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安商 尽全力用真情
本报记者 黄凡
“五一”以来,“促销惠民,乐购中山”促消费活动月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市镇联动,用5000万元消费券,预计拉动全市消费10亿元。这是中山应对疫情又一暖企纾困措施。
来势汹汹的疫情,严重扰乱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正常节奏,帮助企业“止血、输血、造血、活血”,尽力减轻疫情影响,是保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工业立市21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稳,中山经济稳;企业兴,中山经济兴。市场主体保不住,居民就业、基本民生、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转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央提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后,4月底,市委书记赖泽华到南头镇、东凤镇调研时强调,要把服务好现有企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把“保市场主体”作为落实“六保”任务的根本着力点,精准施策帮助市场主体克时艰渡难关。
一
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得用心、用力、用智、用情服务。
首季经济数据说明,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瞬时冲击,超过了金融危机,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尚不能幸免,中小微企业更是哀鸿遍地。对许多工业企业而言,疫情发生后,客户担心疫情影响生产,急着要货,企业急着开工;开工后,疫情蔓延影响国内外客户下订单,还有的企业因国际供应链受损,生产受阻。“生产线刚热起来,订单又快冷下去了”,利润严重下滑,资金流动压力大,在手订单消化殆尽,各种危机都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企业面临的复杂形势,已不是干部下几次厂就能解决,帮忙填几张申请表就能减负。领导干部得真正用心体会企业的困难,用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用智研究出台“雪中送炭”的政策措施,用真情把企业留下来。
疫情发生后,中山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好政策。然而,有些企业仍觉得不够“解渴”。急于开拓市场的企业,线下展会无法进行,申请其他推广渠道补贴遇到政策“真空”;有些企业一面火烧眉毛,一面还要走流程、等审批、等到账。“解渴”来自速度和流量。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政策的精准度、服务的精细度得跟上来。一些政策应视客观事实及时调整,确保每一条都能用得上;一些普惠性补贴尽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审批速度,让企业早日拿到“救命钱”。落地更灵活、兑现更及时,真正解决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才不负政策出台的初衷。
二
稳住中山经济发展的“底盘”,得让大企业留得住,中小微企业活得好。
服务方式上,“止血、输血、造血、活血”要统筹考虑,有急有缓,有近有远,顾及点,考虑面。
毋庸置疑,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筑起帮扶政策防护堤,用政策组合拳帮助大多数市场主体“止血、输血”。中山40多万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是稳就业的主力军。疫情扰动下,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如大企业,订单和市场更容易受疫情冲击。大企业有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因风险较高,反而难获“血源”。撬动金融资金增加对企业流动性的支持,是必须常走、走长的路子。
保住气脉的同时,咬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加快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帮助企业“造血”。疫情加速中山产业链短板和弱项的暴露,任由传统企业再走过去的老路,不但活不好,还可能活不了。抓住“新基建”红利,增加“数据”要素投入,有助中山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入对全市企业基本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产业、企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引导企业搭乘“新基建”快车,还可辅助企业摆脱固有发展模式惯性思维,拥抱“数字化”,接入“工业互联网”,融入“新经济”,迎接产业链新生。
良好的血液循环来自优良的营商环境。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中山经济长远发展培土耕耘。近年来经过努力,中山“数字政府”建设成效初显,网上可办率达95%,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三大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重点项目从土地办证到动工跑出13天的“加速度”。但追求一流营商环境的道路,从来没有止境。
为了对冲疫情对经济下滑的影响,复工复产后,国内各大城市、珠三角周边城市,均出台超常规政策,加速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落地审批,吸引龙头企业“回巢”投资,形成“强者更强”的虹吸效应。
激烈的竞争态势,倒逼着、催促着我们重拾“敢为人先”的锐气、“自我革命”的勇气,全力营造服务效率更高、管理更规范、综合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中山推动人才供需线上智能匹配 300名博士与企业实现“云对接”
南方日报讯(记者/雷海泉通讯员/李思宇)5月9日上午,中山举行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暨科技项目对接活动,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