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83亿元,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顺利推进 开辟多元服务 构筑心理健康新平台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逐步推进,预计将两年建成。图为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时办公地点。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近年来,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三院”)副院长杜宝国感受最深的,是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包容度明显提高了。二十年前,当杜宝国选择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时,他坦言,那时的自己心中总有个包袱在,每每亲友问到他的职业时,他都感到羞于启齿,只说是医生罢了。现如今,身边的朋友却越发拿杜宝国当个“宝”,一有心理上的疑问便向他咨询,杜宝国说,时下他常听人们说:这年头,谁还没点“心病”呢。
群众的心理服务需求逐年增加,中山市唯一一家市级非营利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三院正在施工扩建中。2017年12月,依托三院的医疗资源,成立了集精神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及综合治疗为一体的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使早期轻症甚至无症人群有了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的新渠道。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通讯员朱晓翠
面积扩至3倍,新增更多康复功能
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田边街80号的施工现场是三院原址所在,扩建工程正逐步推进,预计将耗时两年,总投资约2.83亿元。施工现场,起重机轰隆,腾空的土地上堆放着大量装满混凝土的沙袋,站在这里想象着新院落成之后的样子,杜宝国的心中充满期待。
“建成后,新院建筑面积将达4.5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除了门诊及住院部以外,还将新增更多康复功能区。”杜宝国透露,新院不会过多增加床位,一是为保障患者的人均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治疗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回归社会,在去精神病院化的医疗发展新趋势下,医院鼓励稳定期患者返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与田边街相距不到2公里,有一个三面围墙的小院子,这里是三院扩建期间的临时办公地点,全院员工及患者均已迁至此处。目前,临时院区共有住院患者700余人,由不同专科医护人员负责看护。院方负责人透露,住院者中近三分之一属常年压床患者。“他们有些是伴有精神症状的流浪乞讨患者,无法联络到家人;也有些人因病情不稳定需要长期留院观察;还有部分患者愿意住在医院里,这会带给他们安全感。”杜宝国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医疗机构有接收符合法定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治疗的义务,这就更使得床位紧缺问题变得不可回避。
“医院资源有限,发展趋势是去精神病院化,鼓励患者回归社会。”杜宝国表示,这需要社区大力配合,与医院协力将康复与融合工作做好,逐步构建起全社会精神心理服务体系。此外,对于那些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及流浪乞讨患者,也需要公安与民政部门的协助安置。杜宝国介绍,“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少城市建设了安康医院,由当地公安部门牵头管理医院配合医疗服务,可在有效分流患者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障社会安全。”
形成市镇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网络
每周,黄彩英上班至少要跑四个地方。位于三院本部的早期干预科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三院石岐门诊部、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三乡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则是她每周定时定点出诊的地方。作为三院早期干预科主任,黄彩英带头下基层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精神心理服务,她说,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就要从门诊开始,从社区开始,从学校开始。
早在2015年6月,中山市便把握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机遇,颁布实施了《中山市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方案(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在注册第一执业地点后,增加中山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为执业地点。三院也趁着政策的东风积极推动精神科医生下基层,逐步构建了市、镇、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目前,中山已实现精神心理科门诊在全市24个镇区医院全覆盖,市民家门口就能享受资深精神心理专家的服务。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截至目前,三院已有28名精神科医师备案多点执业。黄彩英和同事们每周都会到负责的镇区医院提供诊疗和培训服务,帮助镇区医院专科医生提高对精神心理疾病的鉴别能力。由于两级医院间的沟通增多了,双向转诊也比从前更加顺畅。据院方统计,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间,三院备案的28名医师共计到17个镇区(包括珠海市)共19家医院提供诊疗和培训服务,累计组织专科会诊1848次,双向转诊78人次,门诊量达9877人次。
除了派医师到镇区医院坐诊外,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还联合市教体局推动心理医生进校园工作,已完成对20余所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与多所中小学校签订了心理医生进驻学校开展咨询服务的协议。目前,中山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网络初步形成,打造出“中心+医院+社区”三级互通网络和“精神科医生+心理专业人员+社工”的阶梯式专业服务团队。
总体来看,中山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网络构架清晰,基本已形成轻症患者分诊至市心理卫生中心、重症患者转诊到三院精神科接受治疗、康复期病患由社区人员定期随访的全方位立体防治体系。
健康心理建设从青少年抓起
在优美雅静的逸仙湖公园里,一幢小楼被绿树环绕着,这便是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的所在地。作为“中心+医院+社区”三级互通网络中的一级,这里设施周全齐备:生物反馈治疗室、经颅磁刺激治疗室、音乐治疗室、沙盘游戏室、多导睡眠图……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心理服务需求。此外,抑郁专科门诊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也已相继成立,中心提供的专业心理服务正在逐步走向精细化、多元化。
为响应国家提倡的精神疾病应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尽快在中山构建起能普惠大众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17年12月,依托三院的专科资源优势,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挂牌成立。这是由中山市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全民心理障碍的预防控制、心理咨询及治疗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杜宝国认为,这是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保障全民心理健康的关键一步。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众对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服务需求也在增长。据调查,人群中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为1.6%,根据比例计算,中山市约有5万人患抑郁症,但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专业治疗。因心理疾病人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对于早期心理问题的介入、干预越发受到社会关注,尤其对于仍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建设。
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成立后,更多青少年患者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中心接受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张文蔚清晰地记得与那位13岁割腕女孩的每句谈话,女孩胳膊上深浅不一的玻璃划痕,令她这位资深心理医师也感到触目惊心。从孩子的谈吐间,张文蔚感到了一种早熟的气息,“这或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侧面,也是我们相应付出的代价。现在的孩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节奏,普遍都比较早熟,身上的压力和焦虑也来得更早了。”张文蔚认为,家庭、学校、社会这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对青少年心理发育发挥影响的重要因素。
早期干预到底能多早?张文蔚心中一直有个“沃土计划”,意思是在母亲备孕期间就全面介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孩子出生前时便要为他培育出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茁壮的树苗”。张文蔚介绍,中心帮助的也不仅限于青少年,结合多种治疗设备,他们也为不少公司职员做团队心理建设、心理评估;特别是已经开通一年半的中山市首条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自开通以来已处理来电3834通,其中高危来电118通、特殊来电(精神障碍)38通。两年来,中心不断出台新举措,将精神心理疾病的管理从后期治疗慢慢前移至早期预防,以降低发病率提高市民精神健康质量。
“心理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但大部分表现隐秘。中山一直在探索建立适合精神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体系,帮助人们重视和解决心理问题。”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雷继敏表示,如今中山每个镇区医院都开设有心理科门诊,但门诊的辅助设备和功能尚不够齐全,导致其服务能力有限。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可以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市民提供完善的心理服务和治疗。
新闻推荐
2.0版“交通安全宣教基地”启动户外路况多复杂 带孩子来体验吧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翔宇通讯员刘洪希)12月10日,中山市公安交警支队举办升级改造后的“中山市交通安全宣教基地”启动仪...