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喜欢华丽文采,现在喜欢准确朴素,这都是人的成长”

中山日报 2020-04-25 04:08

开篇语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社交空窗期,许多人被迫回到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时间专注于内在,了解过往,预测明天,思考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生而为人,我们是否珍惜过拥有的平凡的幸福?是否感激过一瓢饮、一箪食背后人的付出?又是否用分别之心将你与我之间划开一条鸿沟?我们当然还要反省,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诗人海涅说,“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作为人类之舟的“压舱石”,读书,让我们不畏变化。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时值中山读书月期间,我们挑选了这些“压舱石”,伴你度过未知的航程。

马拉:作家,

中山市作协主席

疫间读物:《水印——魂系威尼斯》

4月22日上午九点,在网上发送完硕士毕业论文,马拉如释重负。朋友圈里都苦练厨艺的疫间,他闭关埋头攻克自己的硕士论文。用数万字的写作、多本诗人布罗茨基的著作阅读,以及无数顿中午饭的泡面和外卖,与疫期时光告别。

“实际上,我每一天基本都这样度过,就算不是疫情,也几乎在家里看书、写字。不过疫情让我少了喝酒的机会,可以更加安心地做论文。”马拉说自从成为一名专职作家,除了北上读研,他都比较宅,因为有太多书要看,而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书写也是职业作家必须做的功课。

文学的天空灿若星辰,为何会选择布罗茨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马拉的回答令人意外:“这是一位由衷地认可自己诗人身份的诗人”,“你知道现在很多时候,你叫别人诗人,他会难为情的。可见他对诗歌,对自己的文字有极度的自信,当然,他的才华也配得上这样的自信。”

他随手拿起了布罗茨基的散文集《水印——魂系威尼斯》,书里都是他随手做下的标记。“比如这第一句,你就能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才气,"很久以前,1美元能兑970里拉,我32岁。地球也比如今轻了二十亿个灵魂。在那个寒冷的十二月的夜晚,当我抵达火车站的酒吧时,里面空无一人。我站在那里,等待着我在这座城市认识的那个唯一的人来接我。"简单的一句话里,埋藏了多少信息,尤其是那句"地球也比如今轻了二十亿个灵魂",一般人都不会这样写,顶多说少了二十亿人。”

近两年,读者逐渐熟悉布罗茨基是因为国内引进出版了他的两部代表作《小于一》《悲伤与理智》,在那些隆重而阔大的论述中,读者被其思想光彩所震动,他对俄罗斯文明的洞察以及通过对伟大诗人的阐释,再一次证明了诗学如何拓展世人对文学规模的想象,以及意料之外的明亮。与这些文字相比,《水印》几乎可以看作是布罗茨基对威尼斯写下的一封至情至性的“情书”,他一生走过许多城市,也为许多城市写下名篇,而唯有对威尼斯,他毫无保留展现了迷恋和不舍——从1973年到1989年,布罗茨基17次踏入威尼斯水城,他用擅长的诗性描绘这座理想之地,不仅仅是美与时光,还有爱与死,记忆与梦境。最终,他甚至以一种世俗化的形式为自己与威尼斯画上了无法分割的句号——1996年,布罗茨基逝世后,被安葬在威尼斯的圣米凯莱岛公墓。在散文集《水印》中,他如此总结自己的“前世”与“今生”:“为了拥有另一种人生,我们应该结束第一种人生,而且这个活儿应该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哪个人能够令人信服地实现这种事,尽管有时,不辞而别的另一半或是政治体制确实会帮我们大忙。”

马拉说,作为有代表性的流亡诗人,诗人布罗茨基的一生由黑白分明的两段构成。32岁之前,他是苏联小有名气的地下诗人,由于在非主流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以及与外国作家来往,布罗茨基受到当局的监视,并在随后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被起诉,流放至苏联北疆服役。这一事件正值东西方冷战时期,布罗茨基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的焦点。32岁那年,布罗茨基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从此开始了客居美国的后半生。幸运的是,正是这场轰动一时的流亡使布罗茨基彻底从地下解放,进入公众的视野。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不仅先后出版了多部诗集和散文集,还因“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今,布罗茨基已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俄语诗人之一,俄国学界甚至将其与普希金并列。“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已经走出了文学这个狭窄的圈层,进入社会层面,这在诗人中是很少见的。”

既可以写得很深沉广阔,又可以轻松讽刺;可以写得很日常化,又可以进行玄思冥想。在诗行的安排方面,布罗茨基既可以工整严格,又可以长短不一。在意象的采集方面,从鸡毛蒜皮到海阔天空,从天文地理到机械设备,简直无所不包,又都可以运用自如,科学的意象一进入他的诗句就立即变得服服帖帖自然而然。总之,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取得难得的平衡。

“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那些华丽、绚烂的语言,到了这个年纪,就喜欢朴素准确的语言。你能把复杂的情绪用精准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已经是大智慧了。”马拉说,这些年他一直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行走,去除那些“有漏洞的思维”以及“不准确的暧昧”。在喜欢的作家略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他进行了大量的拆解,从叙事结构、场景切换、语言表达、对话模式,一遍遍学习吸收,收获颇丰。“人到现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自己的作品开始扎扎实实地贴地前行了。”

新闻推荐

普惠中小微企业 助力复工复产 中山“银税互动”首季放贷超17亿

本报讯(记者张倩通讯员钟瑞轩)受疫情影响,广大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因素。随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