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企业信心 中山要做好“一升一降”

中山日报 2019-12-16 05:31

□黄镇

开栏语

“重振虎威”是中山近期的热词,全市上下铆足了劲,决心让“中山号”巨轮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心在一起,就不愁干不成事。但面对当下的困局,如何穿云破雾、把准航向,同样至关重要。

为汇聚众智、形成合力,本报于11月18日启动“解放思想 重振虎威——我为中山高质量崛起献一策”征集活动,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不到一个月来,已收到网友、市民通过多个渠道发来的建议数百条。筑梦中山没有局外人,这些建议饱含着社会各界对中山朴素而深切的爱和期许。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解放思想 重振虎威——我为中山高质量崛起献一策·纵论”栏目,精选部分网友、市民的真知灼见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通观这三年,中山市重要经济指标除了进出口外,基本都在下行。比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以超过4%的速度在下跌,意味着企业生产在萎缩;工业固定投资产投资增长率下跌,意味着要么企业投资信心减弱,要么企业转移投资在增加。而进出口的增长虽然名列全省第一,但是和2017年的2008亿总额相比,依然存在近200亿的差距。

一般而言,增长放缓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影响企业。订单下降,缩减产量甚至倒闭破产。二是影响就业。企业裁撤员工,就业岗位减少。三是影响产业链,减少了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四是影响民生。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如果遇上通胀,钱袋子就更捉襟见肘了。

现在,工业立市的中山提出要重振虎威,我认为“一升一降”不可偏废。

一升:制造业竞争力一定要升;一降:企业制度交易成本一定要降。

■如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企政策效果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此,我拿了东莞和中山作比较,我在东莞经济和信息化局检索到该局2019年至今发布了237条通知公告信息,中山相关部门发布了198条。因两市对企业扶持项目存在不同表述,通过对比整合后得出如下信息:

第一项指标是“工业企业技术(自动化)改造”。东莞市今年以来扶持了505家工业企业,扶持金额达3.89亿元;中山市扶持了347家,金额1.63亿元。从个数和金额看东莞遥遥领先,显然两市都看准了工业技改的重要性,相比东莞,无论从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上看,两市并不在一个量级,中山更应持续发力。

第二项指标是“企业智能化和互联网应用”,两市差距比较明显。东莞扶持了112家,扶持金额5900万元;中山扶持了17家,金额850万。万物互联、去中心和可追溯的智能制造前提一是智能化的制造流程,二是智能化的制造品。为制造业插上互联网和智能化这双翅膀,东莞是不遗余力的,这种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将让东莞在物联网和区块链时代获得更好的基础。

第三项比较指标是“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今年以来东莞共支持了10家企业共计400万兼并重组资金,企均100万;中山支持了3家企业共计98万资金,企均33万。

第四项指标是区位熵。区位熵是用于分析某个城市相关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的常用指标,超过1则表明该区域经济在全国来说具有优势。目前,中山的家具制造业占全国区位熵3.93、服装服饰业占3.66、文教工美制造业占3.11、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2.91,可见传统制造业依然具有优势。

通过上述比较,我对“一升”的建议是:

第一、传统产业要升级。关键在于让中山的传统制造业插上智能化和互联网的翅膀,自动化改造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问题,但制造品的智能化才能提升市场占有率。

比如“医护衬衣”正方兴未艾,智能型衬衣带有多个传感器以及信号发射装置,可以检测穿着者的体温、心跳和血压等数据,并通过卫星传送到医院,便于远程看护,发生紧急情况医院可通过衬衣上的卫星定位找到病人抢救。服装业我们有沙溪和大涌,健康医药产业我们有火炬区和翠亨新区,导航应用我们可以对接北斗,我们缺乏的只是把这些优势融合起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

第二、制造企业要升档。星星多月亮少是谈了很多年的老问题,从“十大舰队”“三个一百”企业,到“新三百”企业再到星月同辉战略,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好。企业做大做强产品竞争力固然是一方面,但融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不可偏废,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山企业要向“头部突破”不可或缺后三种能力,特别需要经营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营销人才,想方设法引进这些人才才能让制造业突破发展的天花板。

第三、产业升级和引进融合提升。中心城区、专业镇区和火炬区、翠亨新区分别代表了现代服务业、本地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因此需要分类施策。对本地制造业要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好头部企业,让我们的腰部粗壮起来;对健康医药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要向靶向高端,这是弯道超车的储备;对服务业不妨学习也是基本从零开始的东莞,围绕工业引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让三个板块找到融合跨界的升级点,形成有机整体互相带动发展。

第四、让“优质股”和“潜力股”双提升。东莞在扶持中小企业上有点撒胡椒面的意思,今年以来向286家企业发放了2976万补贴。有分析认为,企业从起步到1000万产值期间最困难也最容易夭折,对这种阶段企业的策略应该体现在直接政府扶持和降低融资难度上。而对于达到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而言,最需要的是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因为融资上市或增资扩产而需要政府提供的系列制度安排,中山应对不同体量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扶持策略,做到既抓优质的“大”也不放有潜力的“小”。

■如何降低制度交易成本?

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比如人才政策,这又是一类向企业“派红包”行为,人才政策因为弹性大,难免出现兑现问题。

中山将人才分为一至八层次,第一至第六层次主要通过认定产生,第五至第八层次部分通过评定产生。简单来说第一种是拿着博硕士毕业证、高级职称证就能认定然后就能获得各种津补贴,而第二种则在每年一定名额里通过积分排名产生,影响评分的因素包括学历、纳税、工作年限、发明创造等。

成为人才有什么好处?各个城市大同小异,比如最大头的是获得住房补贴,从10万到200万元不等,最让人才趋之若鹜的是孩子读书学位。政府若帮忙解决房子、孩子问题,那就有了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的充分理由。

要认定成为人才,你得仔细研读申请认定人才资料清单,《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这些问题不大,可是“其他与申请认定成为本层次人才相关的证明材料”往往让人犯难,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某企业为其首席科学家申报第五层次人才(正高级教授),该科学家为中科院四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根据中科院文件四级研究员相当于正教授级。但因为申请人没有《职称证》让管理部门犯了难。要说没有证明吧,中科院的文件算不算?是不是只在中科院内部有效?如果说算吧,又缺少《职称证》,经不起历史的考验。那到底认还是不认?最后是申请人帮忙解决了尴尬,因为他着急安排孩子来中山读书,而只要认定为第六层次(博士)人才就能解决公办学位,所以主动提出降级认定。

这件事可以引发两点思考:第一、弹性大的政策应否追求刚性强的程序;第二、公平性和迫切性的价值取向。

深圳的“孔雀计划”是以列举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把他们能想到的全球知名企业、各类跨国事务所名单列举其中。也有简单列举的,比如广州黄埔区的“美玉十条”,易读好记朗朗上口,然而看其实施细则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它的体量超过100页。“大道至简”没错,但是要把大道理变成可执行的政策,后面一定是波澜壮阔的拆解,而作为“派红包”的政策要发挥惠及企业的作用,一定少不了范围足够宽广,以及规则体系足够完备两项要件。范围不宽或者边界不清,执行者和申请人都会陷入困境。

各地政府都说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认定的规则如果需要提交《劳动合同》《缴纳社保证明》,显然是希望人才“为我所有”,这并没有问题,而最能体现“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则更应该加快建立。

因此,我对“一降”的建议是:

第一、追随也是创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程序正义更多体现在司法领域,“放管服”才是政府革除积弊的核心。比如在促项目落地这件事上,南沙新区对项目实行“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东莞松山湖“路条制”做法值得学习,在供地之前,相关专业部门提前介入、深度参与,确定方案,做到满足动工条件才供地,让真正想动工的项目立马能动,让“占坑不动”的项目不敢不动。当政府部门觉得程序问题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时,不妨放眼看看外面的世界,追随很可能就是创新。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降低企业预期成本。区分好非行政审批类业务的特征。一是授益性行政行为要么你尽可能穷尽它的范围,要么你就预留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否则一定会遇到“立法者”和“执行者”打架的尴尬;二是准确判断市场阶段。当市场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时候,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不可避免。比如人才这件事,中山本地产出少、层级低,就应该宽松吸引,放水养鱼,当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后,再精挑细选甚至吹毛求疵的选。

第三、人随事权走,降低镇区行政成本。纵向看,简政放权和权限下移是趋势;横向看,部门职能融合减少割据是趋势。既然已经明确镇区发展摊小饼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镇区行政合并又不能一步到位,不妨考虑:一是宏观事权上收,微观事权下放,市级把控政策制定权和监督权,镇区级执行具体事务;二是推动镇区部门融合,参考自然资源局的模式组建大区制的行政审批和执法部门,确保政策以最短的距离、最小的衰减传递到企业;三是市级部门负责微观事务的人员随着事权一并下放。

■提振信心关键看决心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就是从扎紧制度的笼子和放宽市场的绳子入手,一方面要狠抓政府治理,另一方面要释放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背靠香港的大树,东莞惠州乘借深圳的东风,而中山、珠海、佛山(顺德、南海)等珠西岸城市白手兴家,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谁的卫星城市。如果想乘借来自东岸的东风,却没有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前筑牢护城河,那么可能连资源交换、错位协同的谈判筹码都会失去,产业升级发展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没有优势产业只能被附近的城市虹吸。因此,制造业的家底不能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席位不能缺,革除积弊的勇气不能泄。

期待中山重振虎威。

新闻推荐

关于公布实施《中山市中心城区紫马岭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B6-01地块局部建筑高度调整》成果的公告

《中山市中心城区紫马岭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B6-01地块局部建筑高度调整》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府函〔2019〕378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