安全,确保新来同事既防护到位,又能保障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每次出车转运,他反复叮嘱大家,一定要集中精神,做好防护。队员们开玩笑说他的叮嘱已经让大家耳朵起茧。但就是这份严格和细心,使廖威龙所在科室在疫情期间做到了无院内交叉感染,科室人员零感染。
劳颖炫:
不惧风险
充当“临时妈妈”
●人物心声:
“在疫情面前,作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必须要站出来。相比那些在一线救治确诊病人的医护人员,他们更加危险,自己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过来照顾这个小孩。”
劳颖炫,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护士,1995年出生。今年1月,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勇担责任,坚守一线,参与社区入户监测工作,并主动申请照顾因家属确诊而无人照料的4岁幼儿,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逆行者”的坚毅果敢。
今年1月30日晚,东区一家庭成员先后核酸检测呈阳性,均送二院隔离治疗,仅留下一位4岁小女孩需送酒店进行隔离,她得知护士长要去隔离酒店照料小孩一事后,主动请缨替换护士长,充当了一回“临时妈妈”。“照顾的小女孩很乖,隔离期间我会和她一起玩游戏、讲故事、唱歌,我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整个过程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劳颖炫说,这个孩子的体温变化波动较大,得知孩子确诊的消息,她也很担心,晚上睡不好。
小女孩转诊到市第二人民医院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她因与小女孩密切接触,也需进行隔离观察。在她隔离观察期间,得知隔离酒店内还有一位与她此前照料小孩情况相似,由于小孩离家人时间较长,情绪波动较大,医生希望她通过电话聊天方式疏导小孩情绪,她积极参与,再一次当上了“临时妈妈”。她每天通过医生的电话连线,了解小孩的心理情况和爱好,并详细记录下来,及时地疏导小孩情绪,使小孩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得到安慰,使医生更好了解小孩情况。
她在明知道危险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事后她表示,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站出来,相比那些在一线救治确诊病人的医护人员所面对的危险,自己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如果让她再次选择,她依然会选择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更为强大的青春力量。
此外,在充当“临时妈妈”前的一次疫情排查任务过程中,她遇到一位80多岁因吃年糕被噎窒息的老人,紧急时刻,她立即做出反应,和团队工作人员开展现场抢救,使老人很快地排出了异物,脱离了危险。危难时刻,她用行动彰显了医务人员的大爱本色。
魏翠云:
暂别年幼儿女
一心驰援武汉
●人物心声:
“我是一名平凡的护士,我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光荣,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请党组织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验我。”2月11日,她用笔写下前线入党申请书。
魏翠云,现任三乡医院护理部干事,她多次获得三乡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护理工作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魏翠云夫妻俩都在三乡医院工作,丈夫是医院宣传科主任,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医院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他们都是领导小组成员。既是爱人又是战友,夫妻携手,投身防疫一线。他们夫妻俩一直奔波忙碌,基本没有同时上下班,连大年三十都没能和家人一起吃上团圆饭。
为了能全身心投入抗疫一线工作,大年初三他们忍痛将年仅三岁和四岁的儿女送回老家让父母帮忙照料,每当想念孩子时只能通过视频隔空对话,传递思念。
2月8日晚11时30分,她接到上级需要调派两名护理人员驰援武汉的紧急通知后,没多考虑,与爱人商量后果断报了名。她丈夫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经常告诉孩子,爸爸是党员,要以爸爸为榜样,将来长大了也要入党。出征时,她下定决心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保证出色完成任务。
2月16日晚上值班时,得知一位患者入住方舱医院时贴身衣物都落在隔离酒店了,一直没有打底衣更换,魏翠云把自己来武汉时准备的打底衣送给了患者。2月21日,她上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病情变化较大的患者,体温在37℃~39℃波动,心率也一直在110次/分以上,脸烧得红扑扑的,精神状态非常差。从接班后,她一直关注着这位病人的病情。这位病人表示,医生已经给她持续吸了氧气,但还是头晕、心慌、胸痛、四肢麻木,并且小便困难。看着她焦虑的表情,除了相应的医疗护理之外,魏翠云觉得她应该有一些心事,所以一直未能平复心情,从而影响到其生命体征。
经过交谈得知,这位患者的家人都在不同的医院,其丈夫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魏翠云觉得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她心情焦虑,于是,她就以这个为切入点,不断地安慰鼓励这位病人,让她不用担心,魏翠云还动员隔壁几张床的阿姨一起安慰鼓励她。在大家的关心鼓励下,这位患者的情绪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因她出色的工作表现,在此次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阻击战中,魏翠云被中共东西湖方舱医院临时委员会、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评为“先进标兵”。
梁秀怡:
希望做一个有担当的95后
●人物心声:
“在援助武汉时,我丝毫没有因为疫情的严峻而动摇一分,无数冲锋在前线的老党员,都更加坚定了我前行的脚步。我只希望做一个有担当的95后,在国家、组织任何需要我的地方,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秀怡,横栏医院ICU护士,中山市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出生于1999年,是中山市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2月9日,中山1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方舱医院,梁秀怡是其中的一员。3月8日,梁秀怡所工作的武汉东西湖客厅方舱医院休仓。3月20日,她和队员们安全返回中山。
梁秀怡是这次出征的队员中最年轻的,毕业于江门中医药学院,2016年来横栏医院实习,因表现优异于2017年留院工作,至今工作已经有3年了,她先后在护理部、内二科、ICU轮转。
早在1月24日,横栏医院护理部在内科系统发动护士到疫区援助时,梁秀怡护士就第一个报了名。她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正能量的女孩子,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子。不但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没有出现一次差错,病人交到她手里很是让人很放心,而且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充满阳光。
“看到湖北武汉的医务人员满负荷工作,特别心酸,这次派我们过去,就可以替换一下他们,让他们能够休息一下。很多人说"95后"年纪还太小,喜欢玩,其实我们早就到了能够承担责任的年纪啦。”梁秀怡这样说。
在武汉支援的日子,梁秀怡不畏艰难、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向队里的老党员看齐。第一次入仓因为未知因素太多,梁秀怡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但她看着武汉空荡荡的街道,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让患者早点康复回家”,她暗暗下决心。
进仓前她不敢喝水,东西也不敢吃很多,怕中间要上厕所。按照培训要求和现场老师的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入仓后的护理工作并不难,主要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观察,比如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等,发现特殊情况报告医生和上级主管护士。
护理工作不难,难就难在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进行六个小时的护理工作,防护镜里、防护服里都是汗水,氧气也变得稀薄,坚持6个小时全靠意志力。她曾因穿上防护服缺氧不适,被同事搀扶着提前出仓。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二天同事们看到了精神抖擞的她,此后的工作中,她用意志力撑下去,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同事们看到年纪小小的她如此坚强,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新闻推荐
中山港外运码头货物吞吐量逐步回升 4月份货物吞吐量环比增长逾4%
本报讯(记者黄凡通讯员施宽)5月9日上午,随着进境船舶的一声鸣笛,沉寂了一夜的中山港外运码头开始热闹起来。在码头堆场,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