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记者走进她们的生活 聆听动人故事 感受母爱如山

中山日报 2020-05-10 01:32

萧水玲悉心照顾家人。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爱心妈妈”为孤残儿童撑起完整的家。 受访者供图陈艳芬与儿女在一起。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5月10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经历了数月疫情之后,今年的母亲节显得格外温馨。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来,“母亲节”搜索热度同比去年暴涨1867%。疫情,让子女更关注最亲近的人。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六旬的她照顾年迈家翁和残疾儿女36载,用爱撑起了整个家;她们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无私的爱为“折翼天使们”搭建了完整的家庭;还有90后的二孩妈妈,在战疫的冲锋号吹响后主动放弃产假,把母乳储存在了冰箱留给出生仅2个月的宝宝……这个特别的节日,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故事,读懂每一位慈母背后无声的爱。

六旬慈母萧水玲:

30多年如一日 用爱守护残病儿女

泛黄陈旧的立式空调静立一旁,呼呼转动的吊扇给闷热的房间送上一股清凉,几张简单的桌椅,屋子装饰简单却干净,这是东区长江三溪社区萧水玲的家。5月8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萧水玲家中时,她正在门前的院子里晒着棉被衣物,一旁打闹的两个孙女让这个七零八落的家庭有了不少生气。

今年60岁的萧水玲是邻里眼中孝顺贤惠的好媳妇,是无私奉献的好妈妈,36年如一日地照顾97岁行动不便家翁的日常起居,32年来还悉心照顾先天智力残疾的女儿和31岁患有癫痫病的小儿子,除此之外,她还要帮大儿子照顾2个孙女。

萧水玲原本是板芙人,1984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工厂打工的丈夫。感动于丈夫的沉稳,她没多久就嫁到了东区长江村,先后产下了大儿子,二女儿阿倩和小儿子阿恒。让萧水玲终生难忘的是二女儿的出生,那是1987年,怀上二胎的萧水玲以为有了头胎的生产经验,并没有特别注意。一天,萧水玲如常劳作过程中突然腹疼,腹中只怀了6个多月的婴儿毫无征兆地在家中紧急生产。由于是早产儿,刚生出来的女儿阿倩比一般婴儿要小得多。“指甲都没长出来,个子比花瓶还要短半截儿。生下来当天,我哭了很久很久。不知道以后怎么养育她。”

坐月子过程中,曾有邻居和亲戚建议萧水玲放弃阿倩。“孩子在我和婆婆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不舍得。直到后来才发现早产儿还是有不少的后遗症。她的智商发育一直跟不上,还偶尔有幻觉,喜欢打人。”

经过32年的养育,看着女儿也有了一些进步,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即使女儿在系数仍然需要帮忙,女儿偶尔大小便难以控制,萧少玲都已倍感欣慰和满足。“现在的情况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会听我们的指令,也会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她我也越来越放心了”

萧水玲是一刻都不能放松、不敢生病的操心母亲。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0年,命运像给萧水玲又开了一次玩笑。临近春节,12岁的阿恒帮父母粉刷墙壁时不慎从梯子里滑下,头部着地。那天晚上,一家人在手术室徘徊了5个多小时直到午夜。当时没有医保,阿恒的意外,给这个家庭留下了几十万的债务,孩子也留下了癫痫症——每天需要服药,毫无征兆地发作晕倒。

如今,萧水玲每天得5点多起床,帮助97岁的家翁做物理按摩以减缓身体疼痛;7点开始就到了料理女儿个人卫生的时间,清理女儿的床铺,帮助女儿洗澡等;到了中午时分,她还要照顾一家人的午饭,下午才有空做家务。晚饭后,萧水玲还要辅导孙女,帮孙女儿洗漱。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虽然没有听过女儿说一声母亲节快乐,但孙女和儿子都很理解我,也很会哄我。两个孙女儿年纪轻轻已经懂得照顾姑姑和叔叔。现在只希望一家人都身体健康。女儿和儿子的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渐渐掌握力所能及的技能。再苦再累我也要把日子过下去。谢谢大家的关心。”采访途中,萧水玲始终充满笑容。

儿童福利院的“爱心妈妈”:

为孤残儿童撑起完整的家

应聘“爱心妈妈”之前,46岁的郭爱冰是东区一家企业的流水线工人,感到生产线上的生活枯燥乏味、需要久站,眼看女儿即将大学毕业,生活压力渐小,郭爱冰希望尝试一份新的工作。2019年7月,市儿童福利院招募第二批模拟家庭“爱心妈妈”,郭爱冰报了名。

模拟家庭中,“爸爸妈妈”是真夫妻,每个爱心妈妈和4个同性别的孩子共同生活,父亲在外工作,晚上和周末可以回家共同生活(注:疫情期间,由于市儿童福利院实行封闭式管理,这段时间的模拟家庭爱心爸爸暂时不能回到模拟之家。)

报名通过后,郭爱冰见到了自己4个女儿,其中3个女儿都是学龄前儿童,女儿阿欣和三女儿阿茹和2岁半的幺儿,9岁的大女儿患有唐氏综合征。“阿欣有心脏病,阿茹有贫血等慢性疾病,保育老师建议我要格外注意,一旦感冒就会很麻烦。”郭爱冰说,操心事多,睡眠质量不好,第一个月自己就清瘦了2-3公斤,家人看到她消瘦了纷纷劝她辞职。

“其实父亲的身体也不好,哥哥姐姐劝我,不如回家照顾老人,她们每个月给我工资。但父亲很支持我,听到我在市儿童福利院照顾4名孤残儿童,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鼓励我继续坚持。”郭爱冰感恩地说。

每天,郭爱冰轮流帮女儿们洗澡就要1个小时,除了需要强大的体力,还要悉心地照顾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体质不好,很容易感冒,感冒后痊愈也需要比常人更多的时间。”经过10个月的相处,郭爱冰已掌握了照顾她们的规律,自己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女儿们的进步让她感到特别欣慰。

其中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大女儿只有2-3岁的智力,过去不懂得独自大便小便,如今可以在妈妈简单的协助下自己去厕所;阿欣的体质在郭爱冰悉心的照顾下,明显提高了不少,过去经常感冒,惯常到儿童福利院的“医疗室”报到,最近半年都没有感冒了。阿茹过去是一个寡言的孩子,如今开朗不少。疫情防控期间,她经常和市儿童福利院的员工们和其他小朋友一道,在操场上跳广场舞,还会主动地分享食物。

疫情防控期间,市儿童福利院施行封闭式管理。没有办法和丈夫、亲女儿团聚的郭爱冰即将过一个特殊的母亲节。“虽然没办法出去,但我们一点都不觉得孤单。当这四个小棉袄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的时候,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和郭爱冰一样在儿童福利院里度过母亲节的,还有57岁的周丽君,他也是市儿童福利院的4名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此前,周丽君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收入稳定生活无忧。去年7月的一天,她无意中浏览到爱心妈妈的招聘消息。看到招聘消息那一刻,周丽君立即拨通了招聘电话。

“成为爱心妈妈之后,好多朋友都说我傻。”周丽君说,在她看来,儿子成家立业,老公工作稳定,家庭也无多余琐事需要操心,自己虽然50多岁,但是仍然有精力照顾孩子。此外,周丽君认为,福利院的孩子本就跟普通孩子不同,她想给这些特殊孩子一份完整的母爱。

周丽君主要负责4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最大的孩子阿丽14岁,最小的阿红4岁。阿红由于从小缺乏家人陪伴,性格较孤僻,不愿意与人交际,周丽君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慢慢讲给孩子听,告诉他们分享的快乐。在周丽君悉心的照料下,阿红越来越活泼,4个孩子也相处得非常开心。而已经5年级的阿丽,最初加减法都不会,经过周丽君一段时间的努力,阿丽已经从最初的考试30多分考到60多分。

周丽君生日那天,4个孩子给她画了一幅画,紫色棒棒糖、红色帽子、橙色蛋糕、老妈生日快乐6个大字等构成了一份五彩缤纷的礼物。周丽君激动得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那一刻,觉得这大半年的辛苦非常值得。”周丽君说。值得一提的是,4个孩子与周丽君的亲生儿子及其亲戚也相处得非常融洽,“每次与亲属视频电话时,几个孩子都抢着问好,完全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

90后二孩妈妈陈艳芬:

舍小家顾大家 让母爱延伸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医务科就是战场上的“作战部”,协调安排、密切配合、事无巨细。1990年出生的陈艳芬是古镇人民医院医务科干事,同时是一名二孩妈妈。

陈艳芬的产假本可以休到今年6月,但今年1月底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后,才休了不到2个月产假的她就提前结束产假返岗抗疫。陈艳芬把母乳提前储存在冰箱中,将两个孩子留给家中年迈的老人照料,一心投入到抗疫一线。

5月8日,记者来到陈艳芬家中。墙壁上贴着多张童趣的可爱图画。4岁大的女孩在房间里玩耍,刚满5个月的小宝在婴儿车里躺着,不时发生咿咿呀呀的声音。陈艳芬的家婆在旁边逗着小宝,一家人其乐融融。

陈艳芬的丈夫也在古镇人民医院工作。疫情发生后,她从丈夫疲惫的眼神、微信工作群里接连不断的信息,读懂了自己作为医务人员的使命。“在国家、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理应站出来出一份力。”陈艳芬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沟通,获得了支持。“我生二宝时是剖宫产,家人也很担心身体恢复的情况,体检合格后医院领导最终批复了我的申请。”

2月1日,陈艳芬向单位递交了一份“产假提前上班申请书”。2月3日,她回到了熟悉的医务科。陈艳芬和同事除了统筹协调院内医务人员外出值勤工作外,还需要调配医疗保障所需物资;此外,还要每天统计上报疫情数据,监控医疗质量,处理院内突发事件等。

彼时,2个月大的小宝还在哺乳期。每天早上,陈艳芬早早起床,提前将母乳储存在冰箱里。“那时候疫情形势严峻,说不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我也担心自己被感染,所以都会在医院先彻底消毒,洗一次澡再回家。”陈艳芬说。

回到家中,陈艳芬马上转入专职妈妈的角色。“晚上8点左右就要哄小宝睡觉,然后再陪大女儿玩一会,陪她学英语,帮她洗澡,大概10点她才去睡觉。”疫情严峻时期,即使身在家中的陈艳芬也不时要兼顾工作。“有时晚上10点也会接到同事的电话,向我确认疫情数据的工作,大家都挺辛苦的,疫情开始到现在,估计每人一周只能休半天。”

对此,陈艳芬并不后悔,她觉得自己上战疫一线,既是医务人员的使命,也是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的表率。“这种经历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我今后能陪伴孩子的时间还很多。”陈艳芬希望,当两个孩子长大时,了解到妈妈的这段经历,会为她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段时间也多亏了父母和公婆对孩子的照顾,真的很感激他们,让我可以安心去工作。”陈艳芬说,今年的母亲节,全家人打算在家里一起吃个团圆饭。“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儿女快乐成长就好,今后想多些时间陪伴父母和孩子。”

统筹 /本报记者 徐钧钻

采写/本报记者 徐钧钻 张倩 张房耿

见习记者 陈雪琴通讯员 钟民轩

新闻推荐

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公告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我局已核定曹国廷的工伤保险待遇。在《工伤保险待遇核定表》送达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